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立法动态 > 正文

兰州:首次启动立法后评估工作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1 19:22:05


日前,甘肃省兰州市人大常委会选择关系生态建设的一部重要地方性法规——《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建设管理办法》,启动立法后评估工作。这是该市首次对地方性法规进行立法后评估。


从挑水植树到工程造林 


据史料记载,远古的兰州,群山对峙,黄河中流,森林广茂,水草丰美。到汉唐时兰州仍“地皆秔稻,桃柳李榆岑蔚”,生态环境优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以后,由于气候变化和各种自然、人为原因,兰州周围的森林逐步遭到毁灭性破坏,乃至成为沟壑纵横、植被稀少的濯濯童山。


20世纪以来,兰州人民怀着改善生态、建设美好家园的迫切愿望,背冰挑水,上山植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党政军民齐心协力,绿化荒山,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工程造林,创造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色奇迹”。到1992年底,兰州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到了10万亩。


随着兰州南北两山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逐渐显露出经费投入不足、管护工作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绿化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绿化成果的巩固。


立法保障两山绿化成果 


面对南北两山绿化出现的新情况,兰州市人大常委会经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讨论,于1993年2月26日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开发管理办法》,1993年5月22日,甘肃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通过采取法制手段对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加以巩固。2000年9月29日,兰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2000年12月2日,甘肃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


修订后的《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建设管理办法》共分六章三十六条,内容包括承包单位的绿化承包、权益保障、保护管理及相关的法律责任。该《办法》确定了南北两山绿化建设的原则,规定了市、区县人民政府及计划、财政、林业等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需要做好的有关南北两山绿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对绿化承包的方式、范围、相关权证的办理,绿化承包者的权益保障、享有的优惠条件等方面都作了相关规定,尽可能地调动各行各业、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绿化荒山的积极性,并从绿化、水利、开发建设、护林防火、公墓管理等各方面作了严格要求,同时对上述内容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该《办法》的制定实施和及时修订,加快了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规范了对两山林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极大地促进了两山绿化工作。截至目前,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到58万亩,成活各类树木1.5亿株,成为名副其实的兰州“绿色屏障”。


修法已势在必行 


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2003年,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工作逐步转入建管并重、以管为主的新阶段以来,对公益生态事业的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建设管理办法》原有内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目前南北两山绿化成果保护与巩固的现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以及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从南北两山绿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兰州市政府向兰州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了修改该《办法》的建议,以求进一步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


立法后评估工作启动 


按照兰州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要点,日前,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听取了市两山指挥部关于两山绿化工作和法规实施情况的汇报,并实地视察了市商务局系统绿化基地和皋兰山面山重点景观区、兰州绿色文化博览园,了解了南北两山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情况。同时启动了《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建设管理办法》的立法后评估工作。


据了解,此次评估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目的:一是通过开展《办法》立法后评估,客观全面地了解《办法》的实施情况,充分肯定《办法》中的有效成分,总结立法的成功经验,及时发现《办法》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采取修订、废止、出台配套制度等措施,切实提高《办法》的立法质量。二是通过总结执法经验和分析《办法》存在的问题,采取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设计和应对措施,有效促进法律制度的实施。三是通过在评估过程中的社会调研,组织有关专家、利害群体和社会公众参与评估,促进社会关注和积极参与立法,形成立法机关、实施机关、管理对象和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推进立法的民主化进程。四是在立法后评估过程中,采取科学方法评估立法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改进立法工作方法,健全立法制度。


兰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办法》立法后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张福寿介绍,此次立法后评估工作从5月上旬开始至8月上旬结束。评估过程中将坚持合法性、合理性、协调性、可操作性、规范性、实效性和创新性等七项标准,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专家咨询、立法比较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等多种方法开展评估工作,并着重体现点面结合、专群结合、上下结合等特点,力求使评估工作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