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被联名中的无奈

稿件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1-21 20:03:37

韩涵在《法制日报》撰文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年两会临行前受地方政府的拜托,呼吁国家支持某地建设某个经济项目、开发某个区域的联名提案,不妨称之为被联名提案。代表、委员对于地方政府逾越界线,干扰代表委员履职,固然需要进行质问和追责,但我们更需要仔细检视被联名背后的根源,在制度上查漏补缺,革故鼎新,优化代表、委员的组成,断绝代表、委员与地方权力的依附关系。
  韩涵说,代表、委员当然有发起联名提案议案的权利,但是,并非代表、委员真实意愿的联名无疑就是被联名。按理说,依照现有的政治法律框架,无论是人大代表还是政协委员,他们应当独立履职,无论关注什么,说什么写什么,一切都应出于他们的自由意志,不受他人影响和操控。可实际上我们看到,面对地方权力干扰时,他们常常很难硬起来让你签字,你能不签吗”——一句话道出了他们的愤懑与无奈。
  那么,面对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被联名,代表、委员缘何没有底气坚决说不?分析一下,这背后可能有着多重原因。事实上,多数代表委员同时也是官员,如此一来,被联名俨然成了上级对下级下达的命令。那么,身兼代表、委员的官员们,对此胆敢拒绝吗?而对于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委员而言,若是来自国企,本来都听命于地方政府,现在政府俯身相求,岂会不听?若是来自民企,同样也得罪不起地方政府,毕竟,由于行政权力对于市场依然有着强大的支配力,信贷、用地、税费等攸关企业生死命脉的方方面面,哪能离开政府的支持?
  还有,在代表、委员的产生过程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官员往往具有可观的支配力。以人大代表选举为例,按照选举法的有关规定,推荐人大代表候选人有两条渠道,一是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二是由十名以上的选民或代表联名推荐。具体操作中,第一个渠道是候选人产生的主渠道,这其中,地方部门和官员实际上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而在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运作过程中,有关研究调查表明,地方部门往往也掌握着主导权。而政协委员由协商产生,没有法律的规范。现实中,地方部门和官员更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可见,倘若代表委员职务保障不是完全靠法律的硬性规范,而有着权力因素渗入其中,代表、委员独立履职绝非易事。
  因此,对于地方政府逾越界线,干扰代表、委员履职,固然需要进行质问和追责,可仅此并不足以遏制被联名的暗流涌动。我们更需要仔细检视被联名背后的根源,在制度上查漏补缺,革故鼎新,优化代表、委员的组成,断绝代表、委员与地方权力的依附关系。如此,代表、委员才能自由思考,独立履职,真正为公众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