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状态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特别注意克服极端性的思想倾向

稿件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1-21 20:02:12

中国改革网2010622登载了国家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原司长王振耀的文章《中国政治发展战略选择论纲:在稳定状态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章认为,在稳定状态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特别要注意极端化的问题。既要反对极端保守,又要反对极端激进。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极端化的倾向,人们不愿意、特别是不善于推进具体的程序性改革,往往存在着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的情绪。
  文章认为,稳定状态下的政治体制改革特别要注意弱化极端激进的社会情绪。当前,一种极端的社会情绪就是对于政府极不信任,认为洪洞县里无好人,社会主要问题就在于腐败,似乎腐败乃万恶之源,什么问题都归因于腐败。如果这种激愤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轻则障碍社会对于体制改革的冷静探索,重则导致社会的激烈动荡。
  稳定状态下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特别注意极端保守的社会情绪。这种情绪往往认为普通人民的素质太低,低于非洲与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的劣等民族,没有能力实行民主。这样的情绪对于邓小平1987年提出的关于中国大陆五十年后实行直选的战略规划置若罔闻,甚至讥讽为政治无知、别有用心。这种极端的情绪认为各类改革都不要进行,社会已经进入盛世,歌舞升平即可。如果这种极端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轻则社会对于各类矛盾的处置麻木不仁,反应迟钝,重则导致掩饰社会矛盾,假话空话流行,社会道德沦丧,最终陷于动荡。
  弱化社会认知的这两类极端情绪,实施稳定状态下的政治体制改革,还是要把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解决国家机构和公务人员脱离群众的危险问题。
  文章说,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大家都认同的一种普遍价值。但是,如果国家的GDP与外汇储备等高速增长甚至位于世界各国的相当靠前的位置,而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则享受不到周边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蒙古等国在内的社会保障水平并且也落后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保障水平,社会分配严重不公,血汗工资制在不少地方盛行,甚至出现童奴现象以及太湖污染、巢湖污染、滇池污染等事件,诸如此类,说明政府体制在某些基本环节上确实出现了严重脱离群众、脱离社会的问题,这决不是仅仅依靠处理几个当事人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类似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够较为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大家通过改革,得到实惠,从而巩固并不断地拓展改革,社会的极端情绪就能够以不争论软着陆的方式逐步弱化,也能够使国家的整体改革进入到良性循环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