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桑灵智多杰参加全国人大三次专题调研记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6:40:21
关心民族地区发展 关注西部生态环境
正值6、7月盛夏时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洛桑灵智多杰先后随全国人大民委、农委调研组到贵州省、甘南州、重庆市,参加了三次专题考察调研。在专题调研、实地考察中,洛桑灵智多杰副主任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方面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建议。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要遵循“三个前提”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众多,生态环境独特,旖旎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珍贵的文物古迹,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可以说,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6月6日至13日,洛桑灵智多杰副主任参加了全国人大民委调研组,赴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黔东南州雷山县等地,调研国家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这些年,贵州省将其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精心构建“多彩贵州”的品牌形象。洛桑灵智多杰发言时强调,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前景广阔。贵州及西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西部自然景观大多生态脆弱,比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渝东南民族地区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极易遭到破坏,破坏后很难恢复。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必须遵循“三个前提”,首先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要树立发展生态旅游的意识,珍惜、保护好每一处珍贵的旅游资源,保持原生态自然风貌,绝不可肆意乱建人造景点。其次要以保护好当地的人文景观为前提。民族地区的人文景观神奇独特,与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及灿烂的宗教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道构成了民族文化遗产,对此要尊重、要保护,保持其原生态文化特色。三要以保护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前提。发展旅游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保护或开发旅游资源不应以牺牲当地群众的利益为代价。
要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草原
6月21日至22日,洛桑灵智多杰陪同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符延贵带领的调研组赴我省甘南州进行专题调研。洛桑灵智多杰十分关注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建设,他指出,要把草原像森林、农田一样看待。草原不仅有生产畜产品等重要的经济功能,还承担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其生态功能远远大于经济功能。目前,西部草原退化、沙化等问题严重,要从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高度认识草原建设的重要性,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草原保护建设,因地制宜地对待森林和草原。要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草原,要像对待森林一样对待草原,要像重视森林的生态功能一样重视草原的生态功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沙尘暴、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在民族地区发展工业要算“三笔账”
7月15日至22日,洛桑灵智多杰参加全国人大民委调研组,到重庆考察调研。在石柱、彭水两个自治县,视察了建设中的工业园区后,洛桑灵智多杰说,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他强调,讲发展不能以城镇化高低论英雄。建设工业园区,第一,一定要按科学发展观要求进行。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县区,山青水绿,生态及人居环境好,人们幸福指数高。农业结构调整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种辣椒、黄连、莼菜,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民族地区工业薄弱,发展工业大多是引进发达地区企业,但要防止引进“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淘汰企业。第二,引进工业,要算三笔账:一是民生账,引进各种工业项目后老百姓的生活是否好了,收入是否增加;二是生态账,会不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三是经济账,能给当地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算这三笔账,次序不能颠倒过来,不能把GDP、财政收入放在第一位,防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使生态遭到破坏。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求经济效益。
洛桑灵智多杰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生态资源保存完好,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要树立西部的生态环境也是资源的理念,“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长远考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要比能带来暂时的经济效益要重要的多。发展的载体是环境和生态系统,所以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