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省人大代表的“文化产业”建议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13:0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决定。改革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建设文化大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就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而实施上述发展目标,就要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甘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中特有的西北文化、多民族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等相互交融,文化发展潜力巨大。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来自全省各地各民族的省人大代表结合建设文化大省的实际,提出不少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文化产业发展建议。相信随着这些建议的逐一落实,必将推动甘肃乃至西北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传承华夏始祖文化立项建设大地湾史前遗址公园


秦安县大地湾史前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保存较完好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距今有80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华夏始祖文化园和人文自然精品区的重要节点。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天水市代表团的冯宏义等代表提出了关于立项实施大地湾史前遗址公园项目的建议。冯宏义等代表认为,建设大地湾史前遗址公园,打造全国旅游寻根祭祖圣地和大地湾文化展示基地,开发天水麦积山-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寻根祭祖旅游精品线路,对于促进天水市乃至全省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近年来,秦安县充分发挥大地湾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通过积极争取项目,不断加强大地湾史前遗址的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了大地湾史前博物馆、F405、F301等遗址保护复原项目和通往F901保护大厅的道路硬化等工程。同时,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地湾史前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研及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启动实施大地湾史前遗址公园项目,建成大地湾文物展示观赏区、原始村落体验区、遗址展示区、史前生活体验区、园林景观观赏区、综合服务管理区、园区景观小品,逐步完善以道路交通、原始村落复原工程、游客服务中心、环卫设施、供排水、农家乐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带动沿线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使大地湾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展示公园和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新兴旅游基地。


据悉,目前总投资1080万元的F901保护大厅拆除重建项目和总投资4278.23万元的大地湾史前遗址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由于秦安县财政十分困难,在大地湾史前遗址公园建设上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大地湾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冯宏义等代表建议,省上应将秦安大地湾史前遗址公园列入全省旅游产业开发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旅游开发、基础设施等投入力度,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协调,争取大地湾史前遗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F901保护大厅拆除重建项目尽快立项实施,促进天水旅游业快速发展。


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建设“读者”文化产业综合示范基地


为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定西市代表团吉西平等代表提出关于在兰州市区建设“读者”文化产业综合示范基地的建议,建议在兰州市区以“读者”品牌为主题,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有甘肃地域特色的、以文化产品展示、创意、互动、研发、交易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综合示范基地。  


吉西平等代表认为,“读者”经过30多年的经营,现在不仅成为甘肃文化名片中的翘楚,也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文化品牌,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品牌号召力和市场运作能力,品牌价值76.45亿元。而甘肃特有的西北文化、多民族文化、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互相交融,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能通过“读者”品牌带动,以一个聚集的产业平台进行合理布局、立体开发,将会带动甘肃乃至西北的文化产业发展。


为充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吉西平等代表提出,以“读者”品牌带动发展,充分发挥领军企业作用,发挥品牌优势,围绕国家关于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做出贡献。


代表们建议,在兰州市区规划100亩土地,作为文化产业综合示范基地,设计建设“读者”标志性建筑,提升“读者”品牌价值,提升整个城市文化品位;以“读者”品牌为主题,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有甘肃地域特色的、以文化产品展示、创意、互动、研发、交易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综合示范基地,展示西部暨甘肃的优秀文化和产品,实现文化产品的版权交易、招商引资、合作交流和财智对接,形成甘肃文化产业创意和研发聚集区,通过5至8年的打造,最终使整个基地成为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整合丝路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大佛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张掖市代表团的朱兴杰等代表提出了关于支持建设张掖大佛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项目的建议。


张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自汉武帝建郡以来,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品位上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旅游资源。市区目前保存有大佛寺、西来寺、鼓楼、山西会馆、民勤会馆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塔、高总兵宅院、明粮仓、古城墙、福音堂医院旧址、唐代铜钟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道德观、武凉会馆、长稍门遗址、白塔寺亭、肃王府遗址、甘泉池遗址和古民居等2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区至今保持方形城市格局,棋盘式道路街巷骨架,形成了“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的古城风貌。1986年12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据朱兴杰代表介绍,近年来,由于地方经济实力有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文化产业开发面临的矛盾日趋突显。


为进一步突出文物古迹、自然景观、民族风情三大重点,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张掖市规划建设张掖大佛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将大佛寺作为核心区,对明粮仓、总兵府、钟鼓楼进行统一规划、组团开发。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度假产业和综合文化服务产业,着力打造高品位景区,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该项目总投资3.75亿元,目前张掖大佛寺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大佛寺文化产业园及总兵府、明粮仓、钟鼓楼3个景点的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大佛寺周边住户拆迁安置、大佛寺文化广场修建,总兵府文物主体加固维修等工作也已完成。


朱兴杰等代表认为,实施大佛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项目,符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对于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做大新兴文化产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代表们建议,省上应加大支持力度,力争将张掖大佛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列入国家“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名录并给予资金支持。


弘扬“长城文化”加快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建设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为保护好这个我国独有的、保存程度完好的古代军事文化遗产,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嘉峪关市代表团张静昌等代表提出了关于支持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项目的建议,建议省上对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建设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据悉,嘉峪关文物保护工作一直受到国家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缺乏资金,自上世纪80年代之后,除零星保养维护外,嘉峪关关城及长城再没有进行过大的保护修缮。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史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011年7月16日在嘉峪关视察时,就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工作特别指示要“超出常规、大幅度投入、修旧如故”。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计划投资20.3亿元,规划实施嘉峪关文物本体保护工程、国家级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3大项目,使之成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示范工程,更好地弘扬长城文化,增强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其中,嘉峪关长城保护维修、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4.5亿元,主要由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投资建设;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是实现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大型综合工程,项目总投资15.8亿元。


张静昌等代表认为,嘉峪关世界级文物保护及开发利用工程,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历史风貌恢复、文化生态保护、旅游服务开发等,全面提升遗产保护展示利用水平,使世界文化遗产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由于拟建的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投资数额巨大,而地方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致使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整体规划和世界文化遗产公园项目进展缓慢。


为发展壮大嘉峪关文化产业,深入发掘长城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文物、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代表们建议,省上应对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建设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展示魅力敦煌建设艺术之都大力扶持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为了完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推进文化艺术城建设步伐,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酒泉市代表团孙玉龙等代表提出关于加大对敦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


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著名的“佛教艺术圣地”,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汇聚地,在古代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玉龙等代表认为,敦煌历史积淀深厚、文化灿烂辉煌、艺术博大精深,发展文化艺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以敦煌文化和敦煌艺术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也是灿若繁星,著名的《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和目前新创作的大型杂技剧《敦煌神女》都受到很高的评价。


近年来,敦煌市以“展示魅力敦煌,建设艺术之都”为目标,把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作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化艺术城建设的重大举措,立足优势资源,完善产业政策,制定发展目标,科学推进,促进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了完善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敦煌市计划实施文博产业园区、国际会展中心和文化演艺中心等重大项目,采取“一区多点、整体推进”的思路,遵循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挥优势、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建设“一圈一带四区七基地”,从而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益明显的敦煌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格局。


孙玉龙等代表提出,由于该市财力有限,资金缺口很大,建议省上加大对敦煌文化产业项目经费的扶持力度,真正将敦煌建成世界的文化艺术之城。


扩大黄帝文化影响力扶持黄帝文化旅游景区开发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庆阳市代表团马金芳等代表提出关于扶持开发黄帝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议。


黄帝冢位于正宁县五顷塬乡境内,子午岭西麓桥山。最早记载黄帝冢在正宁县境内的史书是班固编纂的《汉书》,该书《地理志》在“上郡阳周”条目下注为:“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日上陵峙。”《史记索隐》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明代的《庆阳府志》、清代的《正宁县志·地理志》等均有记载。可以说黄帝冢在正宁是史有所载,物有所证,代有所传,世有认同。


近年来,正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黄帝冢为依托的黄帝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已委托兰州大博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中华黄帝文化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成立了黄帝文化研究学会,对黄帝冢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


马金芳等代表提出,由于黄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是一项十分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为了让“黄帝冢在正宁”这一史实走出历史的尘封,促进庆阳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代表们建议,将黄帝冢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立碑保护;把正宁黄帝文化研究与全省文化开发研究结合起来,强化宣传推介,扩大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扩大正宁黄帝文化的影响力;省上在黄帝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项目投资方面应给予倾斜支持。


集保护研究展示于一体立项建设临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临夏州代表团者永明等代表提出了关于请求立项建设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的建议。


据者永明代表介绍,临夏境内回、汉、东乡、保安、撒拉、藏、土族等多民族长期聚居,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共普查出非遗线索687条,普查整理项目214项。临夏州、康乐县莲花山、和政县松鸣岩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中国花儿保护基地”、“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积石山县、永靖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永靖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花儿”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砖雕等9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9项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者永明等代表提出,由于临夏经济落后,文化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正在急剧减少,保护现状堪忧。


为了及时有效地挖掘、保护、研究、展示临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州计划建设一座集多功能、综合性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服务场所——“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以实物、模型、图片、原生态非遗项目活态呈现和前沿声光视听展陈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展现该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成果。该项目包括研究保护中心、展示区、演艺区、传承所、交流中心等,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600万元。由于资金短缺,代表们建议,省上应帮助立项解决该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挖掘李氏文化资源加大陇西李氏文化产业开发建设力度


为了深入挖掘陇西李氏文化资源,加大陇西李氏文化开发建设力度,培育文化旅游产业,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定西市代表团白秋枫等代表提出关于将陇西建成天下李氏寻根祭祖圣地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并加大对李氏文化产业开发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扶持的建议。


据了解,经过定西市、陇西县全力争取,陇西李氏文化产业园被省上列入全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该项目规划总投资达15亿元以上,主要建设以“三山”(仁寿山、火焰山、塔坪山)、“三河”(渭河、西河、南河)、“两区”(北部结合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北川蔬菜观光农业、新农村建设和秦长城保护,建设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区;南部结合中药材基地建设和镢头山、桦林山、药圣山开发及药王庙保护,建设中医药养生休闲旅游区)、“一园”(李家龙宫寻根祭祖园)、“一长廊”(李氏文化渭河百里风情长廊)为总体构架的李氏文化产业园,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采取研讨交流、创作歌舞剧本、拍摄专题节目、开发旅游产品等方式,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向海内外推介宣传,进一步提升陇西李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白秋枫等代表提出,由于陇西县属国扶贫困县,财政十分困难,建议省上将陇西李氏文化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旅游发展补助资金专项规划,给予项目资金扶持,真正将陇西建设成为天下李氏寻根祭祖圣地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扶持庆阳民俗文化创意产业


庆阳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香包绣制”、“唢呐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戏”、“庆阳剪纸”、“窑洞营造技艺”等5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庆阳香包绣制”和“环县道情皮影戏”更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是全国1219个国家级名录项目中入选的39个项目中我省唯一的2个项目。


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庆阳市代表团李昕军等代表提出关于支持庆阳市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据李昕军代表介绍,庆阳至今没有一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览馆,严重影响了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为此,庆阳市计划新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览馆,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投资1亿元,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展览中心、演示大厅、民俗文化遗产收藏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中心、资料室等。李昕军等代表建议,省上应将博览馆建设项目列入全省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给予重点扶持。


为了加快庆阳市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庆阳市计划在西峰区新征土地300亩建设文化产业园,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民俗展览馆、牛博物馆、大师创作区、黄土窑洞陈列馆、民俗产品体验区、民俗文化广场等,项目估算总投资2.4亿元。西峰区从2011年4月开始启动该项目,委托嘉仪嘉业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编制“十二五”产业规划和庆阳产业园区规划。据悉,项目建成后,可容纳100个文化企业、公司、产业基地入驻发展。由于庆阳市区财政较为困难,李昕军等代表建议省上给予资金扶持。


发掘“三国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来自天水市代表团的王建通等代表递交了一份关于加强我省“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建议称,三国时期,天水、陇南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其文化遗址遗迹、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是发展文化旅游非常好的着力点,也是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实现文化旅游的最佳对接点。


王建通等代表认为,当前,我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和规划投资等工作明显滞后,三国文化旅游开发、规划和利用尚属空白,基本上不存在与此相关的旅游经济。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综合开发处于空白,效益不明显,投资积极性不高。文化旅游的品牌效益不明显,规模效益更加谈不上,分散的旅游资源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聚集效应。


王建通等代表提出,为实现我省旅游业率先跨越式发展,要强抓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建议开辟“街亭-诸葛军垒-天水关-礼县祁山-木门道-甘谷姜维墓-武山铁笼”环形黄金旅游圈,作为理想的三国文化旅游二日游,或者城乡一体化休闲二日游。尽快把“三国文化”从成长型旅游线路转变为发展型精品旅游线路。


王建通代表说,要尽快实施精品景区建设项目,扩大天水诸葛军垒建设规模,把诸葛军垒建成全省“三国文化”的陈列馆和纪念馆,加大对街亭古战场综合项目开发力度,尽快实施祁山堡、木门道综合旅游开发项目,尽快启动天水关恢复性建设工程,在主要战场旅游景区增设必要的木寨、帐篷、马道、射箭场、战车等,使旅游者身临其境,体验历史场面。


代表们提出,要根据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实际,科学规划文化旅游发展目标,尽快出台优先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优惠政策。要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对旅游项目的引进和调控,加强与四川省、陕西省和重庆市的旅游资源合作开发力度,不断完善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旅游业发展合作机制,促进我省内外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


代表们建议,要扩大宣传,狠抓营销,拓展旅游市场。要重视三国文化的品牌宣传效应,创作一批高质量的体现三国文化的歌曲、舞蹈、戏曲、绘画、影视、网络游戏等文化作品。加强网络宣传的规划力度,建立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研究队伍和文化创意策划队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拓宽文化旅游路径,努力延伸旅游链条,形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带动三国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