
【人大代表在行动】用真情联系 以智慧帮扶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3-01-14 00:00:00
刘大江 人大代表结缘土豆 真诚帮扶硕果累累
刘大江是定西市社科联副主席、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会长,也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定西市第三届人大代表、安定区第十六届人大代表。提起刘大江代表,安定区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土豆”代表。
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中,他和土豆结下了不解之缘。自活动开展以来,刘大江积极行动,向安定区宁远镇、香泉镇的生活困难农户无偿投放土豆原种11吨,并组织培训农民,引导他们开展马铃薯良种化、标准化种植。2012年5月,岷县发生了特大雹洪灾害,刘大江及时向灾区无偿送去马铃薯原种20吨,帮助受灾群众生产自救。当年8月,刘大江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在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镇梁家坪村有一户农民,一家8口人只有户主一个劳动力,却养活着一老三残以及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难。2012年,家中一个孩子考取河北医科大学,却因无力支付学费而面临辍学。听到这些,刘大江及时赶到这个农户家中,将助学资金送到他们手里,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并承诺资助他完成大学学业。看到这个生活极其窘迫的家庭,刘大江明白,钱物的资助只能缓解一时之困,要使他们彻底摆脱贫困,就必须为其找到一条长远的致富之路。详细了解了该户家中的种植情况后,刘大江向他们建议:除了种植基本的粮食作物外,每年可以种植几亩马铃薯来获取更大经济收益。刘大江的提议给这个曾经一度陷入绝望的家庭点燃了希望之光,他们相信,只要肯想肯干,就一定能够尽快脱贫致富。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是引导农民向重点产业靠拢”。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中,刘大江自筹资金200多万元,计划在安定区杏园乡郑川村和李河村投放马铃薯原种470万粒,建立脱毒马铃薯原种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亩,帮助两个村近250户贫困户推广马铃薯标准化原种繁育技术。行动之初,绝大多数老百姓既不理解也不相信:“平日里一个麻雀蛋大的种子出不了土就会死,还谈什么丰产!”面对窘境,刘大江既不气馁也不沮丧,在区乡农技人员和乡村干部的大力配合下,他多次下乡向农民讲解种薯扩繁的知识和科学种植的好处。为了给群众吃下一颗定心丸,他承诺每亩保证产量在两吨以上,并向他们保证,收获后将联系组织收购方以高出当地市场价每吨200元的价格,全部回收农户马铃薯。2012年8月25日,定西市安定区农技中心、种子站和杏园乡政府联合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刘大江帮助农户种植的这1000亩马铃薯每株块茎平均8个、合重1.65公斤,每亩保守按4000株、每株1.5公斤计算,平均亩产6000公斤,刷新了安定区旱地马铃薯单产记录。 (马占中)
程小春 “金果”和民心一齐丰收
“脱贫致富要靠产业”,这是灵台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县林业局局长程小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林业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在助农增收、扶贫帮困方面的优势,为群众提供产业扶持、技术培训等方面支持,借助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在行动”这个活动平台,真正把全县苹果产业抓到实处,使其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来源。
活动伊始,程小春就广泛动员号召全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到联村帮扶活动中去。县林业局联系点什字镇西郊村共有村民956口人,耕地面积1900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2200元,贫困面比较大。为了尽快了解村情民情,找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门路,程小春先后进村入户10多次、走访困难群众60多户,全面掌握了西郊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贫困情况。在分类召开群众代表、村社干部、联村干部座谈会、充分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他向村委会提出建议,决定把苹果产业作为该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首选道路。在走访调研中,程小春得知西郊村果园面积虽大,但由于技术缺乏,所以一直以来都实行粗放式管理,大多数果农都只靠一些在田间地头积累的土经验、土方法进行种植栽培。鉴于这种情况,程小春先后5次带领灵台县林业局技术干部职工深入西郊村,组织群众学习覆膜、拉枝、施肥等种植技术,手把手传授苹果规范化管理措施。此外,他还协调聘请市、县专业技术人员来到西郊果园把脉开方,开展技术培训,共举办果园技术培训4次,受训群众达300多人次,并向农户免费提供防治腐烂病药物300多瓶。
为了使灵台县苹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程小春多方奔走,邀请该领域权威专家对全县苹果产业发展进行把脉,确定了发展“绿色苹果”、“有机苹果”这一目标,先后争取上级部门果业发展资金3000多万元、林业专项资金240多万元。针对灵台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程小春积极协调,聘任行业能手作为全县果业技术顾问,并组织确定乡镇果业专干,建立由403名农民果业技术员组成的培训队伍。程小春说,他的身份不单单是灵台县林业局局长,同时也是一名身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在双联行动中,他和受帮扶群众结缘于果业、相识于果业,希望2013年寄托着百姓脱贫致富希望的“金果”和自己帮扶的成果一起成长、一起丰收。 (王斌泰)
文新明 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
“我们村里多亏了文新明,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面貌彻底改变了,再也不走土路了,群众吃水方便了,果农的经济收入也增加了。”这是礼县永兴乡文家村的乡亲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这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文新明,自他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后,就从未停下自己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的脚步。特别是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中,文新明率先带头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想尽一切办法改变文家村面貌,把“为民富民”这四个字写在了陇南大地上,成为真真正正的“人民群众的知心人”。
2012年3月以来,文新明充分利用办板报、入户宣传、集体收听广播等方式,在文家村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惠农方案,其中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计划补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妇女小额信贷扶持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好政策,累计广播惠农政策60多次、办黑板报10期、发放入户宣传单280份。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文家村全体村民几乎个个都能把党的惠农政策说个头头是道,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自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开展以来,文新明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坚持每月走访贫困户15家,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2012年3月,他了解到由于距水源地远加之交通极为不便,居住在高窑山顶上的文家村三组居民每日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别处担水。听到这些后,文新明心里很不是滋味,同在一个行政村,山下的群众住得是二层小洋楼、走得是水泥硬化路、吃得是自来水、用得是燃气灶。然而,高窑山上的群众住得却是土坯房,走得是崎岖土山路,还要花那么大工夫去担水吃。回家后,文新明花了整整一个晚上,起草了关于请求解决文家村三组群众吃水难和行路难的建议,并很快将建议递交给了礼县发改局。同时,文新明还找到了分管水利的副县长,详细汇报了群众遇到的困难和愿望,希望他能向上级部门争取和协调项目资金,尽快解决文家村三组村民吃水难的问题。经过文新明的多方奔走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文家村三组争取到了退村保林搬迁项目,居住在高窑山顶的17户村民终于要告别恶劣的居住环境,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区了。国家财政还为搬迁户无偿提供了砖、水泥、钢筋、木头、门窗等建房物资。如今,17户农户新建房屋主体已经全部完工,正在进行最后的修建扫尾工作。(赵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