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监督工作 > 正文

让山区群众走上致富路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1 19:37:27

——武山县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乡村公路建设工作侧记


甘肃省武山县龙台乡地处武山县城南部山区,长期受交通不便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去年以来,随着四马公路改建铺油工程完工和城沿路开工修建,村村兴修通自然村道路和田间道路,老百姓出行便捷了,农产品外销不再发愁,就连过去少人问津的冷水鱼养殖产业也迅猛发展起来。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善,外地客商纷至沓来,这片原本寂寥的土地逐渐热闹起来。


“要致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这些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标语,在武山人心目中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全县人民对农村公路建设重要性的共识,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


为了实现百姓的梦想,多年来,武山县人大常委会持续监督乡村公路建设,着力破解广大群众行路难、农村经济发展难问题;武山县政府大力兴修乡村公路,“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1.3亿多元,实施巷道硬化和“双通”工程,全县68%的行政村实现巷道水泥化,建成通自然村道路、通田间道路456条1046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基本形成以国省县道为主框架、以通乡公路为枢纽、以通村公路为补充的“四纵四横”公路交通网络,铺就了一条条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富裕的幸福之路。


专项审议:催生乡村公路管理养护政策


武山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收到的95件代表意见建议中,有28件涉及群众行路难问题。这个现象引起了县人大常委会的高度关注。


2009年3月21日至23日,武山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查组,先后深入城关、鸳鸯、滩歌等乡镇和部分村组,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乡村公路建设情况进行深入调查。4月21日,武山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全县乡村公路建设情况的报告》和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县乡村公路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组成人员审议时认为,全县乡村公路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路段质量不高,通行能力差,路窄、弯急、坡陡和“断头路”现象较为普遍,联网路尚未形成,大部分自然村通达不通畅问题比较突出,在线路设计、转弯半径、纵坡等方面存在技术性缺陷,工程质量达不到标准要求,“晴通雨阻”现象较普遍;公路养护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路段无力进行常年养护;管理养护机制不健全,管养水平低。针对存在的问题,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乡村公路建设的审议意见》。


审议意见要求,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抢抓国家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进一步拓宽农村公路建设投融资渠道;要立足全县乡村公路建设实际,对现有路网进行统筹规划,加强乡镇之间、村村之间的协调,尤其要解决通自然村道路“断头路”问题,着力解决群众的出行难题;县政府要尽快制定出台《武山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管养机制,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乡村公路养护,落实养护责任和养护人员经费,巩固建设成果,确保全县乡村公路建设快速协调发展。


审议意见下发后,武山县政府及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专题召开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武山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为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实施细则规定:县财政应按不少于每年财政收入2%的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并纳入财政预算;原县地方公路管理站人员纳入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经费由县财政全额拨付,农村公路养护人员经费从县上专项补助经费中列支。


实施细则的出台,解决了武山县农村公路建设中重建轻养、管理养护机构不健全、管养职责不明确、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资金筹措上采取“争、补、筹、帮、省”的办法,“五管”齐下,形成“政府为主、政策引导、创新思路、多方参与”的筹资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在管养机制上实现农村公路养护责任、养护人员和养护资金三落实,成立县、乡镇、村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确定养护人员,建立清洁、管护、监督三支队伍;县财政每年投入130多万元农村公路养护费,严格落实农村公路划段包干、轮流养护、专人监督管护体制,使全县农村公路管养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政府承诺:“双通”工程铺就农民致富路


2010年1月,在武山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县政府承诺为民办理的一件实事引起了代表热议:实施“双通”工程(通自然村、通田间道路),投资500万元改造兴建60个山区村的田间道路和自然村道路;继续实施村庄道路硬化工程,投资400万元,补贴水泥1万吨,硬化12个川区剩余村和30个山区村的村内巷道,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参会代表普遍认为,近年来,通过实施通达、通畅工程及村庄道路硬化工程,武山县各行政村道路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川区行政村大部分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然而,山区自然村道路和田间道路建设一直未列入省市项目计划,严重影响了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成为制约偏远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了促进城乡交通建设均衡发展,解决部分偏远山区自然村不通公路和田间道路的问题,武山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县财政每年投资500万元,用3年时间实现全县自然村村村通公路和田间道路。同时,制定《武山县通自然村道路、通田间道路建设管理办法》和《武山县通自然村道路、通田间道路建设规划》,决定由县交通部门负责“双通”工程道路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乡镇租用机械并组织群众进行项目实施。


跟踪监督: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表示满意


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承诺兑现得如何?武山县人大常委会没有放松跟踪监督。2010年12月5日至7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视察组,先后深入城关、山丹、滩歌、马力、鸳鸯、洛门、龙台等乡镇的村组社区和项目实施点,再次视察了全县乡村公路建设情况。视察组了解到,2009年,县政府投资733万元,补助水泥1.5万吨,完成了城关清池、滩歌关庄、马力王门、咀头鸣鼓、榆盘马寨等18个川区村和30个山区村的道路硬化。2010年,实施“双通”工程项目266条610公里,其中,通自然村道路90条290公里,通田间道路176条320公里,105个自然村、1.5万山区群众的出行难问题真正得到了解决。


2010年12月26日,武山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专题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全县乡村公路建设情况的报告和县人大常委会的视察报告。根据《武山县人大常委会测评票决制度》的有关规定,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测评票决,20名出席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全部投了满意票。


“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就是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点。县人大常委会要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人为本,对重大民生问题给予更多关注。”武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永宏如是说。持续监督乡村公路建设,使山区群众走上致富康庄大道,是武山县人大常委会倾情民生的一个很好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