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浪县人大常委会五年三次审议县城建设和管理工作 为了生态文化名城早日建成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1 19:37:50
县城面积由1998年的2.8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10.5平方公里。通过新建、改造、拓宽东西大街、南北滨河路、车站路、新徐路等12条道路,城区形成了“四纵八横”的道路框架,城区道路总长达到36.2公里,同时配套建成了供水、供热、绿化、亮化、人行道硬化、排污、公厕、红绿灯、道路标线等基础设施;先后建成了水上公园、紫荆广场、东北出入口公园、二郎山生态公园、北洛河蓄流造景、文化广场、统办楼、体育场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及绿化美化工程;建成了中天商贸城、紫荆商城等一批商贸设施;开建了法院、公安、建设、广电、工商等单位办公楼。
近年来,甘肃省庄浪县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抢抓机遇,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县城结构已经形成“三山夹两河、四街贯东西、五桥连一体”的基本框架,在服务功能上形成了集商贸、旅游、休闲、住宅和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城镇,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县城档次和品位日益提升,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但与庄浪县政府所做的工作相比,人民群众却有着更高的期望:群众茶余饭后议论最多的是提升城镇综合管理水平的问题;每年县人大代表建议最多的问题还是县城建设和管理问题。
听民声,察民情,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庄浪县人大常委会最关注的。随着县城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变化,庄浪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任期的五年里,三次听取和审议了县城综合管理情况的汇报,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意见建议,经过县政府及主管部门不断整改落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审”:直指县城脏乱差“顽疾”,县政府展开集中整治
2007年,是庄浪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任期的第一年。上任伊始,县人大常委会就把县城建设和管理问题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2007年10月15日,庄浪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组织县建设局、县公安局、县工商局、县卫生局、县环保局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对县城综合管理情况进行了一次检查。检查结束后召开了座谈会,各部门汇报了各自在县城综合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打算。
同年10月29日,庄浪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召开,时任县建设局局长李如岩受县政府委托,在会上作关于县城综合管理情况的报告。
李如岩在汇报了县城建设与管理所取得的成效后坦言,排洪排污不分是制约环境卫生工作的“瓶颈”;“城中村”改造工作滞后,农户生产生活习惯与创造文明优美县城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市民环境卫生意识差,随手乱扔垃圾等问题已成了恶性循环;门店越门经营、流动商贩占道经营的现象依然存在。
审议中,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薛玉国首先发言。他说,县城一些街道排洪排污管道网络没有建成,除主街道有一条排污管道外,其他一些街道巷尾没有排污管道,致使排洪排污混为一体,“提升城镇水平,当务之急要解决的就是配套设施不到位的问题。”
城区主街道脏乱差现象严重,我认为主要是对营业门店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落实监管不力,门前卫生时好时坏;一些人在街面明火起灶、晾晒衣服;随地乱倒垃圾,向街道、垃圾斗倾倒粪便,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常委会委员李高志发言时指出。
在此基础上,组成人员还指出了县城内一些摊点划行归市不彻底、部分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普遍滞后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县人大常委会在随后发出的审议意见中指出,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增强市民文明意识;加大市政投入,不断改善硬件设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县城卫生管理。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县政府打响了一场集中整治县城脏乱差问题的战役。
在宣传引导上,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市民文明意识。县住建局采取张贴宣传单、悬挂横幅、印发传单、出动宣传车辆,在电视台开设《整脏治乱大家谈》和《曝光台》栏目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城区环境秩序综合管理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参与意识,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强大社会声势。并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破坏环境卫生、扰乱城区秩序等不文明行为在县电视台进行曝光,达到了教育管理的目的。
在加强管理上,健全管理机制,改变管理方法,进一步加大县城综合管理力度。首先,将交通秩序、市场秩序、道路和环境卫生及公共设施管理纳入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权限,使县城管理的难点、重点有了具体的牵头单位和责任管理单位,权责明确,解决了职责不清、交叉扯皮,重复管理、多头执法或无人管理的被动局面。其次,确定每周星期五为集中检查时间,由县上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重点检查交通、市场、道路和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在电视台曝光,限期整改,使县城综合管理落到实处。第三,积极推行城管队伍改革,实行量化考核,对城区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及环卫园林人员实行划段(片)包干责任制,工作绩效与工资挂钩,按月轮换,按月考核,严格兑现。此外,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推行垃圾袋装化。按照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由建设局、卫生局、工商局、街道办等单位牵头,与城区78个单位和部门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并督促各单位与其责任范围内的各门店签订具体管理责任协议书;由环保局牵头,与城区135户水产经营部、餐饮门店签订了污染物排放、收集清运协议书。同时,将南、北滨河公园包干划分到城区84个单位,各责任管理单位确定了分管领导和专门管理人员,结合公园改造铺砌了园内道路1.3万平方米,组织人员深翻了老化的草坪,定期清理垃圾、粪便。将城建管理的重点、难点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上,改变了过去因破坏环境卫生的人和事不易查究而造成脏乱差频繁反弹的现象,有效解决了县城管理“顽疾”。
2007年12月14日至15日,庄浪县组织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城区各单位、门店集中清洗了各自责任范围内墙壁、电杆、路灯杆、桥梁等处乱贴乱画的野广告、野宣传单等;对卫生死角和河道排水沟内的垃圾、杂物进行了清扫、清除,使县城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极大改观。
2007年12月18日,庄浪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召开,县建设局局长李如岩再次走进会场,专题汇报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二审”:直指马路“拉链”问题,县城总体规划第三次修编
县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建设工作在逐年推进。庄浪县政府及主管部门通过健全管理机构,加大队伍建设,强化城镇环境卫生日常管理,使县城功能进一步完善,街道更加美化、亮化。
但随着县城的不断发展,城镇规划滞后的矛盾日益凸现,现行规划适应不了发展需要,一些区域乱修乱建现象严重。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随意性较大,城区街道今日挖,明日填,隔几天又再次开挖的问题受到了群众的诟病。
马路“拉链”何时休?县人大常委会在关注。
2010年9月28日,庄浪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组织全体组成人员深入县城主街道以及部分专业市场,采取听取工作汇报与现场查看相结合的方式,对县城管理情况进行了视察。
2010年10月28日,庄浪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召开,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和审议了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岳彩霞作的关于全县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情况的视察报告和时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马殿富作的关于全县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情况的报告。
视察报告指出,近年来,县乡两级政府及住建部门把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提升城镇品位、加快城镇发展的首要抓手,健全管理机构,加大队伍建设,强化日常管理,城乡环境面貌持续得到改善。但还存在城镇规划滞后,综合管理不到位;城区改造步伐缓慢,综合管理执法难度大等问题。
审议时,有组成人员指出,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受个人利益驱动,一些地方抢修抢建和乱修乱建现象十分严重,直接破坏了城镇建设长远规划,也加重了城镇规划管理压力。
有组成人员认为,由于给水、排污、供暖、电缆、光缆等管线缺乏统一规划,致使城区道路因埋设各类管线被无序重复开挖,且开挖后回填不到位,雨水过后,回填部位塌陷较多,城区街道和人行道坑坑洼洼,既影响了市容市貌,也为群众出行留下了安全隐患。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大家的意见,县人大常委会发出了审议意见书。
审议意见书指出,县政府要把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基础和先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功能复合、统筹城乡,文化传承、节约资源,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着力构建以县城总体规划为龙头,乡镇、村庄规划为骨干,专项规划和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支撑的城乡规划体系,实现城镇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人口规模扩张和城镇品位提升相协调。要强化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促进城镇管理工作逐步迈上良性发展轨道。要把城区给水、排污、供暖、电缆、光缆等各类管线纳入县城规划,创造条件,一次性建设一条地下管线通道,避免道路因埋设各类管线被无序重复开挖。要以构建“生态文化名城”为目标,坚持山、水、路、桥、楼五位齐抓,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美化五化并进,产业、物业、商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五业并举,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布局,改造主城区,建成南城区,扩张县城规模,提升县城品位。有序开发房地产,新建一批现代住宅小区。坚持依山建园、傍水造景,建成北山公园、南山公园、梯田文化广场和南洛河风情线,努力提升县城品位。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县政府当年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第三轮修编,完成了县城南扩工程控制性详细规划、乾成花园和天顺花园两个“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南城区规划建设上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编制了给水、排污、供暖、电缆、光缆等各类管线专项规划。围绕实施南巷子至南城区道路拓宽工程,启动了大宋文化旅游购物一条街修建性详细规划,邀请西北市政设计院对南城区和老城区主街道供热、供水等管网进行了一次性规划,强化了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
2010年12月15日,在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马殿富再次走上报告席,汇报了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三审”:直指东西大街管网改造工程进展缓慢问题,50多名干部组成6个施工监管小组进驻工地
2011年,庄浪县政府在继续认真落实县人大常委会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意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开建了县城东西大街管网改造工程。规划对县城东西大街排污、排洪、供水、供气、通讯等管线进行一次性改造。
东西大街是庄浪县城老城区的一条主街道,东西大街管网改造工程也是县城城区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工程。
东西大街管网改造工程从2011年4月20日开工以来,县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抓协调、促进度、抓管理,至7月底,累计完成投资2600万元,8套管线大部分已铺设到位。但由于工程量大面广,受多雨天气影响,工程进度缓慢,造成部分家属楼长时间停水,给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了困难。一些区域人行道施工垃圾清理不及时,遇到雨天泥泞难行,给居民出行造成了不便。一时间,群众对工程建设进展缓慢意见较大。
2011年8月1日,庄浪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组织全体组成人员,部分市、县人大代表,对县城东西大街管网改造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视察。
视察了解到,由于东西大街改造工程项目前期宣传不足,施工期间标志不明显,群众对项目内容和施工程序了解不够,支持和配合工程建设的主动性不强。
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不严格按照施工规范作业,部分施工路段土方回填不实,检查井基础不牢固;一些路段清淤不彻底,部分管道的接口连接不严、垃圾未清理;部分工程质量不达标。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各施工队配合协调不力,前面的施工队没有为后面的施工创造有利的施工环境,有些工序统筹安排不科学,影响了工程进度。在进入三夏生产季节后,劳力投入跟不上,一些关键部位技术力量薄弱,有窝工现象,致使工程进展缓慢。
“时间是质量的保证,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时隔三天,2011年8月4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将视察报告报送县委,县委随即在政务专网进行了转发,要求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县人大常委会视察组提出的建议,加快东西大街管网改造工程施工进度。
县委在政府专网转发的视察报告中指出,要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从严落实监管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施工进度;完善施工预案,确保施工安全;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视察报告指出,要真正把东西大街管网改造工程这一好事办好,办成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县人大常委会的视察报告,引起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县政府及时召开东西大街改造调度推进会,从10多个单位和部门抽调20名干部与住建系统的30多名干部职工组成6个施工监管小组,划片包干,督促各施工企业,紧抓施工有效时间,增加技术人员,加大机械投入,加班加点,加快工程进度。
在施工过程中,住建局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合理调配人员和机械,形成工作合力;对施工中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协调,并从严要求各施工企业按照工程设计和技术要求,规范施工。各工程监理人员深入现场进行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全部达标。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县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工程进展情况,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东西大街改造工程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和支持东西大街改造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通过抓协调、促进度,抓监管、保质量,至2011年10月下旬,东西大街改造共换填土方24万立方米,外运余土27万立方米;铺油造面8.9万平方米,铺砌人行道6.2万平方米;铺设雨水主管网7.2公里,污水主管网5.3公里,供热管网4.3公里,天然气管网3.3公里,供水管网11.5公里,各类弱电管线8.9公里;改装路灯182盏,更换路灯及红绿灯电缆13000米。目前,东西大街管网改造工程全部建成,县城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城品位得到了极大提升。
作者:张孝峰 王少强 宋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