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环保世纪行20年10人谈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6 18:14:30

    “聚焦祁连”、“聚焦渭河”、“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人与自然和谐”、“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关注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大气污染防治”……

  过去的20年,甘肃省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监督重点。在这些活动中,组织者和参与者心怀同一个梦想,走进同一片地方,守望着共同的家园。

  20年来,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将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也把人大工作、政府工作、新闻工作、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关注环保热点,揭示环保问题,推进环保建设,使活动始终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有力地促进了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推动解决了许多重大环境资源问题,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年来,中央、省级媒体400多人次记者参与这一活动,他们走进人迹罕至的荒漠,发现生态变化;爬上飞鸟绝迹的山巅,查看冰川萎缩;前往偏远山区,寻找被污染的水源;来到田间地头,与老农交谈脚下的这片土地……

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 屠国玺

  毫无疑问,对于在甘肃工作的媒体人而言,陇原环保世纪行是一个知名品牌。这不仅仅是由于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20年的“资深”历程,更重要的是通过甘肃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媒体人的共同努力,在一年年、一次次的行走和采访中,让更多人感知甘肃的细节,守望甘肃美丽的山川河流,推动甘肃以环保理念寻求发展。

  从事记者多年,参与不少政府部门组织的采访活动,但这些活动大都是以节会活动、正面宣传为主,许多活动也都是按照预先的剧本上演,很难寻找到鲜活的信息。但陇原环保世纪行,却有着独特的个性。

  跟着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采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采访都深入到了最基层地区,大部分的采访对象都是最基层的干部和群众。比如,我们深入到非法采金的偏僻河沟、玛曲草原上严重沙化的草场、沙漠深处的自然保护区腹地等等。其实,正是通过这些深入,才使得许多采访报道非常生动和具有细节,受到读者好评。

  每一年,活动主办方都会确定一个采访主题,对于这些主题的采访往往不是浮于表面,而是在每个主题上进行深度调研。几乎可以说,除了每次采访日程是确定的之外,每一次参与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都能有许多意外的收获。这些收获当中,有许多都是一般意义上的“负面报道”。这些报道不仅没有受到阻拦,而且许多问题通过持续的媒体监督而得到改善和解决。因为,我们不仅发现问题,更试图通过采访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一年的采访都具备建设性。

  我想就甘肃而言,很难再找到一个像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一样,持续这么多年,并且仍然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大型采访活动了。这不得不说和活动主办方的得力组织有很大关系。通过参与采访,和组委会领导及办公室工作人员也成了朋友。活动这么多年顺利展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懂新闻规律、擅长为媒体服务。因而,每一年的采访活动都能获得媒体记者的认同和配合,进而使采访活动能够达到推动甘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目的。我想,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持续坚持20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像他们这样好。

  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开展20周年了,取得的成绩毋庸置疑。我想,在新媒体时代,陇原环保世纪行仍将会坚守其初衷,和媒体人一起继续守望甘肃美丽的山川河流。

中国环境报社甘肃记者站记者 吴玉萍

  记得上中学时,流行过一阵笔名热。我给自己取的笔名是“绿源”。之后,考大学,被老师“劝导”,修改了第一批最后一个志愿,以至于我后来毫无逻辑地攻读了修改后的“志愿”——环境科学。最后,我成了中国环境报的一名记者……

  从2005年初次参加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至今已有10个年头,这段缘分已然很深。静坐深思,总结了五句话:把握时代脉搏之跳动、倡扬史典和谐之光亮、拓展思想深度之境界、倾注家园安危之思考、聆听环保畅快之回音。

  把握时代脉搏之跳动。在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的今天,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生态重建压力巨大,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勇立潮头之上,紧握时代脉搏,奏响时代强音,为环境保护工作鼓与呼。

  倡扬史典和谐之光亮。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主题。纵观中华民族浩浩五千年的文明,“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等,无不闪烁着先哲智慧和理性的光芒。倡扬史典精髓,复兴民族文化,是“喉舌”之神圣义务。翻阅陇原环保世纪行历年的作品,其中不乏宣扬民族文化复兴的力作。

   拓展思想深度之境界。环境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其解决也绝非一朝一夕即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经历过中国当前的两难状况,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陇原环保世纪行的记者经受住了两难困局的考验,发表了大量全面、客观的报道,体现了严谨、求真的文风,把好了舆论宣传的大旗,传递给受众有深度、有思想的声音。

  倾注家园安危之思考。“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一“红线”成为中央政府的奋斗目标之一。20年来,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始终关注民生、关注家园,聚焦民众生产生活之根本,大量的新闻作品大处着眼、小处挖掘,不断逐步呼吁人们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

  聆听环保畅快之回音。这是我们在陇原环保世纪行的团队中收获的最好馈赠。陇原环保世纪行的各路媒体针对一个问题、一个事件,集中性的宣传报道效应,促成了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在这个团队中,大家找到了媒体人的使命、骨气和力量。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大,但党政的政策措施、公众的意识提升,无不令人欢欣鼓舞,“达”政令于公众,“逮”民情于政府,畅听环保回音。

甘肃日报社总编办副主任 李近远

  找出泛黄的剪贴本,翻到参加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时采写并刊发于《甘肃日报》上的稿件,一件件往事、一幕幕场景顿时浮现在眼前。那些伴随着青春、信念、热血、友谊、悲喜的岁月,已然镌刻在我生命的年轮里。

  2003年7月初,我和同事杨恒第一次参加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当年的主题是“关注生命之水”。采访团一路南行,翻山越岭,首站到达黄河上游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在玛曲,我们亲眼目睹了河畔如鸣沙山般累积的沙丘,干涸的河曲湿地、日渐退化的草原。继续沿河而行,过临夏、到兰州、至白银,水量锐减的尕海、后退3公里的水源地、沿岸的工农业污染、生活垃圾排放……黄河,我们的母亲河,面临着环境危机,面对着人为破坏,作为记者,我们有责任振臂一呼、发出强音,把这一切告诉读者,引发社会关注。强忍着高原反应和长途颠簸带来的不适,我们白天采访,晚上写稿,连夜发回报社,第二天就刊发在《甘肃日报》二版头题位置。这些稿件,虽然只有五六百字,但因现场感强,揭露问题尖锐,社会反响强烈,推动了相关环保工作的开展。此后的3年,我又连续参加了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踏遍了陇原大地,为甘肃的环保鼓与呼,也使我对甘肃环保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了更深的感情。

  一项专题采访活动,能持续开展20年,且社会影响同样持续20年,在全国新闻界都是很少见的。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能做到这一点,在我看来,根本原因是活动始终秉持人大法律监督、媒体舆论监督的利器,紧扣环保主题,关注环保热点,揭示环保问题,使活动始终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活动开展至今,所有参与者,包括历任甘肃省人大环资委领导、各地人大工作人员、媒体记者,都坚持依法监督、公正监督,秉持公益立场,仗义执言,使这项活动保持了20年的正面形象,得到包括被监督对象的敬佩和认可,这一点,更是难能可贵。

  一路走来一路歌。参加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时,我正值青春年少,转眼十载即逝。然而,参加活动给我带来的影响却持续至今。跋山涉水虽然辛苦,但到了最真实的现场,写出的新闻自然鲜活。追寻真相固然艰难,但看到正义得到彰显,心里感到无比欣慰。

人民之声报社记者 王仲毅

  那时候,我们正年轻,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的采访报道活动,也刚刚起步。已往的20年,我们在一年一个主题的活动中,发出各自的声音,引来更多的声音。一件事,说的人多了,也会产生力量,从而让这件事发生变化。

  变化从细微处开始,2006年7月,我们自康县犀牛江流域太石段的毛坝桥起步,沿江行进不久,五六座高约30米的沙丘,在11公里长的河道里相继入目,被挤出河道的江水时隐时现,蜿蜒穿行于这些沙丘之间,向残存的耕地淹去。与沙丘相伴的是五六个水面达几十亩,深达30米以上的湖泊。这些沙丘与湖泊之下,是以往的良田或河道。

  当年11月,再赴康县犀牛江流域进行追踪采访,我们看到,犀牛江流域太石段河道内,回填采金形成深坑的车辆来往奔忙,河道内堆积的尾沙清理和回填工作已近尾声。

  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还以“关注生命之水”、“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等为主题,6次做“水文章”。这些活动,留给我们深刻记忆。民勤县境内的红崖山水库是石羊河流域下游唯一一座接纳上游来水、截流农灌的水库。但存水量逐年减少,水体污染逐年加重,水质逐年下降,已严重影响到全县工农业生产和30万人民的生活。2003年4月,我们对此进行了报道。

  2004年2月,武威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上,民勤代表团刘生产等12名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石羊河及红崖山水库水污染治理的建议。他们认为,石羊河流域水污染确实严重,特别触目惊心和令人忧虑。于是,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及红崖山水库水污染治理工作拉开了大幕。此后,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书写着宏大的篇章。

  2003年7月,玛曲县城东南欧拉乡境内的牧民玛玛在自己承包的草场上告诉我们,自己的草场沙化面积有一半之多,而在上世纪80年代,沙丘只是隐约出现,水草也还丰茂。

  我们报道了黄河首曲草原退化,湿地、河流萎缩、干涸的现状。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我省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当然,我们的报道同批复没有直接关系,但至少我们表述了那片草原的苦难。

  2005年7月,我们进行了庆阳石油开发造成水污染的报道,引起了各方关注,并开始治理,让当地群众喝上了干净自来水。同时,省人大常委会也加快了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立法节奏。2006年1月,这个条例出台。

  这些已成往事,但我们还在路上。

甘肃广电总台青春调频副总监 王成梧

  2003年的夏天,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我第一次被单位派去参加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回想起来,我们参与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这10多年,正是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逐渐得到重视、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一个过程。

  一个具体事例让我印象深刻:2004年,我们记者团一行在平凉一家造纸企业采访时,发现这家企业没有任何环保设施,大量造纸产生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严重污染了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水源。2013年,我们又来到当年曝光过的这家造纸企业,不同的是,企业已经按照环保标准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投资甚至超过了当年建厂时的总投资。企业老板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现在的情形,不是企业想不想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而是如果没有这些环保设施,企业就无法生存。可见,10年的时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从当年的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硬约束和深入人心的意识。

  我们当然不能把这样的改变简单地归功于一项采访活动,从一件具体的环境违法事件开始,从一个企业的改变开始,从一个地方、一个领导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开始,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就是这样坚持不懈地奔走、呼吁、监督、落实,在一点一滴中去努力,而且一干就是20年。这样的坚持和努力,是我所经历的其他任何形式的采访活动没有的。如果一个人坚持20年干一件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话,我们的确该为这个坚持了20年的采访活动喝彩!

  实际上,由于这项活动是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在甘肃的分支,加上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有机结合,使得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具有天然的“优势”,它所走到的地方,各方官员不得不“引起重视”。所以,这些年,通过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的监督和呼吁,的确有不少环境问题得到了重视和解决。

  记得当年,我们两下陇南,促成了康县、西和县等地违规采矿问题的有效整改,带队的省人大环资委和相关厅局领导对当地政府不作为、“短视行为”直截了当的痛斥,让人至今回想起来仍然热血沸腾!

  在这样一个敢于直视问题的活动中,作为新闻记者的我们,自然也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每次活动中,我们都坚持白天采访,晚上写稿,边走边发,注重联动效应,不少优秀的新闻作品也应运而生,屡获各种奖项,促进了我们这一批年轻记者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