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表现在七个方面

稿件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1-21 20:02:52

白津夫在201078日《红旗文稿》撰文认为,当前,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从制度安排入手,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完善政绩考评机制为抓手,着力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调整需求结构
  增强投资对消费的带动能力。扩大消费领域投资,提高投资在扩大就业、拉动产业、带动消费等方面的关联效应,通过投资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启动以中低收入者为重点的增收计划,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普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以城市化带动消费增长。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解决好上亿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医疗、孩子上学问题,扩大在城市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和服务。
  建立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制度。推进收入透明化,完善个税征管制度;调整收入方式,适当增加远期收入比重,从而降低居民储蓄率;抓紧研究并适时开征物业税和遗产税,防止社会资本无效滞留。
  (二)优化供给结构
  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企业的产品开发、工艺流程、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环节,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围绕振兴装备制造业,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加大投资力度,促进规模发展。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要围绕核心技术和重点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增强应对市场波动能力;优化供应链,形成更紧密合作;控制价值链,形成价值增值能力,保持价值竞争优势。
  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在产业技术创新基础上,促进产业更强、结构更优、产业间的协同性和发展的协调性更好。为此,必须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面向生产、面向民生和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促进高新技术与服务业相融合发展,推动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按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成长结构。主动退出一些产业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积极发展技术引领型产业,优化发展资源利用型产业,着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着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加快整合资源,引导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做大规模、做强优势。支持优势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鼓励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努力提高生产集中度。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和现代金融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在开放中加快结构调整。要适应世界产业分工格局变化,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主动承接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优势互补原则和多种合作方式,以投资、出口和加工贸易等方式,把我国过剩产能逐步转移出去。
  (四)以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
  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手段,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实施有效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战略,创造条件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合作、成果购买、资源互换、委托研发等多种形式,更有效地利用国外创新资源。要充分发挥高新区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
  (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我国进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新阶段。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为重点,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整合城乡产业资源、协调城乡产业分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完善城乡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产业有序发展。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就是要用大工业的组织方式发展农业,促进工农产业相互融合发展。要基地化生产,以大企业为龙头形成产业链;要规模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体系;要公司化运作,以股权为纽带建立农业公司。用城市化理念发展农村。就是要按城乡一体化要求推动农村城镇化,通过土地整理,促进适度集中,加快农村社区化进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城镇化人口转变从业方式;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用市场化的理念富裕农民。就是让农民真正成为发展致富的主体,促进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使农民获得土地收益权和财产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促进农民变股民,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六)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
  稳定发展对外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业链协同,通过贸易企业、生产企业、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结成协同关系,共同开辟国际市场。
  推动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领域。以走出去带动出口增长。通过增加海外投资,带动相关开发设备和技术劳务出口。拓展国际营销渠道,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自由贸易协定、对外投资等多种渠道,带动营销渠道建设。与融资贷款方式相配合,通过有计划地对外提供融资贷款,带动我国公司承建项目以输出过剩产能。
  促进内需与外需互动发展。内需与外需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要促进形成互动发展格局,以内需带动外需,以外需促进内需。顾此失彼,既不利于稳定外需,也不利于扩大内需。越是开放度比较高的地区,越要注意内需与外需的协同互动。
  (七)建立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价格、供求、竞争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由此推动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机能,是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挥机制作用。
  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现代资源产权制度和环境产权制度,推进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改革,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补偿和交易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优化地方税体系,逐步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城乡维护建设税以及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作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拓宽地方财源、增强财力。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在考核操作上,从注重过程规范向注重结果运用转变。在考核指标上,从注重经济增长指标向注重综合性指标转变。在考核方式上,从以内部考核为主向以第三方考核为主转变。在考核制度上,从注重政府保障向注重法律保障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