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陇原环保世纪行“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记者团赴天水、平凉采访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33:59
2012年12月18日至22日,甘肃省陇原环保世纪行“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记者团赴平凉、天水,走进华亭煤业集团、华能平凉发电公司、国家级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华天电子科技集团、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等单位进行了现场采访。
率记者团进行采访活动的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敬东说,2012年是我省实施“十二五”规划,推动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重大战略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启动之年,是全面落实《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建设好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最重要的一年,同时也是完成“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攻坚克难最关键的一年。围绕上述工作重心,陇原环保世纪行组委会确定今年以“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为主题,组织开展大型宣传采访与监督活动。主要通过对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促进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实施,为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富民兴陇做出贡献。
一批重大煤电化工循环经济项目进展良好、建成投产,煤电化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2009年底,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将平凉的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循环经济列为全省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之一,将平凉打造煤电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列为全省16个循环经济产业链之一。
按照这一要求,平凉市加快了推进煤炭勘探开发和煤化工、煤电项目的实施进度,一批重大煤化工循环经济项目进展良好并建成投产。平凉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奋彦说,预计2012年全市煤电化产业将完成工业增加值86亿元,煤电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4.8%,煤电化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在平凉煤电化工循环经济基地的建设进程中,华亭煤业集团公司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将煤电一体化、煤矸石综合利用、难采煤地下导控气化、甲醇下游产品开发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作为建设的重点项目,全面进行煤、电、化、运和煤电、建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的建设。
2007年开工建设,2010年产出合格甲醇的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年产60万吨煤制甲醇,是甘肃和华能集团第一个煤化工项目。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卢熹告诉采访团记者,这个项目在制取甲醇的同时,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渣用作公司的煤矸石制砖企业和陇东水泥公司的生产原料。对产生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等酸性气体经硫回收工段,还可加工成副产品硫磺进行销售。对产生的污水经项目配套的污水处理站净化处理后能够循环利用。卢熹说,在实现生产过程循环利用的同时,公司还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对热电废气和气化废气均实现了循环利用。利用甲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炉渣、电厂废弃的粉煤灰、锅炉排出的炉渣和炉子灰等作为原料完成了年产2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项目的改建。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排出大量的矸石,堆放成矸石山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环境恢复治理。近年来,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围绕循环经济建设,以煤矸石为原料,投资建成了甘肃第一条煤矸石制砖生产线项目。
走进煤矸石制砖公司生产现场,面对生长着草木的矸石山,卢熹说,这座矸石山已堆放了30多年,当时,拉来黄土覆盖,植树种草,进行环境治理,现在成了生产多孔砖的材料,这座矸石山可供这家企业生产15年。
在华亭煤业集团公司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及煤层气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形成的同时,平凉市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也在整体推进。
以加工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实现了企业间产品及工业废料的再利用
采访期间,记者了解到,循环经济在天水同样得到了推进。《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将天水市定位为以加工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天水市政府副秘书长汪杰刚告诉采访团记者,近年来,天水市依托星火、风动、锻压、海林等骨干企业,通过加大循环经济型装备制造产品的研发,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有力推进了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凿岩设备、节能型农用机械等产品生产,并发展配套协作企业,建立了先进的机械装备制造工业集群,实现了企业间产品及工业废料的再利用。
汪杰刚说,依托华天集团、天光半导体公司、庆华公司等骨干企业,通过加强光电子产品和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开发,加大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中游产品、下游产品的研发力度,建立了微电子产品从设计开发、芯片制造、封装到可靠性试验紧密衔接的产业群,天水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华天集团二厂水站,记者了解到,这个水处理系统设备总投资1460余万元的水站,由纯水、重污染废水、废水回用三大处理系统构成。自2011年10月运行以来,该厂已累计达标排放生产废水2.8万余吨。
生产废水达标排放的同时,水站的废水回用处理系统通过锡化清洗废水回用,累计生产纯水6.3万余吨,节约新鲜自来水约12.6万吨。减薄划片废水回用率达到60%以上,自设备投入使用以来,该厂累计生产软化水1.7万余吨,节约自来水3.3万吨。
但是在水站生产纯水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盐量较高的浓水,为了最大限度节约自来水,水站将浓水进行单独处理,用于公司生产厂房、公寓楼冲厕。自中水回用以来,该厂已累计节约自来水3750吨左右。
工业生产废水的处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资源,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而天水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公司建设的循环硫化床高温超高压生物质能源电厂,以低碳经济为核心,开创了一个涵盖新能源工业、绿色农业和林业合作共赢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这个项目,将农林废弃物送到发电厂发电,变废为宝,直接起到了财富转化的作用。对农村生物质垃圾的收集,既可以净化农村环境,通过对林下废弃物的收集,还消除了森林火灾隐患。
项目建成投产后,年消耗农作物秸秆、枝丫柴等燃料25万吨,发电2.25亿千瓦时,可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为天水新增税收1000多万元。同时,利用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年节约标准煤8.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8.9万吨。
建立现代农业循环产业链,形成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生态化、循环化的高效集成复合型农业产业体系
走进2002年创建的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记者了解到,天水高新农业模式是我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践中,探索出的十大循环经济模式之一。该园区将生产与周边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现代农业循环产业链,形成了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生态化、循环化的高效集成复合型农业产业体系。
园区区域内,天水润德沼气公司建成一处大型沼气发电工程,日处理粪污200立方米,年产沼气270万立方米,发电量达到602万千瓦时。该公司还利用沼渣、沼液和菌渣年生产2万吨优质有机肥,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
天水众兴菌业公司则建成了日产70吨鲜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线,年收购玉米芯、棉籽壳等农业废弃物2万余吨,作为培养食用菌的基料,收获食用菌后的菌渣,用来替代标准煤烧锅炉,为生产提供热能,燃料燃烧产生的草木灰作为肥料还田。形成从农业废弃物到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从食用菌菌渣到菌渣燃烧产生热能用于生产的循环产业链条。这一项目年可节约标准煤3234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7.8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3.8吨。
天水嘉信畜牧有限公司建成的存栏3000头的奶牛养殖场,与8600多农户签订了全株玉米秸秆和饲草收购合同,年收购饲料3万多吨,直接带动生产基地2.3万亩、农户10000余户,农民增收800多万元。
这一个个现代农业循环产业链,都大大提高了天水农业产业化水平。汪杰刚说,在充分发挥园区带动优势的同时,天水市依托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从果树种植到果品加工再到果渣养殖并生产有机肥的循环农业。天水市还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纽带,大力示范推广“畜—沼—菜(果、粮)”循环模式,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全市已建成沼气池5793口,累计建成户用沼气14.07万户,年节约能源约20万吨标准煤。
同时,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在平凉市也得到了有力推进,王奋彦告诉采访团记者,近年来,平凉市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启动实施了泾川恒兴果汁有限公司3600吨苹果渣膳食纤维、静宁恒达公司30万吨废纸综合利用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示范推广“畜—沼—粮—菜(果)”循环利用面积6万亩,年加工玉米秸秆饲料150万吨,引导养殖龙头企业建成有机肥生产线6条,年处理加工畜禽粪便29万吨。形成了以肉牛、生猪、禽类精深加工为重点的肉食深加工—制革—骨制品等畜产品加工产业链,以果汁、果醋、膳食纤维等系列产品开发和粮食深加工为重点的食品产业链,以中药材加工综合开发为主的生化制药产业链,以蔬菜保鲜、脱水和深加工为重点的蔬菜深加工产业链。
建立健全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将节能降耗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实行一票否决制
2010年,平凉市万元GDP能耗降低到2.38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比“十五”末下降21.41%,年均下降4.7%,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任务。王奋彦说,预计到2012年底,能够实现省政府下达的万元GDP能耗降低3.2%的目标。
全市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连续3年控制在目标值之内,总控制率达到100%。2012年前10个月,全市化学需氧量减排2340.42吨,氨氮减排77.42吨,二氧化硫减排16148吨,氮氧化物减排1100吨,4项指标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值之内。
王奋彦认为,这一成效的取得,得益于平凉市建立健全了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将节能降耗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实行一票否决制。
王奋彦说,在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的同时,平凉市加大了工业节能技改项目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组织实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21项。积极推进建筑、交通、商业与民用、农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实施2012年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90579平方米,全市新建建筑节能设计强制性标准施工阶段执行率达到97%以上。并着力推广使用环保型车辆,筹资1000多万元,购置低碳环保新型公交车28辆,淘汰报废老旧汽车96辆。加快油改气步伐,市区出租汽车基本完成了油改气。
除此而外,平凉市还大力推广农业节能机械和农机节能新技术,积极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建成户用沼气2100户,改建省柴节煤灶1500台,推广太阳灶12000万台,推广太阳能热水器0.21万平方米。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关闭淘汰了一批工艺落后、能源浪费及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及设备。2010年,关闭了21户实心粘土砖生产企业。2011年,完成3户企业落后生产设备及生产线的淘汰任务。2012年,完成8户企业8条生产线及设备的拆除淘汰工作,淘汰落后产能50万吨。
在天水采访期间,汪杰刚告诉采访团记者,近几年来,天水市先后实施了海林中科公司节能改造等一大批技改项目,对全市30多家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进行了治理。并继续深入开展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前,有16家企业取得新墙材生产认可证。2012年,新墙材产量达到2.64亿块标砖,墙材行业节约标准煤16352吨,利废12万余吨。全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新墙材使用率达到98%以上。
汪杰刚说,2012年,有关部门对全市245个单项153.95万平方米的新报建工程的施工图均进行了节能设计审核和专项备案。新建建筑安装供热计量表的竣工面积累计达到37.88万平方米。全市新建居住建筑60%的住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至11月上旬,共完成18.29万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任务,占全年省上下达总目标的102%。
为了从源头上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新污染源产生,近几年,天水市还对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能评和“三同时”制度。2012年,对56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节能评估审查批复与登记备案。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开展了葫芦河水污染专项整治,严防已关闭的小粉坊反弹。通过3个月的集中整治,关停扰民严重、超期服役且治理无望的燃煤锅炉59台。对秦州、麦积两区88户餐饮企业进行了油烟治理和清洁能源改造。关闭拆除麦积山周边地区小石灰窑18座,小砖瓦窑5座,有效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
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让我省循环经济工作步入依法推进新阶段
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并于2009年1月1日颁布实施。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确立甘肃省为全国第一个循环经济示范省,提出了2015年把我省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的规划目标。
为确保我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并提供法制保障,2012年3月28日,甘肃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并于201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让我省循环经济工作步入依法推进的新阶段,并对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和规范我省循环经济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条例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应当遵循的方针和原则,即遵循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突出减量化优先原则,主要就循环型工业体系建设、循环型农林业体系建设、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发展水循环系统和再生水利用、新型能源开发、激励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细化规范。
条例根据《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重点规定了对工业项目实行重点能耗监管,建立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强化淘汰名录管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内容。
条例规定,省循环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能耗、水耗监督管理制度,对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煤炭电力、建筑建材、轻工纺织、造纸印染等行业年综合能源消费量、用水量超过国家和省上规定总量的重点企业,实行重点监督管理。
条例鼓励企业发展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合理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条例规定,根据国家规定的循环经济主要评价指标,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地方标准,上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对下级人民政府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省循环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公布本省限期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目录。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使用列入国家和省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
条例对发展节约型农业做了较细致的规定,鼓励和支持采用下列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建设水窖、水池等小型集雨工程,推广渠道防渗、喷灌、滴灌和地膜覆盖栽培等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间作套种等立体种养模式,推进土地复垦和中低产田改造;推行合理施肥、施用农家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兽药和生物、物理等防治技术,减少农药、兽药用量;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减少用种量;推广太阳灶、省柴节煤灶、日光温室、暖棚养畜等技术和设施。
根据《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条例明确了对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规定:鼓励和支持对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废旧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业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鼓励和支持农作物秸秆、尾菜等的综合开发利用。支持和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因地制宜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沼渣、沼液。
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是条例的重要内容。根据《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保障措施,条例将其法制化,主要是在资金、税收、补贴、贷款、融资、减免收费等方面予以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