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环保世纪行20年10人谈(下)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5-01-26 18:14:37

甘肃日报社时政部首席记者 吕宝林

  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每年都有一个主题,2011年的主题是“关注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

  那一年,我们走进民勤,夹河乡黄案滩的芦苇广阔而茂密,7眼被关闭的机井自流成泉,见证了民勤人治沙不止创造的奇迹;那一年,我们走进古浪,贺中强等人和他们的父辈两代人历经30余年,硬是在沙窝里种出了一条80多平方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实现了沙退人进;那一年,我们走进白银,农民李成宝正在当地东大沟流域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工地上干活,他希望那片已经绝收的土地,通过治理能重新长出庄稼。

  采访中,我们被民勤治沙所取得的喜人成绩所鼓舞,被贺中强等人的执着精神所震撼,为白银市率先在全国启动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气魄而叫好。但现在想来,却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民勤曾水草丰茂,八步沙曾是沃野良田,东大沟流域也曾是充盈着收获的健康的土地,为什么会渐渐改变了模样?始作俑者还是我们自己。

  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丰饶的土地,原本一直就在我们身边。直到雾霾成为一种天气现象出现在天气预报中的时候,直到守着河流却无水可喝的时候,直到大米主产区重金属超标问题曝光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被我们自己改变。

  失去了才显出宝贵。欠的账总是要还的。我们正在为我们过去的行为付出代价,异常高昂而沉重的代价——绝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更多的是警示;八步沙沙退人进,付出的是两代人30多年的努力;白银耕地重金属治理计划5年需投资15亿元……

  在更大范围内我们看到,过去30多年间,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伴随着高增长而带来的是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

  再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转方式、调结构,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我们欣喜地看到,生态文明建设首次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回顾20年前,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的启动是极富远见的,每一年的活动主题在今天看来都极具现实意义。2011年提出的“关注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主题,事关食品安全,事关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到今天已经被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我们乐于听到:民勤青土湖出现了15平方公里的水面,古浪八步沙治沙取得了新进展,白银东大沟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传来了新喜讯……

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记者 寇 颖

  从2003年中华环保世纪行的“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到2004年的“直击违法排污”,再到2006年的陇原环保世纪行系列采访,在我的记者生涯中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

  在张掖,我扒开灌溉了造纸污水的稻田,曝光违法排污造纸企业。在酒泉,揭露矿产企业的违法行为和环境污染行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池湾,曝光非法采矿者的疯狂盗采行为,致使美丽的草原、湿地满目疮痍,给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

  2006年7月15日,陇原环保世纪行西行记者团结束了在酒泉市肃州区的采访,赶往距离敦煌市200多公里的方山口矾矿采访。行进1个多小时,汽车进入了茫茫戈壁,戈壁上没有现成的道路,车行过后,基本留不下印痕。绕过几丛红柳,我们的车与车队失散了,手机也没有信号。手足无措之下,只好尽力寻找车队,可是越寻找越糊涂,彻底迷失了方向。

  当时临近中午,车外地表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这时我们走失已经两个多小时了,在茫茫戈壁中,没有一点参照物,不由得令人心生恐慌。《今日聚焦》摄像南岳半带调侃地说:“我还没结婚呢,可不能就这样交给戈壁沙漠。”终于联系上了正在焦急地寻找我们的大部队。无意中“玩了”3小时惊心动魄的失踪之后,我们安全到达方山口矾矿。这次戈壁旷野中的失散迷路,在我的记者生涯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虽然在采访途中遇到了这个小插曲,但我们的采访收获还是蛮丰富的。通过这次采访活动,我们推出了一组环保系列节目:报道了几家兢兢业业珍惜资源、通过提高科技含量节约资源的先进企业,曝光了一批严重破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违法案例,形成了强大的舆论监督风暴,引起了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有效遏制矿产资源开采乱象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各类违法行为作出了一定贡献,发挥了媒体应有的社会监督职能。

  我深深地感谢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近8年的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报道,丰富了我的记者生涯,让我渐渐成长为一名比较合格的环保记者,为祖国的青山绿水奉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我将继续为保护我们的环境、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可资生存的净土奔走呼号,恪尽一名记者的良知和职守。

甘肃经济日报社摄影部主任 曹志政

  2004年夏天到2014年夏天,10年,我与环保结下了不解之缘。10年,我随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走遍了陇原大地的山山水水,从灵秀的陇南水乡到豪情的大漠戈壁,从厚实的陇东黄土高原到辽阔的甘南大草原。因为环保、因为生态,一次次踏上了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

  10年,陇原环保世纪行成就了我记录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变幻的梦想,那些美得像盛开的玫瑰、又脆弱得像一吹就散的蒲公英的自然奇观,得以呈现为新闻作品。

  10年,我和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团的记者们将关注的目光一次次投向了自然生态、水体污染、大气洁净。“人与自然和谐”、“追踪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等都是采访的主题,都是关注的方向。

  10年前,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与小造纸、小印染等企业玩“躲猫猫”的情景,尚历历在目。今日,这些非法排污的小企业已关停或改造为拥有先进环保设施的现代化企业。

  8年前,在庆阳采访石油污染水体事件,石油企业抗议采访报道的律师函已送到我手中,但在事实与正义面前,律师函只能变成一纸空文。

  6年前,在盐池湾腹地,冒着被蚊虫不断叮咬的痛苦,采访关乎敦煌生态命脉的党河水源地、盐池湾野生动物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非法采矿。

  4年前,从渭河源头鸟鼠山走到渭河流出甘肃的牛背山,对“水土流失”、“水径流量”、“水体污染”以及重要支流泾河水量变化及水污染等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剖析”。

  ……

  今年,再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主题,走进车间、走进厂房,宣扬环境治理经验,揭露环境治理问题。

  毫不夸张地说,参加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的这10年,我走遍了甘肃所有投用或在建中的污水处理厂,走遍了所有规模以上的厂矿企业……

  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开展了20年,我参加了10年。这10年,每年总有那么十几天或更多时间是为了环保而奔走在路上。为了一项采访,我坚持了10年。当然,关注环保不能仅仅是10年,而应是一生。

兰州晨报社新闻调查部主任 阎世德

  曾经多次参加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的采访,但记忆尤深的是,关乎生命之水的追问。2005年,庆城县马岭镇琵琶寨村。村主任面对记者的采访叫苦不迭:“我们没水吃已经十多年了,家里的井水苦得要命,连衣服也洗不成,只好到远处去买水吃……”

  庆城县是长庆油田的主要产油区,但产油区的群众却因此失去了最起码的生活用水。高速发展的石油产业,在拥有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与生态乃至人们生存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尖锐而又无法回避的矛盾。

  在庆城县马岭镇琵琶寨村李宏润家,一脸愁云的家庭主妇从水井里舀上一勺水,伸到记者面前:“你尝尝,看是不是人喝的水?”水看着清澈见底,透着清凉,我当时小心地抿了一口,一股苦涩的味道竟让人难以下咽。至今,那苦涩的味道似乎还不敢让人再做回忆。

  我记得,距李宏润家不远就是环江河,河水无语,我无语,静静看夕阳西下,愁绪满腔。同行的陇原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办公室负责人路有明在一旁深重地叹了口气,他说:陇原环保世纪行,任重道远呀!

  当地的老人告诉我,20年前,这里的河水可以直接饮用。20年后,环江河的河水大多被原油污染,甚至连地下十多米深处的水都无法饮用了。李宏润说,井里的水不但吃不成,有的时候洗洗手,手上也是白色的斑点,用这样的水洗过的衣服,硬得就像“牛皮”。生活用水只好到1公里外的地方去买,每月要掏70多元的水钱。变色的井水同样的问题困扰着庆城县庆城镇麻家湾自然村。该村有土水井30多口,其中两口井水已经变成了黄绿色。村民杨东红家的井是1998年打成的,深20多米。杨大妈说这是口好井,刚出水时水特别甜,可好景不长,抽出来的水就变成了淡黄色,他们只好从邻居家挑水吃。

  当地政府官员说,无法回避的现实就是这样残酷,类似琵琶寨村的情况已经涉及全县52个自然村,2000多户农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1万多名老百姓的吃水问题面临严重的困难。

  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集中报道后,在各方努力下,当地百姓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这也许就是陇原环保世纪行的作用,媒体和政府部门,直面现实,不回避,不袒护,就事论事,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因为,我们生存的家园,已经危在旦夕,迫在眉睫。

  在这个氛围中,媒体如鱼得水,酣畅淋漓地采访写作让我痴迷。也许,媒体、媒体记者和政府部门,面对必须面对的问题,就应该这样休戚与共,倾力而为。

科技鑫报新闻中心副主任(现武威监狱教育科干警) 蔡天鹏

  我对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甚至直接影响了我的记者生涯。因为,通过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我深深地懂得了一名记者对环保的责任,并为此而不懈地奋斗。

  2003年,我作为科技鑫报社记者,第一次参加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第一天采访,就感受到省人大环资委领导和工作人员对记者的关心和爱护,记者采访中遇到困难,他们都热心地帮助解决,尽力为记者采访、发稿创造良好条件。

  在夏河县采访时,我的手提电脑上无线上网卡无法使用,被记者称为“路团长”的记者团领队路有明,及时与夏河县委宣传部联系,帮助我上网,使我的稿件及时发回报社。一次在路途中,一辆车陷入泥潭,走在后面的他看见后立即下车,与我们一起把车推出来。

  尤其是省人大环资委领导和“路团长”在采访过程中给记者打气鼓劲,支持记者深入采访、大胆揭露,极大地鼓舞了记者的士气,让记者团的成员团结一致,及时完成采访,按时发送稿件,出色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不参加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已好几年了,可我对陇原环保世纪行的感情却是越来越深。每当空闲时,我总是拿出陇原环保世纪行出版的画册、资料汇编等,仔细阅读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的文件、同事和我采写的稿件。在兰州到武威搬家的过程中,好多材料都没有搬回来,可与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有关的书籍、材料,我都专门整理了出来,托运到家。因为,这其中有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感情。

  现在,每逢从《甘肃日报》、《人民之声报》等报纸上看到陇原环保世纪行的稿件,我都是一字一句地认真看完,也时常从网站上查阅有关陇原环保世纪行的最新报道。尽管参加陇原环保世纪行的领导、记者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我对陇原环保世纪行的感情却一直没有改变。因为,陇原环保世纪行就是我的“娘家”,采访团成员就是我的亲人,尤其是省人大环资委老领导丁国民、刘世洲等,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与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多年来,我在内心深处也在一直感谢陇原环保世纪行,正是因为它,成就了我记者生涯最大的“辉煌”。

  转眼10多年过去了,参加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的一幕幕仍历历在目,我将永远珍藏这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