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在甘肃建设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区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11:15


去年年底,我省提出把甘肃建设成文化大省的奋斗目标。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建设文化大省也成为甘肃团代表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围绕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我省正在筹划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主的甘肃文化产业“三园一带”。同时规划用5至10年的时间,把河西走廊建设成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国家级综合示范区。到2020年成为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国家级示范区;文化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西部区域中心;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国家级示范区。


3月6日上午,面对前来甘肃代表团参加审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基和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马少敏一起呼吁国家批准在我省设立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刘基和马少敏的这一呼声也是甘肃代表团代表的共同心愿。


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依托甘肃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建立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样式的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国家级综合示范区,对于保护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在从政策依据和意义、甘肃华夏文明的主要标志、甘肃文化的主要特色等方面详细分析后,刘基说,把甘肃建设成为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构国家西部东西方文明交流对话平台,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西北转型崛起、长治久安;对于进一步加强西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抵制“三股势力”渗透破坏,加大甘、青、宁、新、藏、内蒙古省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力度,维护国家边境安全、国防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刘基建议,国家批准在甘肃建设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示范区,并投资在甘肃建设体现华夏文明的标志性、综合性展馆。对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如嘉峪关保护修复、市州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花儿”生态保护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恢复性建设等重大项目,在项目立项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对甘肃文化产业“三园一带”建设从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并积极协调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落户甘肃,帮助甘肃解决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引领和推动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在听取了代表的建议后,温家宝说:“这是第一次这么系统地谈到甘肃的文化问题。”


温家宝说,甘肃虽然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地区,但确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国人民最熟悉的还是敦煌,还有麦积山石窟、古长城遗址、嘉峪关,大量的文化挖掘、培育和发展在甘肃还是很有潜力的。


这次会议期间,刘基、马少敏两位代表还共同提出了请求国家批准设立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国家级综合示范区的建议。


两位代表认为,建设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国家级综合示范区,既是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举措,又是甘肃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符合甘肃的实际,体现了甘肃各族干部群众的根本利益。


两位代表建议国家批准设立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创新国家级综合示范区,并对示范区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在立项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同时,呼吁国家支持建设与示范区文化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


记者了解到,我省全国人大代表还拟定了加大对甘肃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大对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支持力度等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的建议,呼吁国家加大对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