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召开保密工作会议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6:00:10

  传达中央及省上领导重要讲话和批示


    最近,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保密委员会连续召开全体会议和全体扩大会议,学习传达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保密委员会主任令计划在中央保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省委书记陆浩关于加强保密工作的重要批示,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委保密委员会主任姜信治在全省保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件,安排部署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保密工作。
  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机关保密委员会主任张国荣在机关保密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省人大常委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具有级别高、领导多、涉密范围广、工作人员经手大量国家秘密的特点,我们要把保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组织大家学习《保密法》和有关保密规定,使每个干部把做好保密工作视为义不容辞的职责。
  张国荣说,保密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关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对保安全、保稳定、促和谐、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保密工作不出事就没事,一出事就是大事。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领导的讲话精神,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做好保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清新时期保密工作形势,明确保密工作的目标任务,切实增强做好保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张国荣提出,保密工作是防范性工作,着重点要放在积极防范上。因此,建立、完善一系列保密防范的长效机制和规定制度,对做好保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从健全规章制度、强化防范手段、严肃保密纪律方面加强教育,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要加强重点管理,克服薄弱环节,注重实效,落实责任,杜绝失泄密问题的发生。
  张国荣强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要坚持保密教育经常化,使广大干部普遍受到保密教育,做到保守机密、慎之又慎。要重点加强对涉密人员的宣传教育,强化他们的保密意识,确保保密工作万无一失。
  张国荣指出,加强保密检查、严肃保密纪律,是做好保密工作的必要手段。要加强计算机互联网安全检查的力度,增强保密技术检查防范措施,定期开展技术检查和检测,不断消除窃密泄密隐患。要对违反保密法规制度的人和事进行批评教育,对发生泄密事件要严肃查处,追究分管领导的责任,切实把保密工作作为一条纪律严肃对待。今后,在年度考核评比中,要把保密工作作为一项内容。对违反保密规定的,单位不能评为先进;个人不能评为优秀,不得评聘称职。
  张国荣要求,我们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形势的严峻性、失泄密问题的严重性、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采取严密防范措施。坚决杜绝计算机网络信息泄密事件的发生。要以领导干部、涉密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保密法律法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知识的学习,把形势分析、案例警示、思想教育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和全员覆盖,真正使知识和技能入心、入脑,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保密意识。要加大制度执行力度,严格执行制度,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机关工作人员要切实遵守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各项规定,不折不扣地按章办事。
  张国荣强调,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把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同保密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保密工作,不断深化对保密工作特点、规律的认识,切实促进保密工作科学发展,确保党和国家秘密的绝对安全,使人大机关的保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又讯 最近,省委保密委员会将对全省党政机关保密工作开展检查,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是被检查的单位之一。为此,省人大常委会在和全体干部职工签订保密承诺书的基础上,由机关保密委员会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部门在做好自查,接受省委保密委员会的检查。
  这次检查的重点内容是:涉密计算机(含笔记本电脑)与非涉密计算机是否有一机两用现象;涉密的移动存储介质是否有登记、编号、密级标志等,外出携带是否有审批记录,是否存在涉密与非涉密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存储介质现象;办公网络是涉密网还是非涉密网定位是否准确,涉密网是否实现物理隔离、履行审批手续;是否建立涉密和非涉密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是否建立涉密和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制度,是否建立涉密网络保密管理制度,是否建立涉密计算机维修、更换、报废保密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在公共信息网络上发布信息管理制度等。
  检查以技术检查为主,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纠正,该封闭计算机接口的要立即封闭,该切断的信息连接渠道立即切断,该集中管理的移动存储介质要立即集中管理。对发生泄密和严重违规问题的,要严肃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人民之声报》2009年第38期一版  作者:高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