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监督工作 > 正文

问诊甘肃精准扶贫——省人大常委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联组审议询问会实录(下)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12-04 12:29:15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事关工作全局,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甘肃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今年在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出台了“1+17”精准扶贫方案,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奋斗目标、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目前,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局良好,但面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乡村情况差异大的省情来说,甘肃扶贫任务还很艰巨,道路异常曲折,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为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有序深入开展,今年,甘肃省人大常委会6位副主任分别带队,组成6个调研组,分赴有关市州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听取了19个省直部门的情况汇报。在日前召开的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并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的工作报告和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的调研报告。为提高常委会审议质量,增强监督实效,会议期间,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联组审议询问会,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就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询问,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信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旅游局、省扶贫办、省政府金融办等19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到会,并诚恳应询。
 
  大力培育贫困地区特色富民产业
 
  特色富民产业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省人大民族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春提出:“从调研和各地反馈的情况看,目前,全省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富民产业培育还相对滞后,特色富民产业发展层次低,对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撑作用还比较弱。下一步,有关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着力做好哪些工作?”
 
  省农牧厅党组书记、厅长康国玺说,省农牧厅把富民产业培育工作作为首要任务,精心谋划统筹推进,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贫困地区新增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96.9万亩,新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733个,发展钢架大棚和日光温室9.6万亩,新建各类出贮藏窖2767座,新培育农民合作社8878家,新发展家庭农场1026个,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178家,新补贴投放各类农机具13.3万台件,贫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加快改善,农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但是,我们看到贫困地区富民产业培育依然滞后,特色产业发展层次依然较低,对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撑作用依然较弱。6220个贫困村所处农业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环境约束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欠账,客观上制约了富民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些贫困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生产资源分散占有,生产方式传统,农民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的信心还不够足,主观上影响了富民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康国玺表示,下一步,省农牧厅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目标任务,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在“1+17”方案的精准对接、精准落实上下功夫。紧盯特色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改革三大任务,加强与市县农牧部门衔接,确保扶持政策精准对接。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重大项目的衔接,进一步整合农业发展项目和资金,优先向6220个贫困村倾斜,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用好扶贫大数据,聚焦6220个贫困村,突出精准指导,力争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增收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致富门路。
 
  在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科技水平上下功夫。结合“十百千万”工程的推进,着力在贫困地区建设农业示范区(园)和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力争每个贫困村都有2-3个科技示范户。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开展,加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人才的培育,确保建档立卡的每个贫困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加大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力度,坚持品种改良,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
 
  在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上下功夫。在贫困地区集中扶持发展草食畜、全膜玉米、脱毒马铃薯、设施蔬菜、优质林果、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优先扶持贫困地区建设农产品贮藏窖,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鼓励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让农民从加工增值中分享更多收益。支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民增收致富空间。
 
  在开拓视野向外营销上下功夫。扩大向西开放力度,办好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广西凭祥口岸农产品展示体验馆和出口服务平台,做好省内企业向外出口服务保障工作,提升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外销份额。加强与商务部门协作,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扩大贫困地区农产品电商销售规模。支持在贫困地区举办各类农产品展销展示会,积极组织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参加各层次展销会、推介会,加大对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的宣传,使优质农产品走向省外走向国外。
 
  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上下功夫。抓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35个整县推进工作,争取在2017年完成全省任务,加快释放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活力。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创新发展“土地银行”、“土地托管合作社”等新型经营方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家庭农场,集中力量扶持贫困村发展农民合作社,争取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全覆盖;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推进贫困地区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增加贫困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支持贫困地区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合理配置。
 
  扩大农村扶贫小额信贷范围和规模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肃分行原行长、党委书记蔺秦生提出,扶贫小额信贷落实得不错,但个别地方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部分承贷金融机构网点少、人员不足,审批期限长,小额信贷发放进度慢。二是个别贷款还没有落实到户,如超过60岁的老人不能贷款。建议将农村返贫户、单身汉也建档立卡,纳入到小额贷款计划中。同时,扩大农村扶贫互助资金规模,目前额度是10万元,建议额度提高到40万-50万元。
 
  省政府金融办副巡视员于海波应答说,我省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是无抵押、无担保,期限3年,按基准利率由省财政给予全额贴息的特惠贷款,自今年8月下旬实施,承办金融机构由最初的1家扩大到4家金融机构,按“应贷尽贷、应贷快贷”原则发放。据统计,截至11月20日,已向36.2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166.7亿元,占全年计划的79%。其中兰州银行发放12.67万户、54.7亿元;甘肃银行发放7.41万户、33.3亿元;农行省分行发放5.01万户、24.1亿元;农信社发放11.19万户、54.6亿元。
 
  于海波说,根据借款人生产需要、产业发展及偿还能力,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主要采取三种发放模式:一是对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需求的贫困户,直接发放给个人作为生产资金;二是对无劳动能力和无明确产业发展需求的贫困户,采取“企业+农户”模式,由农户委托企业用于生产经营,受托企业与农户签订《借款合同》,由用款企业承诺给予一定回报;三是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作为资金使用平台,投入生产经营,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借款合同》。目前,贷款人年龄界限已放宽到65周岁。
 
  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质量
 
  劳动力素质提升事关全面小康的实现,事关脱贫致富愿望的实现,事关拓展转移就业的实现。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力学提问说,劳动力培训是劳务输出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调研过程中,据贫困群众反映,一些地方的农民培训机构尚未真正做到因户施策,培训内容与市场和用工企业的需求对接不够,培训时间与农时季节相互冲突,存在培训覆盖面小、工种单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省委“1+17”精准扶贫方案里有一个很全面的劳动力培训支持计划,“相关部门采取什么措施使这一计划得以落实?如何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王丽萍从培训模式和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数量和覆盖面、培训质量等方面予以应答。
 
  关于培训模式和内容。我们突出培训针对性,因户施策。在为贫困户劳动力建档立卡时,我们专门安排了培训需求调查,从整体培训项目的安排上也尽量突出与市场需求和新上项目、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与劳动力的意愿需求相结合。整理出的7大培训项目,突出了培训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省级示范培训中,引导个人需求与社会、项目、用工需要以及劳动者输转愿望对接。
 
  关于培训时间。从实际状况看,确实存在与农时季节相互冲突的情况。因此,我们引导各地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要结合劳动力培训需求错茬进行,需求“从农到农”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人员,与农时季节接茬开展培训;要求“从农到工”的就业技能培训人员,紧紧抓住冬季春节务工人员集中返乡时机,开展针对性培训(如建筑施工、冬季停止生产等领域)。今年,我们在正常开展培训的基础上,要求加大精准培训对接力度和任务落实,克服农时季节矛盾。从目前工作推进情况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比较好。
 
  关于培训数量和覆盖面。按照省上确定的减贫人口,我们统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及其他贫困地区有培训愿望需求的劳动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教育厅、省农牧厅、省扶贫办、省妇联,根据“1+17”精准扶贫方案中的劳动力培训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制定下发了《2015年甘肃省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实施计划》,提出2015年全省培训任务36.4万人,培训任务分解到13个市州的75个县市区。截至10月底,全省精准扶贫培训人数33.63万人,占全年培训任务的92.3%。
 
  关于培训质量。目前,承担我省精准扶贫培训任务的主体是民办培训机构,他们承担了培训任务的80%以上,由于受资金投入、场地规模、实训设备、师资力量等条件的制约,有培训层次不高、质量有时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对此,我们努力通过以下措施改进工作: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就业资金用于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的比例不低于15%,以后逐年提高;加大精准培训综合性平台建设,特别是在功能性整合上加大力度;强化督查落实。今年,我厅统筹全厅工作力量,成立了12个专项工作小组,每个小组对接1个市州,一对一地指导服务,抓精准培训工作任务落实;加强部门联动,加大与教育、扶贫、财政、农牧、妇联等部门单位的工作衔接和协调力度,加强对市县区政府及人社部门的督促指导,促使培训资金高效整合、培训需求有效对接、培训方式务实创新;强推“点菜式”培训服务,加强调研,拓展培训职业(工种),引导农村劳动力参加用人、项目单位急需职业的培训;对接重点时机和重点项目,开展上门服务,深入乡镇、村社,通过信息交流、技能人员传授、劳务中介牵线搭桥等多种方式,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让农村危房改造补助金真正落地
 
  帮助贫困农户筹集危房改造资金,一直是各地农村危房改造的重要工作内容。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民建主委、兰州有色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宁崇瑞提出:“据各地反映,目前,贫困县危房改造每户补助11500元,‘插花县’每户补助10500元,实际每户危房改造费用为5-8万元,相当一部分真正的贫困户很难享受到优惠扶持政策。同时,一些地方存在对贫困户危改对象认定不精准、危房鉴定结果不准确等情况。”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蔡林峥诚恳应答说,相当一部分真正的贫困户很难享受到危房改造优惠扶持政策,主要原因是部分贫困农户危房改造资金缺口大。从各地反映情况看,每户危房改造费用为5-8万元,而目前国家和省上补助标准贫困县每户11500元(中央8500元,省上3000元),“插花县”每户10500元(中央7500元,省上3000元),平均每户的资金缺口为4-6万元左右,许多贫困农户因无法筹集资金,不得不放弃享受国家和省上补助政策的机会。
 
  蔡林峥说,今年以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将农村危房改造农户贷款纳入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范围;积极衔接省农发行研究制定农村危房改造贷款支持政策,已经达成每年20亿元农村危房改造贷款意向,每一农户可贷款5万元,期限20年,基准利率;积极向国家汇报申请,希望住房城乡建设部在今后几年对甘肃的危改计划安排比照2015年的规模进行支持。同时,希望将目前中央财政每户补助8500元的标准提高到3万元左右。建设部表示,计划力争满足甘肃需求,将积极向国务院呼吁;先后召开了全省精准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动员会、全省农村危改抗震农房建设天水现场会、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农村危房改造推进会、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农村危房改造推进会,在全面推进危改工作的同时,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强危改政策宣传。在我们的全力推动下,全省各地也在想办法、找路子,积极帮助贫困户筹集危改资金。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今天会议的总体要求和各位领导的指示,继续在帮助贫困农户筹集危改资金方面积极努力,力争使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都能享受国家危改政策。
 
  针对危房鉴定结果不准的问题,蔡林峥说,农村危房鉴定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按要求应由各地县级建设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但由于各地农村危房量大面广,加之县级建设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有限,所以大量危房鉴定工作主要由各乡镇、村工作人员承担,鉴定工作存在审核把关不严现象。为确保危房鉴定真实准确,今年以来,我们首先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先后三次组织全省各市县区危房改造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其次,制定印发了《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农房建设最低建设标准》、《农村危房改造抗震设防措施》等技术文件,编印了《农村危房鉴定指南》、《农村房屋抗震设防指南》、《农房建设施工技术指南》等,有效指导了各地危房鉴定和农房建设工作。同时,组织开展了危房鉴定真实性、准确性的督查,督促各地及时纠正鉴定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危房鉴定真实准确。下一步,我们计划在与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对接中,再次组织各级建设部门对系统中的危房信息逐户进行审核,对危改鉴定不准确或有疑问的重新进行调查核实,以保证危房信息真实可靠。
 
  将四类人员外重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直接制约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渊提出,目前实施的民政医疗救助只针对低保户,五保户,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特殊群体,而其他家庭成员若突发重病,不能享受民政医疗救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
 
  王渊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多方共同努力。请问,能否将以上四类人员外突发重病人员纳入民政医疗救助范围,近期有没有纳入的条件和可能?我省在解决其他人员的民政医疗救助中还有什么设想和打算?”
 
  省民政厅厅长肖庆平应答说,精准救助助推精准扶贫是落实“1+17”精准扶贫方案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我省的大病救助主要根据《甘肃省社会救助条例》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5〕142号)规定进行救助的,救助对象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全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330万人,城市低保对象87万人);特困供养人员(农村特困供养人员12.5万人,城市1.25万人);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低收入对象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一般不高于当地上年低保标准150%,由于突发性、临时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家庭);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为贯彻“1+17”精准扶贫方案,省民政厅进一步扩大了大病救助病种,报请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将重特大病症医疗救助病种从26种扩大到50种,并明确了藏区、老区和贫困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适当扩大救助病种。积极资助困难群众参合,对特困供养人员(含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低保一类对象给予全额资助,年支出资金5053万元;农村二类低保对象、城市低保差额救助对象按照不低于个人缴费部分的30%的标准给予资助,年支出资金4636万元,共计9689万元。在58个贫困县、17个“插花县”广泛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在医疗救助资金安排上,对藏区和贫困地区按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的标准给予倾斜。
 
  肖庆平表示,因资金问题,目前将以上四类人员以外的重病家庭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尚有困难。但随着财政投入的增加,这个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下一步,省民政厅一方面通过争取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主动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争取省级财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同时,通过市州、县市区财政在投入上破题的形式,解决医疗救助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群众看不起病的难题。
 
  提升林业行业在精准扶贫中的贡献率
 
  据调查了解,我省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严酷,林业生态建设相对滞后,林下经济发展不快,林果产业发展层次低,林区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对此,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省林业工作站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何丽霞发问道:“作为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重任的林业部门,如何发挥林业行业自身优势和功能,提升本行业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贡献率?”
 
  省林业厅副厅长张平应答说,“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出台后,省林业厅加强了组织领导,制定了生态扶贫方案,分解落实了目标任务,强化了工作措施。目前,已经全面完成了方案确定的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总体上讲,我省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1.86%,是全国森林覆盖率的一半,世界森林覆盖率的三分之一,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
 
  张平表示,下一步,省林业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安排,重点抓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各项林业重点工程投资支持力度,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县倾斜;加大保护力度,保护好现有6080万亩森林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森林生态效益;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保证每年完成造林210万亩,封育60万亩的目标任务。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在林果产业方面,积极组织编制《林果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加大示范带动力度,积极争取林果产业专项资金,建立标准化省级林果示范点,带动林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省市县林业技术推广和科研单位的骨干作用,采用讲座、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果农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大投入力度,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充分利用退耕还林、三北五期等林业重点工程发展特色林果业,解决资金短缺和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在林下经济方面,鼓励和引导农户、林业合作社、家庭林场、林业龙头企业等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旅游和林产品采集加工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林下经济专项资金,培育林下经济示范点,带动林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