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始终把农民增收放在心里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02:35


——崇信县人大常委会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纪实



崇信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了解蔬菜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情况


  6月13日,甘肃省崇信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锦屏镇于家湾村党支部书记于双贝拿起刚刚从大棚里采摘的反季节西甜瓜,告诉本报记者,6月上旬不是崇信水果成熟期,运用大棚技术种植的反季节西甜瓜填补了市场空白,销售价格比水果成熟期上涨近5倍。


  于双贝说:“过去种一年粮食,一亩地最多收入超不过1000元;种露地菜,再怎么精心,1亩地至多也就收入3000元。现在种植大棚、小拱棚等设施蔬菜,1亩地每年最少可以收入8000元。我们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与县人大常委会持续多年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密不可分。”


   “草蓄、果菜产业是崇信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由于受群众观念、融资体制等因素影响,产业科技含量偏低、资金投入不足、标准化生产滞后、产业链条较短等问题比较突出。”崇信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晓霞说,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无论是进行新农村建设调查,还是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都始终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放在心里。特别是2007年至2010年期间,县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调研组对全县果产业发展、汭河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果园管理、《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执行等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时,提出的23条意见建议,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促使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先后制定出台了扶持畜牧业、蔬菜产业、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建设汭河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


  据了解,目前,崇信县初步形成了10万头肉牛和5万亩菜、10万亩果的产业发展格局。累计建成日光温室871座,蔬菜拱棚6400座。培育蔬菜专业村8个,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2万亩、马铃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建成草畜专业村54个,各类养殖场(区)48个,半数以上的农户建有养畜温棚,三分之一的村建有养殖小区。


  2010年,全县种植各类蔬菜5.09万亩,蔬菜产量达到8.54万吨,实现产值4620万元;牛饲养量达到10.44万头,出栏量达到4.46万头,进入了全省养牛大县行列。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建办了东信牧业公司、伊顺祥牛业公司、方盛果蔬保鲜库等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县特色产业的发展。草蓄、果菜产业已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调查发现,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调查组指出,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2007年4月中旬,崇信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县人大代表,对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组认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能够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崇信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汭河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调研


  杨晓霞说,从这次的调查情况看,县委、县政府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始终坚持把产业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持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攻“草畜、果菜”两大主导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县上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1个,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经济组织的意识不断增强。


  根据崇信县人大常委会的调查报告,2007年,全县累计种植优质牧草20.3万亩,占到全市的1/5,建成了3个万头养牛乡和18个千头养牛村,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586户,牛饲养量达到8.2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200万元;栽植果树经济林8.2万亩,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0.3万亩,生产各类果品2万多吨;种植蔬菜瓜类4.2万亩,(其中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生产各类蔬菜7.03万吨,果菜业总产值达4900万元。


  尽管全县“草畜、果菜”两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崇信县人大常委会调查组在调查期间发现,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农民增收仍然缓慢。


  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全县农业总体上来说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尤其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大多数是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品牌”意识不强,还存在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而且以零散种养为主,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同时,在农产品加工上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调查组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做强优势产业,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调查组建议,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模式,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产品档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要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素质。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水利、道路、电力、通信、安全饮水、沼气、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局面。



  调研发现,部分干部群众产业化意识淡薄,对果园管理缺乏内在动力。调研组建议,建办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的示范点,从而在全县产生辐射带动效应



  2008年6月中旬,崇信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市县人大代表就全县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时,杨晓霞对全县果产业建设情况的印象是,全县果产业建设围绕“建基地、抓管理、增效益”的目标,按照“北塬苹果,汭河川区黄金梨,南部山区干杂果”的工作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优化布局,综合开发,规模经营,经过几年努力,全县果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杨晓霞说,截至调研期间,全县累计建成果园8.81万亩,其中水果4.17万亩,干果4.64万亩。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0.8万亩,建成果业重点乡镇2个,专业村6个,县乡村社共成立果业协会61个,从业人员278人,形成了“协会+农户”的果业服务网络,为全县果品生产、销售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架通了桥梁。建成了果库2孔,果窖1孔和农家老式贮存土窖160余孔,为全县果品贮藏增值奠定了基础。同时,积极促进营销大户、果品经纪人和各级果业协会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果品销往全国10多个大中城市,实现了果品流通增值。


  全县果产业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崇信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调研报告指出,当前,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模糊,产业化意识淡薄,信心不足,决心不大,对果园管理缺乏内在动力。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技术覆盖面小,科技含量低也是果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问题。


  调研报告指出,大部分果农的果园地块零星分散,规模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管理粗放,果品优质率低,总量不足,市场销路狭窄,经济效益不够明显。果品深加工和营销体系滞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对外宣传、促销不力,配套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调研组建议,县乡两级要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群众真正认识到目前果产业效益不高的原因,要通过宣传培训,推介典型,考察观摩,算账对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和引导群众,提高对果产业的认识,加大投入,增强管理果园的内在动力。要大力宣传果业大户的成功经验,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群众。要坚定信心,使县乡村社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务必保持力度不减、热度不降、一鼓作气、一抓到底的工作势头,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把全县的果产业抓出成效。


  调研组认为,果产业的发展,要重点在示范点建设和新技术推广上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建办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的示范点,从而在全县产生辐射带动效应。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制定优惠政策,推动果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要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采取组织外出参观培训、召开现场培训会、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强化技术培训,让果农进一步掌握一批新技术,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要继续加强和推行“行政+技术”的双轨承包责任制,强化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定点定人,明确职责,开展有效的技术承包服务。


  调研组建议,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采取各种方式宣传产业、推销产品,拓宽销售渠道。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些公司、企业到县上投资发展果产业,创办果品贮藏、运销、加工、服务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要大力发展果品深加工企业,不断提高果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健全完善果业协会等民间中介组织,发展营销队伍,组建营销网络,实现果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努力提高果品综合效益,推动全县果产业再上新台阶。



  调研组指出,培养农民闯市场的能力,闯市场的本领。调研组建议,鼓励农民适时成立各类农民经济合作协会,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008年底,崇信县以草畜、果菜为主的产业收入达到1.25亿元,人均收入67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4%。2009年3月中旬,崇信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就全县近几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时,杨晓霞认为,草畜、果菜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真正发挥了支柱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


  县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指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择优选项的原则,大力发展草畜、中药材、果菜等优势产业,在贫困村形成了多业并举、一业突破、整村开发的产业格局,培育了农民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


  就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调研报告认为,要大力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种植、养殖及其加工业,主动适应市场,不断引进新品种、学习新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用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工业化的管理理念,引导干部群众围绕市场需求、围绕产品订单、围绕产业效益,发挥崇信县自然条件独特、环境污染较少、劳力资源丰富等方面优势,选定适合的主导产业,通过“示范起步,能人带动,一人带多人,多人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规模”的方法,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格局。


  参加调研的人大代表建议,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要通过创办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等办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惠的政策,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对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挥其对贫困农户的带动作用。围绕草畜、果菜两大主导产业,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大扶持力度,根据市场需要,发挥资源优势,壮大产业基地,加快产业发展。以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为支撑,加大信贷贴息规模,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努力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崇信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了解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情况


  调研组建议,要继续培养和发展各类农产品经纪人,使之成为农民和市场的桥梁,培养农民敢闯市场的意识,会闯市场的能力,能闯市场的本领。同时,要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适时成立各类农民经济合作协会,集聚农户资源,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全县扶贫主导产业的顺利发展提供支持保障体系。 


  调研组建议,要本着及时、实用的原则,坚持开展专项技术培训班、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提高贫困群众素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紧紧围绕改善基础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三个重点,坚持整合项目资金,科学合理规划的原则,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稳定和巩固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调研发现,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大打折扣,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展缓慢。调研组建议,引入现代市场经营理念,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



  “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不到位,处在果农随机防治阶段,没有达到防治技术规定的要求,防治率不高。”杨晓霞说,2010年5月,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进行全县果园管理工作情况调研时,参加调研的人员再次就果产业发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这是继2008年6月,崇信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全县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之后,再次开展的调研活动。2010年,崇信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分别于5月、6月,开展了汭河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的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执行情况的调查。


  杨晓霞说,在调研汭河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时,调研组了解到,县上通过引进砖混结构日光温室、竹混结构小拱棚建造技术,推广应用“春提早、秋延后”、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生物激素保花保果、人工授粉、多病联防等先进生产技术和一年两茬、三茬等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了农业新技术全面配套,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情和干劲。



崇信县人大常委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执行情况的调查


  但是,由于融资困难,已建成投产的龙头企业难以完成预期生产规模,带动能力大打折扣。同时,由于资金短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进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调研组建议,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要鼓励扶持非公经济人士投资创办产业开发型、产品加工型、科技服务型、市场流通型等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产业开发经营实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同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群众从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合理流转土地,使其向大户集中,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调研组指出,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行业标准要求,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不断转变农产品生产方式,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要依托县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深入农产品产地和销售市场对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在此基础上,完善检测体系,建立监测网点,有效监控无公害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不断完善县乡科技服务网络,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大力推广精细菜、反季节蔬菜生产,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调研组建议,要围绕草蓄、果菜产业,激活民间资本,尽快改造和建设一批实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要从改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入手,引入现代市场经营理念,经营和管理企业;从构筑品牌入手,在生产质量、产品包装、商标、企业信誉等方面,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要引导和鼓励农村致富能人牵头,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以农产品生产、服务、销售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协会,支持他们发展壮大成为有经济实力的独立法人实体,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执行情况的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崇信县人大常委会调查组建议,要创新机制,坚持把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与绿色产品发展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职能作用,改进农业技术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率。支持鼓励农业技术人员通过联产联酬、承包经营、领办园区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县政府要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逐年增加经费投入。



(《人民之声报》2011年第46期四版  作者:王仲毅 王小林 李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