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人大常委会对我省草原生态建设专题调研侧记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6:39:17
我们应该和草原有个约定
按照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安排,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程正明,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家勋,省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办公室副主任于效庆参加调研。
调研组还邀请全国人大代表虞海燕、安国锋等参加了调研。
调研组一行采取听取专题汇报、实地察看、深入乡村走访农牧民、察看相关资料等方式,对我省草原荒漠化、退化、沙化和盐碱化情况,草原生态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地方财政安排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投入情况,退牧还草工程进展及牧民转移安置情况,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的落实情况,草原灭鼠、灭虫等保护措施和草产业开发情况,社会经济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草原建设之间矛盾的处理情况,草原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和建议等问题进行了了解。
草原生态建设体制不断优化,草原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这首赞美草原的歌曲,总是让人对草原的美丽和丰饶充满神往。
草原是中国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对我省来说,草原也是最大的土地资源类型和省域内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
我省是全国六大草原牧区省份之一,有天然草原2.6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4%,是耕地的4.5倍,是林地的3.1倍。
我省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及省境北部的沙漠沿线一带,这里不仅是全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和甘肃传统的畜牧业基地,也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党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等内陆河的发源地。草原生态系统在维系黄河水源补给、防止水土流失、维护整个流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调节功能,是全国重要生态战略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也是人工种草大省,是我国草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的省份。截至2009年底,全省人工种草留床面积已达1782万亩,其中紫花苜蓿留床面积达到878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制定完善配套法规,草原法制体系逐步健全,先后出台了2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甘肃省草原条例》于2007年颁布实施,《甘肃省草原防火办法》也于今年5月1日正式出台。
稳步增加草原建设投资,草原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夯实。全省有20个县(场)实施了牧区开发示范工程,有22个县实施了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实施了4个国家级牧草种子基地项目,17个县市实施了7批退牧还草工程。
深化草原承包经营,推动草原保护制度落实。截至目前,全省共落实草原承包面积1.8亿亩,占全省草原面积的68.3%。结合草原承包经营,有力推动了草畜平衡、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三项草原保护制度的全面落实。
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加快草原生态建设步伐。2003年以来,我省连续7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目前,共完成退牧还草围栏建设任务6770万亩、补播改良任务1080万亩。
开展技术研究与推广,为草原保护提供科技支撑。甘肃的草业科技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草业科技中心和信息中心。长期以来,我省充分发挥草业科技力量雄厚优势,为草原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省草原生态环境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改善,草原生态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不断优化,草原畜牧业得到了平稳较快发展。
91%的草原退化,且退化面积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在扩张
项目在实施,各方在努力,但人力的作为在草原生态总体恶化势头面前却显得很微弱。
全省草原生态整体建设速度明显赶不上退化速度,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和草原超载过牧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草原生态“点上好转、面上恶化”,“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全省91%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且退化面积以每年近150万亩的速度在扩张。
草原的严重退化,不仅使草原的植被覆盖度下降,而且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草场荒漠化、沙化、盐渍化加快。
在被称为“黄河蓄水池”的玛曲草原,降雨量高达每年
鼠虫害和毒草是草原的两大公害。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调研时,州委常委、副州长才智对调研组说,甘南全州草地鼠虫害面积达1930万亩,占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的47.3%。而在全省,每年发生鼠虫害的草原面积达到1亿多亩。
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调研时,调研组成员看到,路边的草场上,妖异的狼毒花已经使本来碧绿的草原成片成片变成了红白相间的颜色。全国人大代表、肃南县县长安国锋对调研组说,根据调查,全县毒害草危害面积已达20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约150万亩。
导致草原退化严重的原因除了气候持续干旱,草原超载过牧成了另一个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全省草原牧区超载过牧48%,最高达到120%,对草原的过度利用,加剧了草原退化,使牧区经济发展与草原资源保护的矛盾更加尖锐。
在张掖市调研时,张掖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军说,据测算,张掖全市天然草原理论载畜量为150万个羊单位,每年实际载畜量为180多万个羊单位,比理论载畜量超载30多万个羊单位。而全市“三化”草地为2749.5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5%。
酒泉市副市长王喜成在座谈时说,酒泉全市草原最大可承载牲畜1000万个羊单位,现在已达800万个羊单位,尤其是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一带,草场载畜量已达临界点。
调研组了解到,在肃北和阿克塞一带,许多牧民将羊群和自家承包的草场转包给外来农民工,导致牧主和牧户分离。牧户为了自己经济效益最大化,无限扩繁,导致草场载畜量过大,草场严重退化。
对草原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亟待提高
斑驳的草场,严峻的现实,让调研组成员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一方面是草原生态问题严峻,需要保护和建设;另一方面是草原地区相对贫困,生产门路少,观念落后,牧民增加收入主要依靠增加牲畜饲养数量。草原生态建设实际上成了这一对矛盾如何平衡的问题。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洛桑灵智多杰多年来对生态建设问题十分关注,曾主持了多项生态项目的研究。他对调研组成员说,生态问题研究是他的“业余爱好”。
在行车途中,洛桑灵智多杰不时给调研组的其他成员普及草原生态建设的知识。他说,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安全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是中国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对我省来说,也是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及省境北部沙漠沿线一带的天然草原,这里不仅是全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和甘肃传统的畜牧业基地,也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党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等内陆河的发源地。他说,草原生态系统在维系黄河水源补给、防止水土流失、维护整个流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调节功能,是全国重要生态战略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认识草原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下大决心,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好草原生态。
洛桑灵智多杰说,不能就草原而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而是要把草原生态系统放在黄河水源涵养和整个河西生态安全中综合考虑,统筹安排。他说,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之年,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重点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加大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我们要抓住“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国办《意见》贯彻落实的大好机遇,拿出有力的办法和措施,争取国家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既要保护和建设好草原生态,同时也要保护好牧民的利益,科学合理利用草原,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的扩大、补助标准的提高,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草原保护服务体系的建设,一个个如何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的问题,在车上、在实地察看的间隙,调研组成员一直在思考,在和当地的同志反复交流。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著名歌唱家德德玛在歌中如此唱道。
也许,我们真应该和草原有个约定,从草原上索取肉和奶的同时,也应该给草原留点什么,做点什么。
草原的夏季永远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无独有偶,草原生态建设问题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的一个专题调研题目。据悉,7月中旬,全国人大将召开会议,对草原生态建设进行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