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表工作 > 正文

信念铺就履职路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08:58:06

——记省人大代表杨晓燕


□ 本报记者 蒋婉然 通讯员 何正生


  一份信念的支撑、一份责任的成就、一份使命的呼唤,使她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回族妇女,成长为一位心系人民群众、放眼科学发展、努力践行社会责任的人大代表。她就是甘肃省镇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庆阳市一届、二届人大代表杨晓燕。
  2003年,因为创办经济实体经营有方,诚实守信,积极纳税,而且经常资助乡亲,捐资助学,杨晓燕先后被推选为县、市、省和全国人大代表,“女能人”、“女善人”靓丽转身为“女名人”。第一次携带着老区人民的心愿远赴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并把凝聚着老区人民深情厚谊的剪纸《母亲的心愿》、《生命之花》分别敬献给当时参加甘肃团审议的李鹏委员长和温家宝副总理,被国内各大媒体报道,她迎来了自己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就在那一刻,杨晓燕立志当一名称职的人大代表。以此为信念,她在履行职责的道路上勤勉奔走。


  执着为民履职


  作为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杨晓燕把履职的方向定格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水、行路、就医、生态保护等民生问题上。在担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省十届人大代表期间,杨晓燕曾先后20多次赴甘南藏族自治州、白银市、靖远县、会宁县以及庆阳市八县区,调研退耕还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人畜饮水等工作。调研中,杨晓燕认真看、用心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看不懂就反复询问,听不明白就多方请教,有感想便当场记下来,几年来,调研笔记写了厚厚五大本。
  通过调研,杨晓燕深感庆阳市农业发展的急迫和压力,她说:“作为人大代表,我有责任、有义务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钱兜鼓起来奔走呼吁,为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努力。”她翻阅资料,对照比较,分析当地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向镇原县农业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寻求发展对策,写出“加强土地整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采取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等综合措施进行土地整治”,“加快通乡公路建设”等有分量的建议,在全国人代会和省、市人代会提出,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先后被列入国家和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任期5年,她提出了68条事关民生大计的意见建议。
  杨晓燕常常放弃节假日休息,亲自到意见建议办理现场调研察看办理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督促办理。一些部门负责人说,最怕杨代表的认真,她一认真我们压力就更大,工作做不好都不行。
  作为一位女代表,杨晓燕竭力克服来自家庭、工作以及履行代表职务方面的各种压力和困难,凭着一股子执着和韧劲,一路踏实地走来。也正是依靠这种执着和坚韧,在杨晓燕等庆阳籍代表的共同呼吁和各方不懈努力下,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环县人畜饮水工程连续在2006年和2007年被写入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当做省人民政府公开承诺并在当年要全力办好的实事之一;投资200多万元改造良田4000多亩的贫困山区坡改梯及土地改造利用工程在庆阳市落户;扬黄工程、西长凤高速公路、西平铁路、甜木公路以及通乡公路建设、庆阳机场改扩建等,先后被列入国家和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顺利出台。这些都给全市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变带来一次次难得的机遇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关注农村医疗


  杨晓燕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人大代表要监督政府部门实施好这项惠民政策,让它真正成为民心工程、阳光工程。
  2008年以来,杨晓燕多次进村进社,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深入调研后,杨晓燕了解到,新农合有些规定给农民群众带来了不便,农民群众尤其对流动人口基金缴纳、门诊报销比例、报销程序等方面意见较多,基层干部对参合资金征收途径、指标下达过高、机构不健全等问题也有反映。
  杨晓燕先后10多次深入镇原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乡镇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服务站和医院、村组、农户,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并与其他代表交换看法,认真对照现行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连续3年向省、市人代会提出“要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费报销和参合程序”、“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参合资金运行机制”等意见建议。
  庆阳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杨代表的建议,进一步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力度,完善出台了《庆阳市新农合管理办法》,创新实施定点医疗机构现场审核垫付直报、县域内新农合“一站式”服务、“一折通”结算、补偿由“大病统筹+家庭账户+大额门诊慢性病”向“大病统筹+门诊统筹”转变等制度,并积极研究探索外出务工人员参加医保关系转移续接、异地就医结算等方面的机制,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2011年,杨晓燕又把经过1年调研走访形成的《关于改善落后乡镇卫生医疗条件的建议》带到省、市人代会。她说,每个公民都应该享受公平安全的医疗保障。我会一直关注这方面的工作,啥时候老百姓满意了我才放心。


  心系教育发展


  镇原县是教育大县,但紧张的财政状况制约了全县教育事业发展。2009年至2010年,杨晓燕先后7次深入各乡镇中小学,就全县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她发现,虽然近年来镇原县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中小学校面貌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还有许多学校存在学生就学条件简陋、师生食宿保障不到位、教学内配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杨晓燕先后在省、市人代会上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内配设施建设投入、启动学前教育蓓蕾工程、加大高中新课改投入等意见建议。
  在三岔中学、平泉中学等学校,杨晓燕看到学生就餐设施简陋,如厕拥挤,住宿紧张,学生学习生活没有安全保障。在评议2010年镇原县教育局工作时,杨晓燕等代表毫不避讳地指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建议县政府尽快想办法解决这些学校面临的困难。代表建议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上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筹集300万元,短期内为6所学校修建了学生食堂和厕所,并加快实施投资2000多万元的镇原二中、武沟初中、马渠初中等10多所学校教学楼、宿舍楼、操场改扩建等项目。
  在督促当地财政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的同时,杨晓燕还积极协调,主动争取,帮助一些学校向省、市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化解当前教育发展需求与投入间的矛盾。多年来,她先后为近10所学校争取财政补拨、国债资金和希望工程捐款1200多万元。
  2009年,庆阳市教育结构布局调整步伐加快,镇原县三岔中学在撤并之列。一位回族学生家长找到杨晓燕,希望三岔中学不要被撤并。杨晓燕对这位家长说:“撤并三岔中学可以进一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但是后山四乡一镇近千名高中学生在三岔中学就读;三岔镇还有10多个回民学生,其他中学没有民族食堂,撤并后这些学生吃饭是个大问题;加之三岔中学这几年办学质量在全县乃至全市都名列前茅,目前撤并是不太实际。我保证把你的意见带到县上,带到市上。”在当年的庆阳市人代会上,市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参加镇原县审议小组座谈会时,杨晓燕抓住机会,把这位家长的意见在会上作了汇报,并书面提出《关于延缓偏远山区中小学校撤并,加快寄宿制小学建设的建议》。有关部门采纳了杨晓燕的建议,三岔中学和一些偏僻乡村的小学暂时得以保留,杜绝了因学校撤并导致的学生辍学。


  倾情代表工作


  担任镇原县人大常委会专职副主任后,杨晓燕分管人大代表工作。她履行代表职务的视野更宽了,凡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都会纳入她的视线;凡是省、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工作评议、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她都积极参加;凡是参加的活动,她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意见建议。
  当选省十一届人大代表、庆阳市二届人大代表4年多来,杨晓燕先后参加了3次执法检查、5项专题调研、20多次工作督查。在工作中,她从不走过场,查、看、问,丝毫不放松。她最喜欢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颇有分量的意见建议。近两年的省、市、县人代会上,杨晓燕先后提出了关于取消国家对地方投资中县级财政资金配套制度、请求加大对镇原县广电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化解乡村债务、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机构、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建议。杨晓燕说:“我不做哑巴代表。要当称职的人大代表就要抓住机会,将人民群众的呼声、意愿向领导呼吁、向组织反映。会上不发言、不反映民情、不提意见,我觉得对不住选民。”
  为了使所提建议更有针对性,杨晓燕每年都组织镇原籍市、县人大代表开展形式多样的履职活动,集思广益,撰写质量较高的意见建议,向各级人代会提出。
  杨晓燕非常重视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工作。2009年,在杨晓燕等代表的积极呼吁下,镇原县创新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工作机制,把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工作纳入全县综合目标年度考核中。2011年,在镇原县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杨晓燕又建议对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实行按期汇报进度、半年督查考核、年终评议奖惩、及时补办续办等机制,促使一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杨晓燕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独有优势,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向外界宣传庆阳、推介庆阳,扩大庆阳的知名度,为全市在招商引资、争取项目等方面寻求支持。几年来,共争取到各类项目16个,落实项目资金1100余万元。
  凭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朴实信念,杨晓燕用心丰富着“人大代表”这个名词的内涵,铺就了自己坚实的履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