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我们的蓝天保卫战-省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纪实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25:04

    大气污染问题一直是兰州最大的“城市病”,其严重程度不仅在全国十分突出,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综合污染指数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中排名一直在倒数几位,在省会城市排名中“稳居”倒数第一。
  这个“城市病”近年来省市重视、群众关心、国家关注,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一直以来也高度关注着兰州大气污染问题。
  4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8月6日至10日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调研组的调研报告和省政府的专题报告一并走进会场,接受会议审议。
  综合大家的审议意见,会议作出决定,要求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


  污染成因:既有客观制约,也有人为影响


  大气污染问题这个最大的“城市病”,不仅严重损害兰州市300多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受省政府委托,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袁占亭在报告时,首先分析了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现状和成因。
  袁占亭说,据研究表明和监测分析,兰州市大气污染呈工业、煤烟、扬尘及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特征,其中工业污染源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生活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而且点源分布广、面源范围大、流动源增长快。目前,城区工业废气占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左右,扬尘污染约占20%左右,机动车尾气污染约占17%左右,低空生活污染源约占13%左右。同时,兰州市大气污染还带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春季以沙尘浮尘等输入性污染为主,夏秋季以泥尘污染为主,冬季则以煤烟等低空面源污染为主,且中、重度污染主要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冬季供暖期。造成兰州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制约,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袁占亭说,从客观上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特殊的城市地貌。兰州地处黄土高原河谷地带,地形呈明显的半封闭巨大哑铃型,市区位于盆地内,南北两山对峙,相对高差为660米,南北宽2至8公里,自东向西延伸约35公里,明显的盆地地形造成污染物不易向外流动。二是不利的气象因素。兰州市年均静风率为62.7%,冬季静风率达80%以上,日均风速小于0.8米/秒。冬季稳定类天气占70%以上,大气层结稳定,形成逆温层,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湍流扩散。三是不尽合理的产业和能源结构。兰州的工业基础都是“一五”、“二五”和“三线”时期发展形成的,工业结构以能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原材料工业为主,重化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近80%,企业工艺装备总体水平不高,“三高一低”型企业约占一半以上。加之能源结构单一,80%的能耗以煤为主,年耗煤量约1300万吨以上,且增长快速,2006年至2010年全市燃煤用量翻了一番多。四是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兰州处在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带上,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但蒸发量却达1800毫米至2200毫米,生态植被覆盖率仅为12.21%,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8.15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容易波及和形成。
  袁占亭说,从主观上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二次扬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建筑施工、房屋拆迁、环卫清扫、道路开挖、拉运遗撒等形成的扬尘污染日益严重,且防控和管理难度较大。二是机动车尾气污染。目前,兰州地区有机动车近50万辆,近年来年均增幅超过10%,而且每天过境车辆超过11万辆。由于市区交通不畅,机动车低速或怠速行驶,尾气排放量增大,主要交通干道形成明显的污染带,且空气中氮氧化物所占比重呈加速上升趋势。三是生活燃煤污染。长期以来,兰州市区分布着800余台、5000多蒸吨的燃煤供暖锅炉,城区周边有近10万户城乡居民小火炉和200余台供热立式小锅炉,还有相当数量的沿街烧烤摊点,使得冬季采暖期燃煤结构性污染尤为突出。
  人大调研: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好污染治理的整体战、攻坚战、持久战
  只有“查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情况,列入省人大常委会2012年调研工作计划。
  4月中旬,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多明任组长,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洪泽任副组长,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安晨光,在甘全国人大代表苏广林及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保护办公室、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建设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气象局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对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察看了酒钢集团榆中钢铁公司、国电兰州热电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国电范坪热电公司、西热东输管网建设工程和换热站、深沟桥机动车尾气检测站、黄河啤酒有限公司、陆军总医院等重点企业和单位。通过实地察看、走访、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了解了省、市政府在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工作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分析了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现状和近年来的防治成效后指出,从根本上解决兰州市大气污染,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调研组认为,工业和能源结构不合理、燃煤污染问题仍很突出、清洁能源建设困难较大、机动车尾气、扬尘等污染日益严重、治污资金投入不足、管理工作还存在问题。
  调研组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工业、燃煤及面源、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污染治理为重点,从近期和远期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好污染治理的整体战、攻坚战、持久战。
  针对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建议,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省、市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本着对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负责的态度,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兰州乃至甘肃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统一合力。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要坚持政府负责、政策引导、突出重点、防治并重的原则,健全完善长效机制。要联合建立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协调机构,从监管体系、资金投入、政策措施、责任机制等方面入手,在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加强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等方面共同研究,统筹制定污染防治规划。要加强部门联动,建立一套相关职能部门综合执法协调机制,健全完善“属地管理、属地负责,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气污染防控工作机制,打破各自为政的执法模式,提升综合执法水平;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实施重点整治。要按照先重后轻、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要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重点治污项目建设。要形成政府投入、地方配套、社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的投资体系。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方位进行防治,逐步建立城市绿色生态屏障,不断增强生态增容减污能力。


  政府报告:围绕全面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努力扭转城区大气污染严重的局面


  袁占亭在详细汇报了近年来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后说,2010年以来,兰州市与国家环保部、中国环科院及大专院校合作的《兰州大气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课题初步成果表明,受特殊的城市地貌和气象条件、不尽合理的工业布局和能源结构、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燃煤污染、扬尘、机动车尾气等诸多条件影响,兰州大气污染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需要大强度的资金投入,实现根本性好转必须付出长期艰辛不懈的努力。
  袁占亭坦言,全民治污的意识还需强化,市区工业企业排污总量比重仍然较大,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剧空气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些都是当前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谈及今后工作的主要措施,袁占亭说,围绕全面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下一步工作将继续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空间拓展和能源结构优化等关键环节,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扬尘等重点污染源治理和生态增容减污工程实施,努力扭转城区大气污染严重的局面。
  袁占亭表示,要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贯彻好环保部和省政府《共同推进甘肃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合作协议》以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支持政策和工作要求,合理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分解具体工作任务,完善各项工作措施,力争到2015年,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3项指标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占到全年总天数的80%以上。同时,袁占亭说,要推动城市布局调整和优化,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面落实重点污染源防治措施和项目,努力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督和执法力度。


  决定出台:加快推进兰州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8月10日上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省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和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调研报告进行了审议。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尚英在审议时对两个报告表示赞同和满意。他说,调研组的调研报告从大气污染的现状、治理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意见建议四方面进行了阐述,非常好。省政府的报告对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得非常深刻准确。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难度大,任务重,治理工作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空气质量逐步好转,说明只要下工夫,治理肯定有效果。
  马尚英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指出,要“全力以赴,多措并举,坚决打赢大气环境治理的整体战和攻坚战,还老百姓一片蓝天和清新空气,把兰州建成宜居宜业宜游魅力城市”。兰州市也提出了一年全面攻坚,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改善的总体目标。只要全社会都动起来,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支持兰州市做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肯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张绪胜在审议说,兰州大气污染由来已久。省政府的报告全面、系统地说明了污染的现状和成因、治理进展、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实施综合治理的思路和措施。这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全社会通报污染情况,必定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这一方面说明各级政府推动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说明加快兰州大气污染治理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应邀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苏广林,也是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成员之一。苏广林曾两次在全国人代会期间领衔提出加大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力度的建议。今年全国人代会上,苏广林曾向前来甘肃团参加审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直陈兰州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苏广林发言时认为,今后要继续大量做好宣传工作,使群众知道和了解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让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都来支持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促使工作收到实效。
  在综合大家的发言和审议意见后,8月10日下午,会议表决通过了《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
  决定指出,多年来,省、市政府对兰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兰州大气污染仍然严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着甘肃对外开放的形象,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决定指出,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大气污染防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准确分析兰州大气污染的现状和成因,坚持从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从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认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着对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负责的态度,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兰州乃至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决定指出,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大气污染防治的整体合力。大气污染防治要坚持政府负责、政策引导、突出重点、防治并重的原则,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和落实“省市联动、属地负责,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气污染防控工作机制,统筹协调,互相配合,合力攻坚,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格局,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改善兰州大气环境质量的行动中,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决定指出,要突出防治重点,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措施。省政府要督促兰州市抓好治理污染的重点工作,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市布局调整和优化,提升环境承载容量。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实施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电、水煤浆等清洁和准清洁能源。要大力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推进高污染车辆的强制淘汰。要大力开展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的防治,绿色文明施工,加大尘土源治理。要开展环境综合防治,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强生态增容减污能力。
  决定指出,要保证资金投入,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财力支撑。省政府要加大对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投入,将应补助的大气污染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督促市、区政府在预算中安排大气污染治理资金。省直有关部门要认真分析论证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对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支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中央、省属驻兰部门、单位、企业要服从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统一规划,切实保证治理资金的落实。
  决定指出,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气污染防治的良好社会氛围。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依法发布大气环境质量信息,通报污染物超标排放和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有关规定的单位,督促整改。各新闻单位要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做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环境危机意识宣传,不断增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督的行动中。
  决定指出,要强化法制监督,有效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省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审查批准、制定或修定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法规。要切实加大对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执法监督,促进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实施。省政府要认真执行有关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督查。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发改、工信部门要在能源供应、铁路运输等方面给予协调。环保部门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严格落实监管措施,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该取缔的坚决取缔,该关停的坚决关停,该整顿的坚决整顿。对造成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要从严从重从快处罚,确保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