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省人大举行全省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06:54

甘肃省人大于2012年1月10日举行了全省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文化厅厅长邵明,省发改委副主任、西部开发办主任孙晓文,省交通厅副厅长王繁己分别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发布会由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薛金山主持。

  省文化厅厅长邵明从七个方面就2011年全省文化事业发展有关情况进行介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就文化改革发展作出研究与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和宏伟目标。省委召开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省委全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这标志着全省上下抓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已经形成,我省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大省建设全面提速。
  一、省文化厅承担的2011年度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任务圆满完成,文化民生得到有效改善
  “为6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送基本设备”是省政府列入2011年为民办的10件、27项实事之一。省文化厅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编写了配送设备的详细参数,由省政府采购中心等单位参与,分两批六次,对配送设备(每站10万元,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备、电视机、图书阅览桌椅、音响等)进行了招标,从9月初开始进行配送,到12月26日全部完成。这次设备配送涉及77个县(市、区)的611个乡镇,超额完成了任务,实现基本设备配送全覆盖。
  2011年我们还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全省群众文化民生得到有效改善。一是继续推进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目前,全省已有134个博物馆、纪念馆和所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实行了免费开放(图书馆94个、文化馆10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27个)。二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面进一步加大。在国家财政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建成1个省级分中心、85个县级支中心、632个乡镇基层服务点、16110个村基层服务点,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三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十一五”期间,国家组织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我省99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其中,总投资达到2.4亿元。通过这项建设任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四是继续组织实施“千台大戏送农村”活动,为全省各乡镇至少送1台公益性演出。
  二、着力推进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推出了一批优秀剧目
  创作演出了话剧《上南梁》、京剧《草原曼巴》,陇剧《苦乐村官》入选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重点资助剧目,并荣获文化特别奖。大型乐舞《敦煌韵》、音乐剧《花儿与少年》进一步修改提高后,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甘肃省文化周演出。大型民族交响音画《敦煌》创作全部完成,已经开始排练。与省文联联合举办了甘肃红梅奖大赛。与此同时,组织专家对大型话剧《邓宝珊》、大型歌舞《碌曲神韵》的剧本创作和排练演出进行了指导,召开了话剧《天下第一桥》、秦剧《敦煌之恋》、神话歌舞剧《月光宝镜》、眉户剧《会师前夜》等十多个剧本的研讨会,为下一步的艺术精品生产奠定了基础。2011年,省直8个专业艺术表演院团演出2157场。
  三、加大政策扶持和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机构数达到4902个,从业人员32615人,初步形成了演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娱乐业、文物和艺术品业、图书报刊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动漫制作等行业。全省文化系统民营文化企业从业人员占总数的37.3%,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为主,国有和民营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从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统计数据来看,预计2011年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总产出为26亿元,实现增加值16.2亿元,增速达24%以上。全省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品牌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出口,在扩大甘肃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优秀剧目《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甘肃纪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莫高印象”、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东方微笑”、“三十三观音”系列艺术品雕塑作品、庆阳香包刺绣、甘南羚城藏族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唐卡、藏香等,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兰州大剧院的舞剧《大梦敦煌》、天水汉唐公司、《读者》杂志社被商务部、文化部等五部委确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重点项目目录》。
  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011年,全省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综合执法机构以建党90周年专项保障行动、游艺娱乐场所专项整治、文化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清剿火患”等工作为主线,结合日常市场巡查和专项督查行动,清理整顿了文化市场环境。一年来,全省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5.6万人次,检查场所26858家次,受理举报260余件,停业整顿217家,取缔、关闭各类违法违规经营场所123家,罚款160余万元,在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报道重点案件79次,查处盗版、违禁类图书音像制品3000余册(张),严厉打击了文化市场各类非法经营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四级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名录61项,省级名录270项,市级名录811项,县级名录2422项;450名入选省级传承人名录,33人入选国家级传承人;“花儿”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年来,全省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传习活动,编辑出版文集,积极组织参加推介、演示、展览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好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工作局面,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保护工作初见成效。
  古籍保护抢救工作进一步推进。完成了全省古籍存藏情况的普查,现已查明我省古籍总藏量约200余万册(件)。完成了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我省共有26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甘肃省图书馆等4家单位入选“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全省411部古籍列入首批《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10个单位公布为“甘肃省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六、加大文化交流,甘肃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我们凭借甘肃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抓适合参与对外文化交流的优秀文化演展项目,积极推进甘肃文化走向世界。目前,敦煌题材、丝绸之路题材的艺术演出和展览项目已成为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品牌效应明显。国家舞台艺术精品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重点项目,多次走向海外开展文化交流或商业性演展活动,在海内外影响广泛。特别是经典舞剧《丝路花雨》,2011年7月受文化部派遣赴朝鲜访问演出,这是《丝路花雨》30年后再次访朝演出,新版《丝路花雨》首次走出国门,也又一次在朝鲜引起轰动效应。剧组受到朝鲜劳动党金正日总书记亲切接见,演出受到朝鲜国家最高领导人和观众的热烈欢迎及各大媒体的高度赞誉。《丝路花雨》续写了中朝友谊新的篇章,中朝人民友谊之花再次绽放。2011年12月,《丝路花雨》荣登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演出取得了巨大的反响。此外,甘肃文化艺术还以多种形式走出国门, 2011年春节期间,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团、综合晚会《敦煌情韵》、大型乐舞《敦煌韵》等三个团组,分赴埃及、英国等6国,圆满完成了文化部“欢乐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任务。甘肃艺术团赴非洲肯尼亚、厄立特里亚、南非参加了“中国文化聚焦”演出活动,《中国丝绸之路图片展》在美国休斯敦展出,甘肃部分文物作为《丝绸之路文明展》主要展品在美国展出。另外,京剧《野天鹅》赴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访演,同样获得好评。通过以上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了甘肃文化,提高了甘肃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加强对国(境)外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推动甘肃文化走向国内其他省市。2011年10月,借助“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一国际节会平台,举办了“敦煌韵·丝路情-甘肃省文化周”,通过艺术展览、剧场演出、广场演出、文化讲座和参加国际演出交易会等,宣传、展示、推介甘肃特色文化资源和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情况,对推动甘肃文化“走出去”产生了积极作用。
  七、积极争取,认真落实国办29号文件,国家对我省文化建设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国办29号文件下发后,省文化厅积极主动向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汇报争取,文化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文化建设的意见》,国家文物局与甘肃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加强甘肃文化遗产工作框架协议》。2011年,我们进一步加大对资金项目的争取力度,我省争取到文化部各类支持资金1.8243亿元;争取到国家文物局各类支持资金2.96亿元。同时,金昌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兰州市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研究项目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投资概算20亿元)、市州级“三馆”建设(投资概算15.4亿元)等一批大的文化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建设计划。


省发改委副主任、西部开发办主任孙晓文就2011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201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作了介绍。
  2011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1年,全省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工作部署和重大决策,认真落实国家支持我省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总体看,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均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速度主要体现在生产总值和投投资“两个增长”, 效益主要体现在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两个提高”。预计,生产总值突破了5000亿元,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0亿元,增长40%;地方财政收入明显提高达到450亿元,增长27.4%,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分别增长13.5%和13%。
  回顾2011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落实国家支持甘肃发展政策初见成效。贯彻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经各方面积极争取和衔接,43个国家部委和单位出台了49项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升格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兰州市红古区被国家批准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兰州中川机场航空口岸全方位开放获国务院批准。兰州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关中-天水经济区甘肃片区、兰白、酒嘉、金武经济区等进一步推进。《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央支持甘肃省藏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兰州新区总体规划方案》等一批重大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家。经省政府批准,全省已出台“十二五”综合交通、服务业、城镇化、社会事业发展等36项省级重点专项规划。
    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我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支持的机遇,争取实施了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等一批重大项目。2011年,国家发改委下达我省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比上年增加7.59亿元,中央财政代我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中安排34亿元用于重大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社会事业等公益性项目省级配套。争取国家批准实施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调整实施方案》。新增10万户农村沼气用户。全省风电装机达555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突破100兆瓦。华亭大柳煤矿、环县刘园子、红砂岗一号井已基本建成,增加产能570万吨。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50公里。全省县通二级公路和路网改造项目及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按计划推进,新增通车里程265公里。建成通乡油路1000公里。金昌机场、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建成通航。
  三、产业创新发展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我省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两手抓,依托资源优势、产业特点,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深入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和“四个1000万亩”。全年粮食产量历史性的突破1000万吨,达到1014. 6万吨,实现了“八连增”。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等旱作农业技术,走出了一条干旱地区农业增产增收的新路子。整合筹措6.5亿元专项资金,继续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农村沼气、退牧还草等民生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用高新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我省传统产业,大力支持酒钢集团、金川公司、白银公司等企业实施产业调整升级、产业链延伸。兰州、白银、天水3市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扶持一批工业中小企业项目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改项目。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依托兰州、天水、金昌、嘉峪关等市装备制造业基础,在石油钻采和炼化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等方面向成套和高端产品发展。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组织实施特色中药材、有色金属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链建设。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争取国家预拨3亿元循环化改造专项资金,金昌、白银、陇西、华亭、武威黄羊等五个园区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化改造示范。大力发展服务业。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加快文化与科技、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业加速发展。实施了炳灵寺石窟、山丹皇家马场等一批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组织实施了一批现代物流业项目。争取国家批复了《甘肃省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体系规划》,酒泉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果。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建设了一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殊教育学校等项目。全省“两基”目标完成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支持了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等一批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配套建设市、县、乡就业服务中心,投资建设了庆阳、嘉峪关等4个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岷县、甘谷等8个县级和32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保障性住房建设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建设任务,开工建设19万套,开工率达到105%,主体竣工率达到62%。全省2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已全部完成。解决了甘南州规划内14524户游牧民定居问题。争取国家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资金6.24亿元,完成1.2万户、6.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 “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全面完成,舟曲灾后恢复重建170个重建项目全部开工,成县暴洪灾后重建规划的 82个项目已开工74项,《东乡县城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开始实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棚户区改造、中小学危房改造等27件实事已全部落实。
  五、采取措施力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出台了《甘肃省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对低收入群体实行价格补贴。强化了食品价格调控监管,加大了生猪养殖补贴。大力支持高原夏菜和设施蔬菜发展。落实了运输鲜活农产品、灾后重建车辆免收通行费政策。组织开展了涉农价格和收费、教育策专项检查。颁布了《甘肃省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实施细则》。通过加强市场价格调控和监管,自2011年8月份起我省CPI结束了7个月连续上涨的势头,同比涨幅开始逐月加快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得到遏制。
  六、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调整不断深入,加快了商贸流通等领域165户困难企业改制攻坚进程。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镇职工和居民及新农合三项医保的覆盖率均超过95%,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实现了所有县市区全覆盖,人均2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全部落实到位。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公司等省级投融资主体挂牌成立。启动了“银政投”融资工作,在酒泉等三个地区开始试点。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勘界确权和林权颁证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全省67个县全面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185个乡镇实行了乡财县管。
  总体来看,2011年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长期存在地结构性矛盾突出、非公经济发展较慢、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偏高、工业增长和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要积极应对和解决。
  对201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孙晓文介绍说:
  2012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紧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经济工作主基调,找准工作着力点,要努力实现在研究谋划、产业承接、环境承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能力上的“五个提升”,务求在经济发展、扩大开放、生态治理、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的“五个突破”,全力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把落实中央支持甘肃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动力,把做好项目建设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把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作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保障,确保完成省十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确定的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
  在全面完成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上,要突出九个工作:一是着力抓好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跨越发展的基础;二是着力加大农业投入,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是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四是着力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五是着力落实国家扶持政策,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六是着力落实调控措施,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七是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八是着力加强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九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转型跨越的动力活力。
  为实现今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我们发展改革部门要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各项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主动加强与各市州、各部门紧密配合,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政策导向,精心谋划一批支撑我省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项目,加快储备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能够带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项目,切实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工作,配套筹措并落实建设资金。牢固树立大开发大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思想,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快职能转变,简化审批程序,做好服务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共同营造开放、开发、合作、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省交通厅副厅长王繁己就2011年甘肃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向大家做以简要介绍。他在介绍时说: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省交通运输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陆水空并举、建养管运并重”的发展思路,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省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74亿元,比上年增长21.24%,全年新建成高速公路35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5563公里,新建成机场2个,全省营业性车辆累计完成公路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265.0685亿人公里和647.4126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20.41%和23.53%,总周转量同比增长23.7%。
  一、精心规划,推进“十二五”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我们健全完善“十二五”规划体系,全力争取国家和交通运输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为推进“十二五”我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3月1日,交通运输部和省政府签署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发展会谈纪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支持我省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目标,为我省交通运输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5月27日,省政府与中国民航局签署了《关于加快推进甘肃民航发展会谈纪要》,就加快甘肃民航发展,构建立体交通达成了共识。二是科学规划“十二五”甘肃交通运输事业。认真研究制定了《甘肃省“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近期已由省政府正式批复实施,为“十二五”我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根据《规划》,“十二五”我省交通运输全面实施“中心辐射、东西推进、区域带动、全面提升”的发展战略,全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5亿元,“十二五”末,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600公里以上。三是出台支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政策。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我厅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内河水运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已由省政府印发执行。
  二、攻坚克难,不断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为此,我们迎难而上,努力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一是高速公路建设持续推进。2011年,连霍国道主干线天水过境段、永登至乌鞘岭段、瓜州至柳园段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至此,我国高速公路网重要的东西大通道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在我省境内基本实现了全线高速化;西峰至长庆桥至凤翔路口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不仅结束了庆阳老区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更为我省打通了又一“东大门”。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我省已完成18条省际通道的高等级化改造,基本形成了“外接周边、内连市州、骨架完善、衔接有效”的高等级公路网络。同时,2011年开工建设了临夏至合作、十堰至天水等高速公路和兰州至永靖沿黄快速通道。续建的武都至罐子沟、雷家角至西峰、成县至武都、营盘水至双塔等高速公路工程持续推进。临洮至渭源、兰州南绕城、白疙瘩至明水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二是机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金昌机场和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分别于8月底和11月初顺利首航。目前,已开通了金昌至兰州至西安、张掖至兰州至西安至北京的航线。与此同时,已开工建设的兰州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庆阳机场扩建工程、新建夏河机场等项目进展顺利。陇南成州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有序推进。
  三是抓好县通二级公路建设。2010年,省政府启动了全省县通二级公路建设工程。2011年,我们继续抓好此项工作,开工建设了宕昌至迭部等4条二级公路,实现了全省所有县通二级公路项目全部开工。同时,年内建成敦煌至当金山口、静宁至庄浪、武威至仙米寺等3条二级公路。这些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畅通了省际通道,密切了我省与周边省区的联系。另外,续建的折桥至达川、岷县至合作、尕秀至玛曲等12条二级公路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
  四是陇南暴洪灾后交通恢复重建完工,舟曲灾后交通恢复重建进展顺利。8月,包括国道316线杨店至八盘山等7项国省干线公路和6项农村公路项目的陇南“8·12”暴洪灾后交通重建工程全面完成,恢复重建后的公路抗灾能力和通行水平较灾前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启动了舟曲灾后交通重建工程,截至12月底,由省交通运输厅承担的省道313线两河口至舟曲段恢复维修工程等3个项目已完工,舟曲县汽车站等3个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舟曲县城至峰迭新区连接线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70%以上,为今年圆满完成舟曲灾后交通重建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客运站场建设成绩显著。开工建设了天水、酒泉、敦煌等公路运输主枢纽项目。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建乡镇客运站150个、行政村停靠亭1000个。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抓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和农村公路渡改桥、安保工程等,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开工建设黄河白银四龙至龙湾段航运二期工程和刘家峡港区航运设施等。
  三、深化改革,增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动力
  一是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通过有效整合公路、航空、旅游资源,不断创新资本运作方式,努力克服信贷紧缩、资本市场融资困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采取发行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等形式,完成融资150亿元,为我省交通运输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二是高速公路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适应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经过省编办批复,成立了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建立健全了局、处、所三级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系,为推进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三是公路路政执法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结合国家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养路费征稽队伍的转岗分流工作,坚持转改结合,经省编委批复,撤销了原省交通征稽局和省公路路政总队及其所属机构,组建成立了省公路路政执法管理局,各市州和县区分别成立公路路政执法管理处和所,整合了交通执法资源,提高了执法效能。四是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积极与铁路、邮政、管道等部门进行沟通合作,在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加强协作,加快推进运邮合作、公铁联运试点工作,努力提高了综合运输效能。
  四、强化管理,切实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养护理念,大力实施预防性养护,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精心实施养护维修工程,干线公路全年共实施养护维修工程1513.8公里,促进了全省路况质量不断提升。继续在危险点、段较多的国省干线公路、交通流量大的旅游公路实施安全保障工程,加固改造干线公路危旧桥梁91座,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走安全路、过放心桥。全面提高路政管理水平,集中查处违法建筑,清理非公路标志牌,加强超限车辆治理,切实维护好路产路权。在国检中我厅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进步单位”。二是进一步增强高等级公路运营服务保障能力,认真组织开展收费公路专项清理活动。继续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管理措施,配合全省工业“六大行动计划”以及敦煌国际旅游节等重大节会赛事活动,为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重大节会活动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以“人文高速”为核心,完成了包括路网智能监控系统、电子缴费系统、隧道安保系统、应急保障系统、管理设施系统、服务区改造升级系统在内的“六大系统”工程建设,积极拓展交通服务热线、短信平台、公路沿线信息发布设施的功能,提高高速公路运营服务水平。三是坚持统筹城乡运输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积极引导和扶持客运企业开辟边远乡村客运班线和方便农村寄宿学生的季节性客运班线。鼓励城市公交向周边农村延伸覆盖,努力实现城乡公交有效对接,推进城乡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提高交通应急保障水平。积极完善专兼结合、平战结合的交通应急保障体系,9月,在兰州举行了由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组织的交通战备应急指挥中心和训练基地建设试点现场演练活动,系统展示了我省交通战备保障队伍组织管理、设施设备以及应急保障能力,受到了中央军委后勤部首长和全国同行的赞扬。五是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大交通运输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在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引领作用,加强高速公路、大型桥梁、长大隧道和公路客货运输枢纽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行监测与监控系统的建设,推进路、站、运一体化,提高交通运输服务社会公众的水平。
  五、转型跨越,促进交通运输事业迈上新台阶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十分关键的一年。今年,我厅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省人大政协“两会”和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全年计划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7亿元,比去年增长30.1%,力争建成高速公路200公里、二级公路800公里,建成通乡油路500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3000公里,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同比增长37%,努力促进我省交通运输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