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人大常委会联组会“给力”农村扶贫开发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27:20
“农村扶贫开发资金配套不上怎么办?”“贫困户住房、教育、医疗问题如何解决?”……带着这些问题,出席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的委员在9月27日召开的联组会上进行了专题询问。在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省委常委、副省长李建华率领省政府14个部门的负责人到会听取审议意见并就相关问题逐一回应。
联组会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尚英主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孙效东、崔玉琴、张开勋、周多明及秘书长张绪胜出席会议。
双联行动是我省在全国叫得响的一项农村扶贫开发新举措,为此,张天理委员询问了扶贫部门在这一行动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省扶贫办主任沙拜次力说,在全力推进双联工作中,省扶贫办承担了全省四十40万干部和1.6万多个单位联县联村联户的登记联系工作,对58个贫困县区进行了全覆盖。40万干部下基层“联村联户”,无论从出发点还是落脚点看,都是为了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提出了贫困村实施互助资金、妇女小额贷款等方案。组织动员省、市、县制定“三大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借“联村联户”之力,深入推进扶贫工作。
“农村扶贫开发资金配套不上怎么办?”王家勋委员问道,我省经济欠发达,地方财力十分有限,造成了县、乡财政在现行财力情况下无力安排财政配套资金用于农村扶贫开发,最终将导致在实现农村扶贫开发目标上打折扣。
省财政厅副厅长张智军表示,我们将做好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实施好三个片区扶贫规划。使中央按政策规定给我省的扶贫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并争取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58个县市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个百分点,不断充实县级财政实力。继续保留并逐步提高省级财政安排的发展资金等各类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安排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保证更多的财力用于扶贫工作,整合各类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扶持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投入格局,发挥财政资金杠杆的作用,撬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到贫困乡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宁崇瑞、王渊委员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住房、教育、医疗问题表示关注。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慧答复:计划在“十二五”末完成45万户的危房改造任务;在“十三五”期间进行40.42万户的危房改造,基本完成58个县的危房改造任务;在“十二五”末,完成378个建制乡、镇的规划编制任务;在“十三五”末完成全省的村庄规划编制任务。注重农村房屋的风貌建设、提升建筑品位,强化建筑节能。
“我们将采取有力举措,力争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人接受到完整规范的职业教育,确保从根源上解决贫困家庭生活与发展问题。”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建明做了这样的答复。
省卫生厅副厅长李存文说,到2020年争取达到每个县有1所功能完备的县级综合医院、1所县中医医院,每个乡镇有1所乡镇卫生院,每个村有1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进一步巩固新农合的覆盖面,实现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如何破解我省三大片区58个县区重点乡、贫困户的交通瓶颈方面的问题?”刘宝珍委员提出这个问题后,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阮文易答复道:我们将结合国省干线公路主通道建设,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县际通道提级改造步伐,到2013年底提前两年实现县县通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畅通农村贫困地区对外联络通道;继续完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工程,力争到2013年底提前两年实现100%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到2015年底以前实现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客运网络化和货运物流化进程不断加快,实现特困片区内每个县城至少拥有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二级客运站,80%的乡镇拥有等级客运站,75%以上的建制村拥有汽车停靠站,100%的乡镇和80%以上的建制村通客运班车,层次化、高效率的站场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一问一答间,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人大监督模式在创新,监督力度在加强……
在认真听取了审议意见后,李建华表示,一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出台了《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督促政府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这次省人大常委会召开联组会议,委员们就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询问,必将进一步促进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艰巨,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破解难题,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千方百计争取政策上做文章,突出抓好规划,抓好载体,在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稳定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