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表工作 > 正文

灵台:800多名人大代表“安新家”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08:58:17

□ 本报通讯员 王斌泰


  近年来,甘肃省灵台县高度重视基层人大代表作用的发挥,努力搭建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履职平台,积极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不断地努力,该县在13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建成了34个“代表之家”,为19名驻灵台县的省、市人大代表和167名县人大代表、660名乡镇人大代表搭建起了新的履职平台。这些承载着代表们希望和心声的新家,成为了代表之间、代表与群众之间互动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安家:为代表履职找到了归宿


  2009年,灵台县人大常委会上报县委同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乡人大工作的意见》,建议大力筹建“代表之家”,为代表活动提供相对固定的场所和稳定的经费,得到了县委的大力支持。从2010年起,灵台县为每个乡镇、街道办拨付工作经费2-3万元,代表活动经费每人每年400元。一年多时间里,在灵台县人大常委会的积极协调之下,各乡镇克服各种困难,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按照“方便组织、便于活动”的原则,整合基层阵地建设、“社区读书”等项目资源,均建起了2-3个“代表之家”,配备了桌、椅、电脑、档案柜等办公设施,为代表们订阅了《人民之声报》、《人大研究》杂志等学习资料,保障了基层代表集中学习、视察、调研、走访等活动的经常开展。
  “代表之家”建成后,代表们通过经常组织参加活动,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群众有事也愿意找代表,让基层代表深切感受到人大代表履职的神圣使命感和自豪感,带动了代表们积极了解民情民意,认真履职尽责的热情。
  “以前我觉得做一名代表好像只是开个会、举个手就行了,自从参加‘代表之家’组织的活动,我深感自己还可以做很多事情,把群众最期望、最热切的心声反映上去,这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代表。”灵台县新开乡的一名基层代表说。


  治家:以制度凝结代表的集体力量


  让制度约束,把代表们集中起来,把代表个人的想法和观点转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就能更好地发挥好人大代表的监督职能。为了便于更好地组织各类活动,灵台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指导乡镇人大不断拓展“代表之家”的职能作用,组织代表以小组为单位,由有组织能力的代表担任“代表之家”负责人,为“代表之家”制定了代表小组活动日制度、代表学习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代表接待信访制度、代表述职制度等8项制度,同时设立了代表公示牌,将代表们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进行公布,使群众更加方便访问他们需要访问的代表,并健全了“六簿一册”等代表履职档案。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使“代表之家”搭建起了人大代表之间交流的平台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载体,使人大代表活动做到有制度、有计划,使代表活动更加趋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兴家:开展活动发挥“家”的最大效能


  组织开展活动,促进代表履职,是“安家”的最终目的。为了更好地创造代表履职条件,灵台县人大常委会指导各乡镇以“代表之家”为阵地,组织开展了各类形式多样的载体活动。
  在“代表之家”,群众可以经常见到代表们活动的身影。西屯乡人大代表姚进喜是果树专业户,他所在的南头村周边3个村的区域是县上筹建的什字塬标准化果园示范区,他发现部分果农在果树幼龄期不注重投入,管理粗放。根据多年的务果经验,在“代表之家”组织的活动中,他积极动员其他代表走访农户开展调查,建议乡村组织群众联合起来,集中套种高效经济作物,在代表们的努力下,乡上统一采购庄署三号优质洋芋籽种,动员果农在园区套种,并进行订单销售。这一举措,有效提高了果园初期效益,增加了群众对果园投入的积极性,提升了果园管理水平。
  一些群众的矛盾纠纷也找上了“代表之家”寻求解决。什字镇某村去年实施自来水入户时,个别群众讲迷信不愿在自家门前挖坑埋设管道,怕影响风水,致使周边群众都吃不上自来水,互相僵持着,在“代表之家”的调解下,这一矛盾顺利解决。通过建立“代表之家”,密切了代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代表与群众更加贴近,群众上访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很快解决,避免了一些集体越级上访问题的产生。
  通过“代表之家”这个平台,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开展的提一条好建议、向选民述职一次、参加一次视察检查、措办一件实事、调解一次民事纠纷、帮扶一个贫困户的“六个一”和“双联系”等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基层代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意识,为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建立了阵地和平台,真正成为代表的亲民、爱民、为民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