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农村群众就医不再东奔西跑——静宁县人大常委会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纪实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1 19:38:48
“小病拖,大病挨,病倒才往医院抬。”这是过去农村群众看不起病的真实写照。
如今,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广大农村群众的就医状况是否得到改变?今年,甘肃省静宁县人大常委会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监督活动。
视察 为全县新农合工作“把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关系千家万户,群众对此比较关注,应列入常委会年内监督重点事项之一。”这是静宁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年初召开的一次主任会议上讨论2012年工作要点时提出的。
据静宁县新农合办负责人介绍,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6年实施以来,参合人数由2006年的38.46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41.81万人,参合率由88.03%提高到98.14%,基本实现了全覆盖。2006年至2011年,全县累计补偿368.75万人次,补偿金额25745.37万元。
为了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运行,真正把这件实事办好,3月下旬,静宁县人大常委会抽组部分市、县人大代表组成视察组,先后深入该县界石铺、原安、红寺、甘沟、古城、威戎等乡镇政府、卫生院,部分村卫生室,以及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新农合办等医疗机构和单位,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视察。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视察组认真听取了静宁县新农合办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参与视察的市、县人大代表一致认为,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工作程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报销比例不断提高,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广大群众“小病不愿看,大病看不起”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整个视察活动中,视察组通过看、问、听、评,详细了解了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视察组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乡村医疗机构建设滞后、服务功能不强,村医数量偏少、素质不高,费用报销管理仍待改进,管理机构人员短缺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意见建议,为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出了一剂“良方”。
审议 让农村群众就医不再东奔西跑
4月20日,静宁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如期召开。本次会议将审议县政府关于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报告。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县人大常委会五楼会议室内座无虚席,应邀列席、旁听本次会议的人大代表和公民共37人,而应出席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只有20人。
一次常委会会议,是什么原因使列席人员远远超过常委会组成人员?静宁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是该县人大常委会为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保证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在会议上听到更多“原声态”谏言的一项新举措。
“部分村卫生室只有一间破旧的土坯房,设备陈旧短缺,不具备开办条件。”
“乡镇卫生院普遍缺少真正拿得起业务、群众信赖的骨干医务人员,群众患病后不得不舍近求远,转到市、县医院就诊。”
…………
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发言令列席、旁听会议的人大代表和公民十分高兴。
“建议县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这项惠农政策不断巩固和深化,真正造福广大群众。”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踊跃发言,提出了高质量的意见建议。
“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审议,很及时,也十分必要。相信在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静宁县农村医疗条件一定会得到改善,农村群众就医将不再东奔西跑。”会后,一位列席会议的市人大代表如是说。
本次会议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审议意见,集中有三条:(一)抓落实、促规范,提升全县新农合工作运行水平;(二)抓队伍、强基础,增强乡村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三)抓监督、重考核,保障新农合工作健康发展。
静宁县人大常委会一位负责人表示:“对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审议,重点要抓好审议意见的落实,使常委会会议审议真正达到推动工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