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概念本身并无褒贬之意

稿件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1-21 20:00:56

余菁在《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国进民退,严格意义上讲,定义的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具体指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比重上升,民营经济比重下降。本身并无褒贬之意。在目前大家议论较多的想象中,可以区分出三种类型的国进民退想象。在第一类现象中,出现了分配不均等权力,但这种分配是为了更有利于大局的整体目标服务的。在这个决策里,对权力做不均等分配,是希望突破现有的不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促成一个好结果。这样的国进民退不一定是坏事。在第二类国进民退现象中,出现了分配不均等的权力,同时,导致不符合社会期望的结果。这类现象的弊端是指宏观层面的,而不是指微观层面的。也就是说,具体到各个微观的、具体的央企,它的领导层做出的决策,在一定时期内,也许都是正确的,是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但是这种个体最优的理性决策,汇总到宏观层面,很有可能会导致总体的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损失。因为,一旦经济体系内部,在短期内涌现出很多不可预期的、近乎唐突的新增投资力量,那就有可能意味着市场中的投机性已经重于投资性。除了上面两种类型的国进民退外,现实经济中,还有第三种类型,它发生在不存在分配不均等的权力的情况下。比如,中粮收购蒙牛,就是相对典型的市场交易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国进民退的好或不好,取决于交易本身的合理性与否,而与所有制因素没有太多关联。交易条款也许稍有利于交易中的某一方,但对社会而言,只要交易结果基本是公平的,其影响也是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