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力大扶贫 同步进小康——省人大常委会问“贫”始末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27:42
※ 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展扶贫工作的省份。近30年来,始终是全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
※ 按照国家扶贫新标准,我省贫困人口837.5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40.12%。
※ 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齐力大扶贫 同步进小康
——省人大常委会问“贫”始末
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地方财力弱、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贫困程度深是基本省情。近30年来,甘肃始终是全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
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发展问题是我省最大的短板。2012年2月,40多万干部、16000多个单位在58个贫困县区展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2012年5月1日,《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正式实施。2012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邀请在甘8位全国人大代表参加,赴定西、临夏地区对农村扶贫开发情况进行专题调研。2012年9月26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全省农村扶贫开发情况的专题汇报。2012年9月27日下午,第二十九次常委会召开联组会议,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询问。
调研:目睹了党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给贫困地区带来的可喜变化,体会到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对农村扶贫开发的热切期盼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了解到各级干部、广大群众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困难与艰辛、探求和思考。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到2020年,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然而,不争的现实是,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农村发展是最大的短板。因为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地方财力弱、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贫困程度深是基本省情。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2012年6月中旬,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尚英任组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家勋任副组长,邀请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吴云天、苏广林、刘大江、马含岚、马晓琴、毕红珍、苏岁佩、贾迎春参加,与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办公室、代表工作委员会和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共同组成专题调研组,赴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县、临夏县和定西市的临洮县、安定区,走村串户、深入农家院落实地察看,与基层干部、贫困农户倾心交谈,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展开专题调研。
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展扶贫工作的省份。近30年来,始终是全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此次实地调研,调研组全体成员目睹了党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给贫困地区带来的可喜变化,体会到了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对农村扶贫开发的热切期盼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了解到各级干部、广大群众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困难与艰辛、探求和思考。
调研报告指出,1982年以来,我省农村扶贫开发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和集中连片、整区域推进扶贫开发三个阶段,农村扶贫开发整体上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全省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756万人下降到了2010年底1196元标准下的309万人,贫困人口减少44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的37.2%下降到了2010年的14.8%,下降了22.4个百分点。
调研报告指出,甘肃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积极开展了“两西”建设、“四个一”工程、“四七”扶贫攻坚和参与式整村推进等农村扶贫开发工程,积极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使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十一五”以来,尤其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发布以来,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易地扶贫搬迁、科技培训和实用技术推广、灾后恢复重建等农村扶贫开发项目,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二五”扶贫难点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研报告同时也显示,2011年,国家统计局会同我省统计部门监测的我省2300元扶贫新标准下贫困人口为837.52万人,贫困发生率40.12%。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划分,我省有58个县区分别进入了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甘肃藏区三个国家连片特困片带,占全国片区县总数的10%,是进入比例最高的省份。全省有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县市区70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1.4%;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919个,占全省乡镇的74.78%;扶贫开发重点村8790个,占全省行政村的54.39%。
汇报:我省的贫困问题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全面性的特征,我省欠发达省份的基本省情尚未改变,与全国和兄弟省区市的发展差距仍在拉大,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
2012年9月26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了省扶贫办主任沙拜次力受省政府委托作的关于全省农村扶贫开发情况的汇报。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调研报告也同时提交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
新阶段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面临新任务,《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新十年“大扶贫”格局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措施和政策保障。今年初出台的《甘肃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办法》、《甘肃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扶贫开发指导思想、攻坚重点和政策保障等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我省“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是:以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甘肃藏区三大片区的58个县区和酒泉移民集中安置区、“插花型”分布片带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紧紧围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年均减贫人口10%以上,贫困地区年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沙拜次力在汇报中坦言,虽然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有些经验和做法在全国得到了推广。但我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遏制差距拉大趋势任务艰巨;贫困面广、程度深、返贫率高的问题突出;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矛盾突出;农村贫困人口整体素质普遍较低。
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也认为,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等多方面的原因,我省的贫困问题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全面性的特征,我省欠发达省份的基本省情尚未改变,与全国和兄弟省区市的发展差距仍在拉大,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调研报告指出,贫困面大,与全国的发展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2011年底,全省贫困人口规模仍居全国第七,为837.52万人,贫困发生率仅次于西藏,全国第二,特别是贫困程度深,贫困线下人均纯收入标准低于西部其他省区,与全国同步脱贫面临巨大压力;贫困程度深,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等导致扶贫开发呈现出丰年见成效、常年见微效、灾年失效返贫的波动式推进局面;扶贫成本高,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中央下达我省的财政扶贫资金每年都有增长,但与我省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攻坚难度、扶贫攻坚需求相比,缺口仍然很大;贫困成因复杂,集中连片特殊类型地区攻坚难度加大,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内生产要素贫乏、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各种灾害交织,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成因最复杂、攻坚难度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未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片区的“插花型”分布片带,包括关山林缘区、祁连山浅山区、酒泉移民安置区特困移民区等,扶贫开发任务也十分艰巨。
建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需建立好“大扶贫”工作格局,在真抓实干、力争实效上下工夫,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方法,促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
摸准脉搏,才能对症下药。我省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多级联动的机制,是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调研组在深刻分析了我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后,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加强对农村扶贫开发的领导,建立大扶贫的工作格局。调研报告中建议,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对农村扶贫开发的领导,建立完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体制和参与机制,注重调动扶贫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各级农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协调职能作用,大力营造各部门主动关心、社会各方热情参与农村扶贫开发的“大扶贫”环境和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引导政策、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
坚持走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功路子,统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调研报告中建议,各级政府认真学习贯彻新纲要,用规划统领农村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以改善农村扶贫开发基本条件、基本产业、基本素质为重点,继续坚持走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功路子,在抓发展、强基础、促和谐上下工夫,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保护好耕地、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合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在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注重青年农民种植养殖技术能力、科学知识的培养和培训。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合力。调研报告中建议,国家在总结各地整合资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支农整合资金的相关政策措施,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上,将交通、水利、电力、农业、林业、教育、卫生等部门管理的涉农资金和财政、发改、扶贫、民委等部门管理的扶贫资金,在农村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这个平台上整合捆绑,共同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形成合力,发挥乘数效应。同时建议省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村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及时向中央反映我省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到国务院有关部委对接,争取加大支持力度,把国家的各项政策转化成促进我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强劲动力。
注重生态保护与农村扶贫开发的结合,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和全面小康的实现。调研报告中建议,国家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对特困片带扶贫攻坚的支持,特别是对甘肃这样生态功能区位相当重要和特殊,且经济发展又相对落后的省份,应当给予更加有效的保护性政策和措施,延续和稳定西部贫困地区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政策并提高补贴标准,高度重视保护退耕还林成果问题。
创新新形势下农村扶贫开发的方式方法,推进三大片区扶贫攻坚。调研报告中建议,我省各级政府紧盯中央制定出台的专门面向特困片区的、含金量高的、针对性强的特殊政策;紧盯中央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生态补偿、人才政策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紧盯中央进一步加大片区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片区内各县的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片区等加大社会帮扶力度的办法,积极对接、用好用足政策措施,结合实际抢抓扶贫攻坚机遇,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重视插花贫困区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同步推进脱贫致富。调研报告中建议,建议国家重视插花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甘肃省的农村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提高人均投入水平。
坚持依法行政,贯彻落实好《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调研报告中说,《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提出了刚性约束。各级政府要切实按照《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的规定,依法开展各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把农村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询问:要认真研究解决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破解难题,积极争取支持,打好农村扶贫开发攻坚战。
9月26日下午,按照会议议程安排,第二十九次常委会会议对两个报告进行分组审议。
扶贫工作考核机制的建立,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卫生扶贫、交通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等成为常委会组成人员热议的话题。大家纷纷出谋划策,为进一步打好我省的扶贫攻坚战想办法、出主意。
9月27日下午,第二十九次常委会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展开专题询问。这是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继专题询问天然林保护工作、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后,第三次专题询问直指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省委常委、副省长李建华率领省政府14个部门的负责人到会听取审议意见并就相关问题逐一回应。
关注农村扶贫开发,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一个个问号飞出,一个个回答给出。三个多小时的一问一答,不仅仅是人大监督模式的创新,监督力度的加大,而且是我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瓶颈的破解、共识的形成、合力的凝聚。
《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我省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该条例的出台,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里程碑,不仅标志着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依法推进的新阶段,而且为实现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
张性忠委员首先发问:《甘肃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第四十一条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绩效考核作出了相关规定。请省扶贫办介绍落实条例的规定开展我省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考核问效的具体措施。
省扶贫办主任沙拜次力答:条例明确提出扶贫开发工作要纳入各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分类负责、党政一把手负责。我们按照有关考核规定和我省实际,结合国家新十年扶贫工作考核的具体规定,首先是成立了领导机构,把扶贫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单位作为扶贫考核协调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单位,各项工作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二是制定下发了甘肃省扶贫考核工作办法,对新阶段扶贫考核工作的重点和具体环节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三是在考核的参与范围上,政府部门有财政、发改、统计、民政、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部门参与,党委由组织部门负责;四是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落实奖罚兑现,在省上进行综合考评和平衡的基础上上报领导小组,对于好的进行通报表扬,名次突出的进行项目奖励,对确实存在不足的项目和实施单位通报批评,同时与项目的安排上进行挂钩。
沙拜次力坦言,总的来讲,这样一种新的考核方式今年是第一次,办法措施是清楚的。由于是第一年,有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我们将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依法进行考核,将考核工作做得更好。
双联行动是我省在全国叫得响的一项农村扶贫开发新举措。为此,张天理委员询问扶贫部门在这一行动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沙拜次力说,在全力推进双联工作中,省扶贫办承担了全省40万干部和1.6万多个单位联县联村联户的登记联系工作,对58个贫困县区进行了全覆盖。40万干部下基层联村联户,无论从出发点还是落脚点看,都是为了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提出了贫困村实施互助资金、妇女小额贷款等方案。组织动员省、市、县制定“三大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借联村联户之力,深入推进扶贫工作。
“农村扶贫开发资金配套不上怎么办?”王家勋委员问道,我省经济欠发达,地方财力十分有限,造成了县、乡财政在现行财力情况下无力安排财政配套资金用于农村扶贫开发,最终将导致在实现农村扶贫开发目标上打折扣。
省财政厅副厅长张智军表示,我们将做好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实施好三个片区扶贫规划。使中央按政策规定给我省的扶贫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并争取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58个县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个百分点,不断充实县级财政实力。继续保留并逐步提高省级财政安排的发展资金等各类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安排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保证更多的财力用于扶贫工作,整合各类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扶持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投入格局,发挥财政资金杠杆的作用,撬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到贫困乡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宁崇瑞、王渊等委员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住房、教育、医疗问题表示关注。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慧答复:计划在“十二五”末完成45万户的危房改造任务;在“十三五”期间进行40.42万户的危房改造,基本完成58个县区的危房改造任务;在“十二五”末,完成378个建制乡、镇的规划编制任务;在“十三五”末完成全省的村庄规划编制任务。注重农村房屋的风貌建设,提升建筑品位,强化建筑节能。
“我们将采取有力举措,力争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人接受到完整规范的职业教育,确保从根源上解决贫困家庭生活与发展问题。”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建明作了这样的答复。
省卫生厅副厅长李存文说,到2020年,争取达到每个县有1所功能完备的县级综合医院、1所县中医医院,每个乡镇有1所乡镇卫生院,每个村有1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进一步巩固新农合的覆盖面,实现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如何破解我省三大片区58个县区重点乡、贫困户的交通瓶颈方面的问题?”刘宝珍委员提出这个问题后,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阮文易答复道:我们将结合国省干线公路主通道建设,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县际通道提级改造步伐。到2013年底,提前两年实现县县通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畅通农村贫困地区对外联络通道。继续完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工程,力争到2013年底,提前两年实现100%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到2015年底以前,实现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客运网络化和货运物流化进程不断加快,实现特困片区内每个县城至少拥有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二级客运站,80%的乡镇拥有等级客运站,75%以上的建制村拥有汽车停靠站,100%的乡镇和80%以上的建制村通客运班车,层次化、高效率的站场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在认真听取了委员的提问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回答后,李建华对委员们提出的10个问题作了进一步解释回答。
李建华表示,省人大常委会召开联组会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必将进一步促进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艰巨,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破解难题,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千方百计争取政策上做文章,突出抓好规划,抓好载体,在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稳定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专题询问始于“问”,但绝不能仅仅止于“答”。正如调研报告中所说,通过统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不远的将来达到贫困地区农民群众收入有增加、喝上干净卫生的水、走硬化的道路、用明亮的电、住安全的房、学生有学上、有病及时医、生活有保障、环境有改善、同步进小康的目的。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