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人民的美好愿望变为现实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40:44
查资料、做笔记,相互探讨完善建议。3月3日,记者走进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甘肃代表团驻地,看到的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采访期间,代表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当选人大代表是一份崇高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代表们表示,为了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变为现实,为了让中国、让甘肃变得更美好,我们要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精心准备,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
雷通霞
加大对优秀文艺作品在农村及基层公益性演出的扶持力度
谈及自己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感触,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省陇剧院副院长雷通霞说,“荣誉至高,但肩上责任更是沉甸甸”。
3月1日,雷通霞和在甘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对兰州新区进行了视察。这是雷通霞第一次参加代表视察,也拉开了她履行代表职责的帷幕。
说起这次视察,雷通霞认为,在新区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文化建设,尤其是传统文化一定要得到重视和发展。
提起传统文化,这位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六届戏剧梅花奖得主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她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优秀文艺作品在农村及基层公益性演出的扶持力度。
雷通霞说,近年来,我省推出了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和陇剧《官鹅情歌》、《苦乐村官》等一批优秀舞台剧作,生动体现了甘肃文艺战线的时代风采。但存在的问题是,许多优秀作品大多只是在获奖前后、节庆之日与城市观众见面。赴农村特别是偏远乡村演出较少,尤其是获得国家大奖的精品剧目更是很少到农村巡演。农村群众渴望欣赏优秀精品剧目却没有机会。
雷通霞建议,各级政府应对优秀艺术作品和精品剧目在广大农村及边远基层进行公益性演出做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对未转企改制的公益性艺术团体应下达演出指标任务。同时,对优秀艺术作品和精品剧目下乡公益性巡演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各地专业院团、演艺公司也要有优秀剧目下乡巡演的计划与实践,让“名角”“名戏”扑下身子深入到农村基层去演出,真正做到让广大基层群众分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
雷通霞认为,这种政府埋单、基层群众看戏的做法也有利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比如,陇剧作为我省独有的戏剧门类,其前身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陇东道情,从汉代出现至今,“根”一直在民间,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才流失,受众减少,陇剧的传承链濒临中断。如果不采取措施积极“寻根”,其传承和保护工作都难以为继,何谈创新和发展。
常海霞
心怀绿色梦想 建设生态肃南
坐在高高的山坡上,看着洁白的羊群悠闲地吃草,是全国人大代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许三湾村主任助理常海霞曾经最喜欢做的事情,而希望国家将肃南县列为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试点县,则是她如今最大的心愿。
2009年,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后,这位裕固族女儿怀揣着绿色梦想,回到了自己热爱的家乡,将目光投向养育了自己的祁连山。她发现,以前很常见的浅山区森林已基本消失,草原上也很难看到风过牧草摇摆的景象。据她了解,被称为河西地区及内蒙古西部“生命线”和“绿色水塔”的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持续下降。
常海霞说,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工程保护措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总体来看,因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祁连山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
常海霞说,祁连山北麓75%的水源涵养面积在肃南县境内,保护和建设好肃南县生态环境,对改变祁连山生态面貌,维护甘肃河西地区乃至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这也是她一直怀揣在心、从未改变的绿色梦想。
谈话间,她拿出了为这次会议准备的建议:希望国家将肃南县列为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试点县,从生态综合治理、生态扶贫、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统筹开展相关项目的试点工作,优先解决肃南县的生态问题。
常海霞认为,政府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成本分担机制,对生态功能区水、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矿产资源、农牧民收入等机会成本进行全面补偿,对保护区的地方政府和农牧民给予经济补偿,为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积累资金,实现保护与受益两方相互分担平衡对等。
牧区水利和生态设施建设也是常海霞绿色梦的一个方面,她希望国家对肃南牧区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恢复治理、水库建设、饲草料基地建设等予以倾斜,加大农牧民集中定居点道路、电力、水利、公益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力度,对水源涵养区生态用水给予优先保证权和取水权。
常海霞说,政府还应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和生态管护力度,并根据生态植被情况提高退牧还草等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加大对生态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生态管护专项资金,将生态管护人员工资纳入专项补助范围。
洪润清
让每个人都在安全的环境中充满幸福、充满希望地生活
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时光,但那座留下许多美好记忆的小木楼仍然时常出现在全国人大代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关镇西街村妇联主任洪润清的梦中。
这座承载着许多美好记忆的小木楼,2010年8月8日永远消失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中,灾难不仅仅带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洪润清的家园,还有1765人的生命和踪迹。
在梦中经常出现的还有那一夜的恐慌,那一天母亲和妹妹被救援人员从泥石流中拉出的情景。说起这一幕,洪润清双目隐含着泪水。她说,许多和我们朝夕相伴的人,就那样突然不见了。
灾难发生后,洪润清最大的愿望就是消除地质隐患,终结泥石流威胁,让每个人都在安全的环境中充满幸福、充满希望地生活。
根据洪润清的了解,甘肃省共查明泥石流灾害隐患点3580处,全省地质灾害隐患共威胁177.2万人的生命,其中受泥石流威胁的有117.6万人,全省地质灾害隐患共威胁财产226.5亿元,其中泥石流威胁149.93亿元。
洪润清说,长期以来,甘肃省由于财政收入的原因,每年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十分有限,尽管近些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却仍然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
目前,甘肃全省3580处泥石流仅34处安装了专业监测预警设备,覆盖面仅为0.009%。因此,急需投入资金加大监测预警覆盖面。洪润清希望国家有关部委加大对甘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对甘肃在“十二五”期间计划开展86个县、160个城镇的泥石流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的工作给予财政支持。
目前,甘肃省3580处泥石流中,已治理145处,未治理的达3435处,治理率仅为4.05%。尚未治理的重大泥石流灾害隐患点有381处,洪润清希望国家加大重大泥石流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力度。
洪润清说,一个泥石流流域内往往有数个村庄和居民点,甘肃省3580处泥石流隐患,威胁的村庄、城镇和居民点数远大于这个数字,有3199处未治理点应尽快实施搬迁避让。希望国家加大对泥石流灾害危险区居民点的搬迁安置资金支持力度。
泥石流治理的根本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洪润清打算在这次会议上建议国家加快实施“白龙江、白水江和西汉水流域”、“秦巴山区”、“六盘山区”、“渭河源区”等生态修复和治理等专项规划,并尽快落实规划资金,以尽早发挥生态环境恢复和防灾减灾效益。
杨东
立项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杨东,甘肃省水利厅石羊河流域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武威市水务局副局长。这位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与记者一见面就谈起了“水经”。
从事水务工作30多年的杨东对“水”有着比平常人特殊的感情和更为深刻的认识。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只有做到人水和谐,重视生态用水,才能真正保护好水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杨东说。
甘肃生态环境脆弱并且缺水,水不仅制约着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制约着甘肃的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让甘肃走出缺水的瓶颈,杨东支招:应推动国家立项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杨东说,甘肃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黄河流域人均和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小,国家“87”分水方案分配我省耗水指标仅30.4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很大限制;长江流域水多地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地广袤,光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或超过其承载能力,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十分突出。
据杨东介绍,我省现用水量为122.9亿立方米,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实际对水资源的需求,在充分挖掘节水潜力、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础上,预计2020年、2030年全省用水总量将分别达到132.6亿立方米、146.2亿立方米,缺水量将分别达到10.7亿立方米、19.9亿立方米,迫切需要国家立项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效解决因水资源供给不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杨东说,为加快实施扶贫攻坚行动,促进甘肃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实施规模化的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开发利用河西及中部地区较为丰富的土地和光热资源,安置东南部山区不具备生活生产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彻底改善群众生存条件。
杨东说,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前,建议国家从黄河210亿立方米冲沙水量和南水北调中东线受水区20亿立方米黄河指标中调整增加甘肃用水指标,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
马建苹
代表就要担负责任
“作为新当选的人大代表,感觉自己压力倍增。”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主任马建苹告诉记者,她是学理工科出身,原来的工作就是带研究生、做实验,“现在成了全国人大代表,肩上的担子就越重了,但这是一种责任”。
马建苹说,从抵京前的初任代表培训、视察,到今天参加全团会议,她感觉到人大代表在表达民意、下情上传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今后要加强学习,多下基层,多了解情况,尽到人大代表的责任”。
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筛选等研究开发工作的马建苹,对我省特色产业之一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外关心。
马建苹说,定西是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和“千年药乡”。岷县、陇西、渭源三县分别为中国“当归之乡”、“黄芪之乡”、“党参之乡”。
马建苹了解到,近年来,定西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推动中药材产业向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于2008年明确提出打造“中国药都”战略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定西市加快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大力示范推广中药材工厂化育苗技术,不断培育新优品种,从源头上提升了药材品质,并力争把定西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材药源基地。
“但是,定西市经济落后,财政困难,对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投入不足”,马建苹说。
马建苹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以定西为主的国家级中药材标准化药源基地建设。
石寿芳
将“岷归”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千年药乡”岷县,人生活了一辈又一辈,种植“岷归”的技艺也一代一代往下传。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禾驮乡石门村党支部书记石寿芳向记者谈起了岷县当归种植的悠久传承。
据记载,被称为“岷归”的岷县当归已有17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岷归”被欧洲人称为“妇科人参”,祖国医学中也有“十方九归”之说。
石寿芳说,在大多数岷县人家中,存放最多的是当归,孩子从小就与当归为伴。出家门,随父母走进田里,看到的也是父母精心耕作当归的场面。当归从那时候开始,就与岷县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种植经验、当地独特的种植条件,加上千百年来不断沉淀、积累的传统加工炮制技术,让当归在岷县这块土地上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当归农耕文化,造就了“岷归”这块金字招牌。
石寿芳骄傲地告诉记者,兰州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经过测定发现,“岷归”中有挥发性和水溶性物质106种,其中挥发油含有41种成分,并含有以多糖为主的18种水溶性物质,还有19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不能合成)和15种微量元素。“岷归”中挥发性油所含藁本内酯较全国其他产地当归、欧洲当归含量高出10%和20.7%,较日本当归含量高21倍。其所含羟基脯胺酸、鸟安酸、天冬氨酸为“岷归”独有,所含胱氨酸、组氨酸、γ-氨基丁酸日本当归也没有。
石寿芳介绍,目前岷县年种植当归10万亩,总面积占全国的25%,是当归种植大县。产品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出口量占全国的70%以上,为岷县农民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支撑。
石寿芳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岷县当归资源,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岷县当归持续、健康发展,他打算在这次会议上建议国家将“岷归”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