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三”为双联行动长期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3-01-23 00:00:00


2012年,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在双联行动中,党组精心组织策划,各部门积极实施,建立起了“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和“三种”工作方式,综合发挥三个不同层面的资源优势,促进了双联工作全面协调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双联行动在末端的落实。


“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常委会副主任牵头,秘书长、副秘书长协调,省人大各专委会和常委会各工作部门具体抓落实


2012年2月20日,省委发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号令。


翌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大会。随即,省人大常委会6位副主任带队分别深入临潭县、临夏县、陇西县、定西市安定区、和政县、陇南市武都区开展双联活动,机关双联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在省上分配省人大常委会6位副主任联系临潭县、临夏县、陇西县、安定区、和政县、武都区6个县区的总体要求下,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按常委会领导分管部门进行分配,采取以每一位常委会副主任联系县为主,就近选择副主任所分管的厅级部门的联系村,并为每一位副主任确定一位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协助工作,建立了由一名副主任,一名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和一个或两个厅级部门联动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


按照常委会党组部署,这次联系调研活动由各位副主任带队,组员由一位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及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各工作部门的干部组成,“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正式运作。


同时,按照党组部署,常委会副主任联系6个县,机关11个厅级部门联系15个村。6名省级干部、53名厅级干部、87名处级干部、60名科级以下干部共206名,确定423个联系户。


为保证双联工作的顺利开展,常委会机关及时成立了双联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机关双联行动进行具体领导和指导。各专委会、各工作部门也分别明确了双联行动主要责任人,指定了具体协调联络员。在此基础上,常委会机关相继制定下发了《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方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机关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考核评价办法》、《关于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的意见》等配套实施文件,从目标任务、方式方法、职责要求、督促考核等方面,在制度层面上对机关双联行动进行了规范和明确,形成了以党组统一领导、双联领导小组具体协调、各部门共同实施的常委会机关双联行动组织领导格局,为机关双联行动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在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的同时,为营造机关双联行动的良好氛围,常委会机关坚持把加强宣传引导作为推进双联行动的重要手段,大力营造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良好氛围。在机关报《人民之声报》和甘肃人大网开辟的全省“人大代表在行动”和机关双联工作交流专栏,及时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常委会党组和机关各部门开展双联行动的信息。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机关报《人民之声报》共刊发报道374篇、照片103张。编写印发双联工作《情况反映》58期,举办机关双联工作宣传专栏6期,营造了双联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种”工作方式:常委会副主任带队到县下村,各专委会和工作部门负责人带队进村入户,分批派干部驻村进行“乡村体验”


“三位一体”的双联工作机制建立后,省人大常委会采取常委会领导带队到县下村、厅级部门领导带队进村入户和分批派干部驻村的“三种”工作方式,积极落实帮扶计划、确定项目资金,集中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全面推进双联工作。


常委会6位副主任亲自带领省人大常委会机关11个厅级部门负责人和干部,分别赴6个县区15个村,走村入户,宣讲政策,解忧帮困。先后深入400多户、1000多人次了解群众贫困状况,召开100多次座谈会研究工作,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围绕省委提出的六项工作任务,制定了部门双联工作规划,并积极同省直有关职能部门协调衔接,争取项目资金,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帮扶工作。同时,按照省委双联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先后由省人大常委会各位副主任召集,由省直各组长单位牵头,分别召开了6个联系县区省直各联系单位联系会议18次,听取各联系单位帮扶工作汇报,研究明确有关事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整合了各方帮扶资源,共同做好联系县帮扶工作。


2012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选派干部驻村蹲点制度建立。每批6个组,每组3人,每批驻村时间不少于1个月。从7月上旬到11月中旬,3批50名干部驻村接受了锻炼。


进驻农家,当说农事,驻村联系之前必须明白农民群众当前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


为保证为期一个月的“乡村体验”切实取得效果,6月26日至27日,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培训会,对驻村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培训会邀请省扶贫办产业开发处处长王海明主讲农村扶贫开发的相关政策,康乐县扶贫办主任何耀春、康乐县附城镇刘家庙村村支书杨玉斌主讲农村扶贫发展基金会建立的条件和成功经验,和政县新庄乡党委书记薛维明主讲农村低保、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每批干部驻村结束后,机关都要召开驻村干部工作交流会。会上,驻村干部对照“八个全覆盖”和“五件实事”的要求,从联系村落实小额信贷、农村危旧房改造到产业发展、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等,一件一件交流自己的驻村体会,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谈推进双联的思路和实践,谈群众利益诉求,谈今后推进双联工作的建议。


为期一月的“乡村体验”,使驻村干部、尤其是机关年轻干部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许多干部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责任意识上有了新的转变。驻村干部主动到田间地头帮群众干农活,拉近了与农民群众的距离,增进了感情,群众愿意掏心窝、讲真话、道实情,干部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群众的诉求,明确农村和农民真正需要什么,增强了工作的前瞻性、计划性和针对性,提升了能力素质,锤炼了干部作风,促进了双联工作落实。同时,也切身感受到了开展双联行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综合发挥三个层面资源优势:既促进了工作全面协调开展,又锻炼了干部,靠实了责任,有力地推动了双联行动在末端的落实


实践证明,机关双联行动“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和“三种”工作方式,既综合发挥了三个不同层面的各种资源优势,又促进了工作全面协调开展;既锻炼了干部,又靠实了责任,有力地推动了双联行动在末端的落实。


在一年的双联行动中,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紧紧围绕六大重点任务,精心组织,帮助争取项目84个、落实资金5649.16多万元,扎实推进了“八个全覆盖”、“五件实事”的有效落实。


针对联系村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基础设施不完善、可持续发展产业匮乏和致富门路比较单一等实际情况,机关各部门不等不靠,坚持走村入户察民情、访民意,讲政策、疏情绪,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积极引导联系点广大干部群众转思想、变模式,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致富理念。省人大法制委先后组织4批调研组深入陇南市武都区的联系点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帮扶规划计划;民侨委和研究室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的方式,为临潭县八角乡中寨村群众提供知识、技术、信息服务;环资委、代工委和办公厅多次深入联系村宣讲政策、疏导情绪,扎实开展稳民心、促发展的工作;内司委两次前往陇西县北站村,立足联系村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现状开展帮扶工作;财经委、农业与农村委和教科文卫委结合工作特点,积极与当地干部群众一同分析贫困原因,理清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优势,研究商定致富计划。实践证明,常委会机关坚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按照省委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要求,深入基层,主动作为,联系村干部群众致富理念发生了积极变化。


针对15个联系村中有4个村已建立每村10万元扶贫互助基金,其余11个村未建立互助基金的情况,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会同机关双联办公室积极协调省扶贫办,对这15个村按每村20万元标准建立了扶贫互助基金。在此基础上,由省人大常委会各位副主任及机关各部门主动协调相关单位,为联系村协调落实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目前,已争取落实和开工的项目约4000万元。其中,临潭县八角乡整乡推进项目资金430万元;庙花山村至冶力关旅游公路16.2公里1450万元的建设项目已经动工,该村4公里120万元村社道路建设已交付使用,中寨村日光温室大棚建设资金12万元。临夏县尹集镇麻莲滩村和新集乡杨坪村村民危房改造87户246万元;麻莲滩村梯田改造40万元,养羊和圈舍建设资金43万元,道路整治36万元;杨坪村整村推进资金100万元。陇西县火焰村梯田建设国家坡耕地水保等项目资金1200万元,渭阳乡渭阳村5000亩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550万元。安定区龙滩村公路13公里维修、4公里新建资金60万元;新坪村村级卫生室10万元;联星村妇女小额贷款18万元等项目资金。和政县咀头村建设村社道路7公里80万元,羊圈暖棚65座37万元,投放母羊130只8万元;槐庄村村级卫生室建设资金20万元。武都区唐坪村村社公路建设资金120万元;三家地村乡村公路9.5公里道路硬化建设资金200万元;汉坪村农村环境治理30万元等项目资金都已逐步落实开工建设;为3个村子建集雨水窖100眼。通过上述这些项目建设,逐步改善了联系村的基本条件,极大地坚定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同时,一批改善基本条件和农民增收的意向性后续项目正在积极协调落实中。


针对所联系村产业结构单一,种植养殖技术应用不够,致富带头人缺乏,经济收入较低,基层组织建设不够的现状,省人大民侨委、农业与农村委,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等单位积极筹划,先后多次组织联系村干部赴康乐县、广河县、天祝县和陇西县开展产业脱贫致富、种植养殖及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参观考察,举办科技讲座4场次,140多名群众听了讲座;聘请天祝县种植技术人员到联系村举办农业日光温室种植技术培训,进行农户种植技术引进的现场考察论证工作。组织省人民医院10名医务专家为300多名联系村群众进行了义诊;组织洮河林业局文艺演出团为300多名当地群众送上了丰富的歌舞节目。省人大环资委、法制委主动邀请陇南市特色产业研究院花椒研究所和茶叶果树站等专家,召开了“陇南市花椒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科技培训会,汉林乡及13个村的20多名乡村干部和汉坪村、唐坪村近140多名群众认真听取了讲座;向汉林乡政府赠送了适用于幼儿识字和青壮年扫盲的汉字普及书籍100套600本。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省人大常委会代工委邀请安定区畜牧局技术人员现场进行了羊只疾病防控知识培训,为巉口镇赠送图书读物3000多册(本),进一步提高了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和创业致富能力。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主动邀请甘肃省农业大学畜牧专家到联系村进行猪仔繁育知识技术讲座,进行现场指导,300多名群众参加了培训;积极协调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省第三人民医院,组织了一个由17人组成的医疗专家组,为联系村523名群众进行了医疗检查,其中专门为63名妇女进行了专项妇科检查;聘请师资力量到联系村为200多名群众讲解麦锈病防治等相关科技致富知识,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按照省委双联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精神要求,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各部门积极协助联系村制定了小康建设规划、联村帮扶五年规划和联系户脱贫致富五年计划,围绕“两规划一计划”,分别制定年度实施方案,逐项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注重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康乐县刘家庙村观摩,学习“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广河县李家寺村委会参观党员联系贫困户和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省人大民侨委、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庙花山村、中寨村政治经济文化卫生中心的建设帮扶任务,目前中心建设已动工;积极筹措资金为联系村进行危房改造400余套,改善了联系村贫困户的居住环境;主动关心联系村孤寡老人的生活和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联系村发放棉衣1000套、棉被400床;积极协调省妇联为联系村802名0~3岁婴幼儿捐赠了8.02万元的营养包。2012年12月上旬,常委会机关积极筹措资金17万多元,由常委会领导带队,各部门联户干部参加,对包括农村五保户、受灾户、重病户在内的553户联系村群众开展了“送温暖”慰问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