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部分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调研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治理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23:16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近年来我省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现状,并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向国家反映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补偿国家实验区建设工作,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要点和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2012年组织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6月30日至7月6日,省人大环资委组织部分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在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多明和全国人大代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有清的带领下,分两个小组先后赴武威、金昌和张掖、酒泉四市进行现场调研。
  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重点就各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情况;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进展情况;祁连山、盐池湾、安西极旱荒漠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
  代表们认为,祁连山分布有丰富的冰川、雪山、森林、湿地和草地资源,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提高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涵养功能,治理稳定河西走廊北部三大沙漠,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陆路交通枢纽、能源战略通道畅通,维护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多年来,我省一直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9月29日,经过8年艰难努力,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1年建立连城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1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了《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1982年建立了肃北盐池湾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上述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基本从东到西将祁连山大部纳入了自然保护范围,依法进行严格保护和建设、管理。另外,我省还在河西走廊先后建立了阿克塞安南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些省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从南部水源涵养林到中部绿洲和北部荒漠连贯成片的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保护区实施了封山育林、禁牧、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等多项保护工程,发挥了良好建设与保护作用。
  省人大常委会、省人大环资委在不断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地方立法工作的同时,还多次通过执法检查、组织代表视察和调研、陇原环保世纪行主题宣传等活动,督促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为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做了大量工作。
  不少代表提出,尽管我们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做了大量的保护与建设工作,但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仍然呈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甚至有的地方建设保护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恶化趋势没有丝毫减缓。主要表现在:草原退化加剧;矿产开采、水电建设、旅游开发、盗猎盗采盗伐、毁林毁草垦荒等活动屡禁不止;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流失速度加快,成为我国主要沙尘暴发源地之一;水资源短缺加剧,加之农牧矛盾、林草矛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矛盾十分突出。这些都成为祁连山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的主要推手。
  据调研,近年来,祁连山出现了严重的雪线上移、冰川退缩、草原退化、林木和珍稀野生动物减少等现象。祁连山西段西北坡170多条冰川中,95%的冰川都在以每年平均4.9米的速度退缩,有的速度达到每年16米以上。由于冰川缩减、地下水位下降等综合原因,祁连山区退化草地面积达到99.94万平方公顷,占全部草地总面积116.3万平方公顷的85.9%。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祁连山牧草产量下降了30.4%,牧草覆盖度下降了11.11%,牧草高度下降41.09%,畜均草地占有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2.25平方公顷减少到现在的0.6平方公顷。
  代表们呼吁,国家应尽快启动“祁连山国家级生态补偿试验区”建立工作,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模式,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制度和资金保障。尽快启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通过规划实施,启动祁连山区国有林场改革和保护区体制改革,加快保护区居民搬迁或身份转换,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步入快车道。按照“大范围封育、小区域治理”的原则,依法禁止保护区内一切违法生产、生活活动,限制祁连山区矿产开采、水电建设、毁草垦荒等开发活动,通过强制性封育保护、退耕还林(草)和人工增雨,达到快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一些代表建议,国家要支持河西走廊节水型社会建设工程,从开源与节流两方面着手,探索建立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社会新模式、新机制,节约生产生活用水,补充生态用水,防治风沙灾害,改善绿洲环境。
  祁连山保护区内的山丹马场历史遗留问题让代表们异常关注。据悉,2001年9月10日,山丹军马场整体移交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更名为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由于移交时行政区划没有界定,遗留了很多问题,给企业和地方均带来众多不利。一方面,企业承担了自然保护等大量的社会责任,在上学、就业、就医等领域却享受不到国家政策支持,经营生存状态堪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企业未能实施有效管理,地企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马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有代表建议,国家应按照历史沿革和客观现实,尽快勘定永昌与山丹等县之间的行政区划界限,将马场原属各县的区域仍划归各县,实行属地管理,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有代表提出,国家应尽快启动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将长江上游及支流的充沛水源引入黄河和河西走廊,补充西北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这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还有一些代表建议,应成立强有力的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领导机构,统一指挥和管理祁连山区生态建设、自然保护、资源开发等工作。进一步加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提高其执法管理能力。按照“一区一条例”原则,加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立法步伐,加大祁连山区和河西走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力度,杜绝保护区“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严”,甚至没有机构和人员从事管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