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监督工作 > 正文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纪实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1 19:42:47

    甘肃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是高原湿地和荒漠湿地的重要分布区,是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大沙漠汇合南移的阻挡区,是黄河、长江上游和河西走廊战略通道的生态屏障。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甘肃近90%的国土面积纳入了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
  2012年4月召开的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构想,并逐步完善为全力打造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战略平台的发展思路。
  历届省人大常委会、省人大环资委高度关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并围绕这一工作开展执法检查、组织代表视察和专题调研等活动,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更是多次组织记者采访团,就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密集报道,全省各级人大代表也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有效推动了我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进程。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甘肃代表团提出关于将甘肃确定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建议。这件建议被列为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重点处理建议并交由国家发改委主办,环境保护部协办,全国人大环资委负责督办。
  7月15日至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白恩培率全国人大环资委及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相关人员,前来甘肃就建议办理工作进行督办调研。
  目前,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的《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已征求国家28个部委意见,进一步完善后报国务院批准。


  协调好人口、资源、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安全屏障


  为进一步全面掌握我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情况,2013年7月31日至8月2日,省人大常委会全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组赴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碌曲县、玛曲县进行调研。率领调研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周多明说,通过这次调研,省人大常委会将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意见建议,加快国家对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批复进程。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我省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特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形地貌及大面积的湿地、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孕育了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等120多条纵横分布的河流,被誉为“黄河蓄水池”和“中华水塔”,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源补给区,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维系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据水文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前,黄河干流在玛曲入境时径流量为38.9亿立方米,出境时达到147亿立方米,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占黄河流域总径流量的1/6。专家认为,黄河发源于青海,但成河于玛曲。
  调研组来到玛曲县黄河岸边,面对黄河沿岸出现的220公里,占县境内黄河总长433公里50%的沙化带,了解到玛曲县土地总面积沙化草原面积达到80万亩。而且,据1994年普查和2004年复查,沙丘以每年30多米速度向草场延伸,面积每年增长3000多亩。
  周多明忧急地说,沙化面积的不断扩大,不但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还严重影响到黄河上游和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要整合利用并探索各种治理措施,使草场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逐步恢复生态,让沙丘蔓延止步。
  碌曲县拉仁关乡天然草原面积119.79万亩,鼠害分布面积高达86万亩,成灾面积72万亩。当地采取人工捕鼠、招鹰灭鼠、草地补播、药物灭鼠等方式,实施草原鼠虫害综合治理面积69万亩。来到拉仁关乡草原的周多明对鼠虫害治理工作表示高度关注。他说,要不断探索草原鼠虫害治理的新途径,通过各种有效措施,防治草原鼠虫害,保护草原。
  当面对得到治理,草深达到50厘米左右的尕海乡尕秀草原时,周多明欢喜地拔下一根牧草,张开手指丈量起来。他说,治理和不治理就是不一样,如果整个甘南草原的草都生长成这样,我们生态屏障建设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项目的实施,使森林覆盖率有了提升,林分质量明显变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植被得到恢复。察看着茂密的林木,周多明说,生态改善后,要加强森林管护工作,充分发挥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构建生态屏障的作用。
  一年多前,贡保甲一家告别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来到碌曲县城城南新区游牧民定居点安家。8月1日下午,周多明来到贡保甲家,边察看家庭设施边问:“定居后你还养羊吗?冬天用什么取暖?”贡保甲说:“家里建有暖棚,养着300只羊,60头牛。冬天取暖用牛羊粪。现在养牛羊生活都很方便,家里还能上网。”
  贡保甲一家实现定居后,生产生活得到了改善,而仍然处于游牧状态的玛曲县阿万仓乡西合道才让一家人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实现定居。8月2日,周多明走进西合道才让搭建在草原上的帐篷,席地而坐,拉起了家常:“家里几口人?养着多少牛羊?一年收入多少?”西合道才让说,家里有父母,自己夫妻二人,还有一位兄弟,一位妹妹,三个孩子。一家人放牧着30多头牛,几十只羊。一年收入大约10万元左右,纯收入在3万元至5万元之间。
  周多明关切地问:“国家、省上给游牧民的各项优惠政策及补贴你们都享受到了吗?你们现在还有什么希望和要求?”西合道才让说,国家和省上给我们的各项优惠政策我们都享受到了,各种补贴也都按时打到了我们的卡上。我们游牧民现在最盼望的是能够在乡政府附近定居。我们玛曲县的湿地很有名,每年到湿地旅游的人很多,但他们在公路沿线乱扔垃圾,只靠我们捡不过来,希望政府组织捡拾垃圾,更好地保护湿地草原。得知西合道才让只上了三年学,周多明说,要让孩子读书,掌握知识技能,从事二、三产业,减轻湿地草原的压力,这样才是保护湿地草原的根本出路。周多明说,让游牧民定居这条路走对了,既减轻了草场压力,使草原自然生态得到恢复,又从根本上解决了游牧民居住难、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通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一系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到碌曲县还有3200户游牧民未定居,玛曲县湿地还有1万多游牧民未定居后,周多明说,要多方争取资金,统筹安排,加快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尽快实现全县游牧民定居,让更大面积的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牧民从事非牧二、三产业,设置公益性岗位、实施草原清洁工程,保障草原水源涵养能力。
  在碌曲县境内的甘肃第一块国际重要湿地尕海湿地和玛曲县境内的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特征最明显、最原始、最具代表性、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湿地之一的玛曲湿地,周多明说,甘南州境内的这些湿地,不仅对当地民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而且对维护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平衡,促进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加大湿地核心区内移民搬迁力度,实现湿地水草丰茂,生物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屏障作用。
  调研期间,周多明指出,重视和加强甘南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不仅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存亡,关系到黄河流域乃至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和省上不断投资加强生态建设,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缓解了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了草原、森林资源的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使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所缓解。但由于自然、历史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甘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主要表现在:草原退化及鼠害严重,生产能力大幅下降;湿地萎缩、天然草原退化和林地面积的减少导致植被涵养水源功能降低,河流补给能力减弱,不少江河支流断流或成为季节河;森林植被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使大部分农牧民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贫困线以下,而且危及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周多明强调,要以生态保护为中心,以增强黄河水资源补给功能、稳定黄河水资源补给为主线,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协调好人口、资源、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产业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推动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相适应的民族特色产业,为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安全屏障。
  这次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甘南州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情况的专题调研,是历届省人大常委会、省人大环资委关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开展执法检查、组织代表视察和专题调研等活动的延续。


  尽快启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保障我国西部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过去的2012年6月30日至7月6日,省十一届人大环资委组织部分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分两个小组先后赴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就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国家有关方面反映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推动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补偿国家试验区建设工作。
  祁连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蒙新高原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4000米至4500米,行政区域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和甘肃省西部,地跨甘青两省9个地市,是我国著名的高大山系。是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主要集水区和径流形成区,也是黄河、青海湖的重要水源地,是保障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被誉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
  据了解,祁连山通过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涵养调蓄山区降水和冰川积雪融水,提供了72.6亿立方米地表径流及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孕育了处于河西走廊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等绿洲,供给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的70多万公顷良田、110万公顷林地和800万公顷草场,保障了480多万河西人民生活用水和上千家工矿企业的生产用水,使河西走廊以全省19%的耕地,产出了全省32%的商品粮、42%的油料、45%的瓜果蔬菜、99%的棉花。
  调研组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祁连山得到了大力保护和治理,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由于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祁连山生态环境仍表现出冰川退缩、雪线上移、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加重、荒漠化趋势明显,山区生态仍呈现为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总体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不仅危及山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省区570万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到我国西部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据监测,祁连山冰川面积呈整体退缩趋势。截至2008年,冰川面积减少至1435.2平方公里,冰川面积缩减率达17.7%,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米至20米,雪线上升l00米至140米。另据甘肃省水文站提供的资料表明,发源于祁连山的河川总径流量由新中国成立初的78.55亿立方米下降到现在的72.64亿立方米,减少了7.6%,其中石羊河水系径流量近20年减少了2.68亿立方米。
  调研组分析认为,导致祁连山森林功能弱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原因是垦荒、放牧等人为因素干扰。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祁连山森林下限由1950年的1900米上升到目前的2300米。因超载放牧,导致祁连山区45.3万公顷灌木林退化成盖度为30%至49%的稀疏灌丛草地,林缘下线海拔2300米以下的灌木林退化为低覆盖度草地;每年发生各类森林病虫害3万公顷至4万公顷,海拔2300米至2500米,干旱气候地带的部分林区,连年受病虫危害濒于死亡。
  多年来,我省一直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9月29日,经过9年艰难努力,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1年建立连城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1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了《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1982年建立了肃北盐池湾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上述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基本从东到西将祁连山大部纳入了自然保护范围,依法进行严格保护和建设、管理。
  另外,我省还在河西走廊先后建立了阿克塞安南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些省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从南部水源涵养林到中部绿洲和北部荒漠连贯成片的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保护区实施了封山育林、禁牧、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等多项保护工程,发挥了良好建设与保护作用。
  省人大常委会、省人大环资委在不断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地方立法工作的同时,还多次通过执法检查、组织代表视察和调研、陇原环保世纪行主题宣传等活动,督促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为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做了大量工作。
  参加调研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多明指出,尽管我们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做了大量的保护与建设工作,但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仍然呈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甚至有的地方建设保护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恶化趋势没有丝毫减缓。主要表现在:草原退化加剧;矿产开采、水电建设、旅游开发、盗猎盗采盗伐、毁林毁草垦荒等活动屡禁不止;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流失速度加快,成为我国主要沙尘暴发源地之一;水资源短缺加剧,加之农牧矛盾、林草矛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矛盾十分突出。这些都成为祁连山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的主要推手。
  调研期间,周多明及人大代表说,国家应尽快启动“祁连山国家级生态补偿试验区”建立工作,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模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制度和资金保障。尽快启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通过规划实施,启动祁连山区国有林场改革和保护区体制改革,加快保护区居民搬迁或身份转换,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步入快车道。按照“大范围封育、小区域治理”的原则,依法禁止保护区内一切违法生产、生活活动,限制祁连山区矿产开采、水电建设、毁草垦荒等开发活动,通过强制性封育保护、退耕还林(草)和人工增雨,达到快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参加调研的人大代表建议,国家要支持河西走廊节水型社会建设工程,从开源与节流两方面着手,探索建立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社会新模式、新机制,节约生产生活用水,补充生态用水,防治风沙灾害,改善绿洲环境。国家应尽快启动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将长江上游及支流的充沛水源引入黄河和河西走廊,补充西北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
  人大代表建建议,应成立强有力的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和管理祁连山区生态建设、自然保护、资源开发等工作。进一步加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提高其执法管理能力。按照“一区一条例”原则,加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立法步伐,加大祁连山区和河西走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力度,杜绝保护区“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严”,甚至没有机构和人员从事管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