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措并举将监督工作推向纵深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03:31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纪实
□ 本报记者 王仲毅 通讯员 靳建荣 岳 晟 张宏元
编者按
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监督什么,怎样监督,如何提高监督质量等问题依法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将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推向纵深。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监督法》的颁布实施,使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5年来,甘肃省平凉市人大常委会把依法实施监督作为工作的主题和重要职责,围绕监督什么、怎样监督、如何提高监督质量等问题,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开辟了人大监督工作的新天地。
监督什么
大事莫过于民生和发展
“有‘的’才能放‘矢’,监督议题是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要载体。只有选准监督议题,才能使监督有理、有据、有力。”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马森骏从多年的工作中得出了这样的体会:“一府两院”工作任务繁重,涉及面广,人大监督不能事无巨细,必须抓大事、议大事,使监督工作更有深度、更具实效。什么是大事?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始终铭记这样一句话——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最大的事。
2010年11月30日,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八次会议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发现了一个细微的变化——会议时间比以往提前了半小时。在审议报告之前,主持人专门宣布了一件事,“为了谋划好常委会明年的工作,请大家认真填写一下《平凉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重点工作意见征求表》,会议结束时,由工作人员统一收取,归纳梳理后汇报主任会议讨论”。
据了解,这是平凉市人大常委会为了真正弄清楚老百姓心里的大事是什么、确定好监督议题和重点,不“关门画圈圈”,而是实施“阳光监督工程”的举措之一。马森骏说,进入每年的第四季度,我们都采取走访调研、发放问卷、填写征求意见表、开通联系电话、召开群众和人大代表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从不同渠道征集下一年度工作监督的议题和重点,使议题的选定过程成为汇民情、集民意、聚民智的过程。
这一过程,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006年底,庄浪县农民李爱牛因病住院,在报销医药费时发现国家新农合政策落实有点不规范,“斗胆”给市人大常委会打了一个电话。这一现象,就成了市人大常委会2007年的第一个监督议题。对此,李爱牛至今兴奋不已,自豪感溢于言表。他说:“没想到像我这样一个农民,说话还真能起作用。”
“我们了解到,李爱牛的这个电话,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现象,表达的是大多数群众的意愿。”马森骏说,通过集思广益,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发现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主要定格在两件大事上——民生和发展。为了充分尊重民意、着力推进民生与发展,5年来,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先后组成调研检查组,对全市防震减灾、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果产业开发、旅游产业开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惠农政策落实、“三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重点监督。
马森骏说,我们开展的每一项监督工作,都力求使每一个议题紧贴老百姓所盼、所愿、所急,这不仅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紧贴全市工作大局,又做到了问政于民,既保障了民众的知情权,又提高了人大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公开性和实效性。
掌握实情
打破沙锅“问”到底
“察民情、听民声、摸实情是人大常委会工作的重要基础。”马森骏说,但是,目前人大常委会开展的调研、执法检查主要是听取被调查单位汇报、开几个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到现场查看文件资料等“传统手法”,实际效果往往不佳,群众对此有一些看法。
马森骏说,监督法规定的监督工作形式在实践中能不能创新和拓展?怎么创新和拓展?不少人思想上的“坎”迈不过去。实际上,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面临的新课题。所以,监督工作能不能在监督法的框架内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必要,而且是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日常重要工作。2011年,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广开言路,以“三问”问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在下基层面对面问的基础上,又大胆采用了两项新的“问话”方式——设置热线电话问、常委会会议现场问,尽最大努力把基层的实际情况弄清楚。
“平凉城区的蔬菜多数是从外地运进来的,是否有残存的农药?”“目前,对市场上销售的大米、面粉、食用油是怎样监管的?有没有放非法添加剂?”“我听说路边的蒸馍店、面条加工店好像没有人管,你们能不能把这个也检查一下?”……一时间,出现了食品安全检查工作未始、电话先响的“热闹”景象。
据了解,平凉市人大常委会每次开展检查、视察、调研等工作时,都把人大常委会的工作监督与社会的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提前1月制定出详细的工作方案,提前1周在《平凉日报》等市级新闻媒体公告工作的重点内容,公开举报电话,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对相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更大范围听取民声、了解社情,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知情知政渠道,通过在更大范围听取民声、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来提高人大常委会工作质量和实效。
2011年4月28日召开的平凉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还邀请了近20个市直和驻平凉相关单位负责人,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首次进行了专题询问。“请市卫生局介绍一下全市食品卫生安全方面建立了那些监管制度和协调机制?”“请问市食药监局,按照有关规定,餐馆饭店、学校食堂对餐具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消毒保洁?”“请问市农牧局,目前对奶牛养殖企业和个体养殖户直接销售的散装牛奶是如何进行监管的?”……
会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你一言我一语地发问,接受询问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切感受到了人大监督的“别样滋味”,严肃认真地将涉及的具体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一一作了详细答复和说明。
审议报告
话要说在“点子”上
“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常常被戏称为‘调研几天跑,报告几篇稿,审议尽叫好’,审议发言说成绩唱口号的多,讲问题摆不足的少,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没人发言的‘冷场’局面,需要会上‘点名’发言。”马森骏说,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发言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大监督工作的质量和实效。他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在于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会前调查不够深入,审议发言准备不够充分。
据了解,为了转变“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偏见,改变以往部分不驻会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具体工作的了解只限于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和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检查报告,发言“咬不到肉上”的现象,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时,一般都至少提前1周将开会日期、建议议程等事项和会议审议的报告等材料送到组成人员手上,让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有备而来”。
从2011年开始,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又把每一名不驻会的组成人员分配到专项工作中,以“主责委员”的身份全程参与到各项具体工作中,每次调研检查都适当安排2至3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公民代表等“新面孔”参加,确保组成人员都能在知悉实情、精心准备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审议发言,真正为人民代好言、议好政、履好职。
新变化带来了好效果。平凉市人大常委会一位组成人员在参与调研检查后说,“过去审议报告跟着感觉走,说不到‘点子’上,一开会就怕发言,现在不一样,实地调研检查时已经胸有成竹”。
实际上,不只是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觉得这种做法好,列席会议的部门负责人和全国、省、市人大代表都发现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发言水平提高了,成绩总结得客观,问题查找得准确,特别是提出的意见建议“含金量”高,针对性、科学性、操作性比以往强多了。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田志明说:“现在每次召开常委会会议,不但有人发言,甚至出现了‘抢话筒’的现象,而且个个发言切中要害,各委办最愁‘联系’重点发言人。”
落实审议意见
不满意不“放手”
说到监督工作,马森骏表述了一个观点:看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效果关键要看两点,一看审议意见的质量,二看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质量,两者一个都不能少,也不能一个腿“长”、一个腿“短”,否则说得再好也是“说了白说”,常委会组成人员发言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衡量审议意见的质量和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质量的标准如何确定?具体怎么操作?对此,平凉市人大常委会没有搞“一听二看三通过”,而是从制度机制上给出了答案。
据了解,为了促使“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2009年11月30日,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实行满意度测评的暂行办法》,规定由常委会组成人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报告通过与否。如果通过不了,限期整改,下次常委会会议再作报告。如果还是没有通过,可以视情况提出质询案或采取其他措施。
2010年4月21日,平凉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专项工作报告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一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专项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真正让民意成了监督的重要砝码,实现了无形监督向有形监督的重大突破,应该成为今后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早在2008年7月,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审议意见办理办法》明确规定,“一府两院”原则上在3个月或者审议意见交办文件明确的时限内,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办理情况。逾期没有完成的要“说明原因”,不能“一纸文书”了事。办法规定,对办理情况报告,常委会实行相关工作委员会、主任会议、常委会会议“三级审查制度”。经主任会议审定为“不满意”的,退回“一府两院”重新办理。再次定为“不满意”的,对有关机关和直接责任人提出批评,并“限期重来”,直到满意为止。
田志明说,为了抓好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了秘书长负总责,一名副秘书长分管,办公室抓协调、各工委抓督办的工作机制。审议意见办理的情况都及时以专报形式,向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府两院”及相关办理部门进行反馈和通报,确保事有人管、工作不断线。目前,“一府两院”都能按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要求,认真及时地办理落实,积极维护人大“权威”,主动接受人大常委会工作监督。
社会反响
监督什么工作,什么工作就会有大的改观
“要把推动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组织实施、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围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强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中共平凉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人大机关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充分履行各项法定职责,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马森骏说,人大常委会开展工作监督,其实质是为了保证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基础上,支持“一府两院”更好地行使职权,督促这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处理好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做到寓监督于支持之中,不仅是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实践问题。
据了解,平凉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不断扩大监督领域,完善监督形式,创新监督方法,人大常委会监督的质量和实效实现了“双提高”。2007年以来,平凉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地方组织法和监督法赋予的神圣职责,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73件,作出决议、决定、审议意见57件,切实加强和改进了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平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世忠在2010年召开的市委人大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近几年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他说:“这几年,市人大常委会抓住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监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9年前平凉地改市时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的郑重承诺,如今信守承诺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
“我是一个中学教师,一有时间就通过和家长‘拉家常’了解社情民意,没有想到我反映的10多个问题全都有了改善,他们都说马代表办法大,其实那都是市人大常委会的功劳,我只是帮群众捎了个话而已”,崇信县人大代表马文珍高兴地说,“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我感到无比自豪”。
事实的确如此,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城市污水、垃圾、废弃物处理的问题,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等等,在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的积极督促下,如今已经有了很大改观,群众由此也对人大及其常委会“高看一眼”。而且,政府工作部门每年后季都会早早找上门来,要求市人大常委会把他们部门的工作列入监督的重点议题。一位政府部门负责人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时深有感触地说:“人大监督什么工作,什么工作就会有大的改观;人大监督哪个部门,就是对哪个部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我请求市人大常委会每年给我们的工作列个议题,好好监督促进一下。”
破浪正当其时,激流更需勇进。“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神圣的使命,下一步,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的信心更足。”马森骏说,“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依法履行各项法定职权,继往开来,团结奋进,使人大工作开展得更有生机、更有活力、更有成效、更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