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民生 寄语两会 共谋发展——2013年全国两会热点调查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40:44
作为换届之年,又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2013年的全国两会比往年更受关注。两会召开前夕,人民网联合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新华网、和讯网等媒体推出网络调查,向公众征集今年两会最关心的议题、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及看法和建议。截至3月3日,已有1248670人参与到人民网的调查中。从投票和留言的情况看,自2010年“养老保险”首次成为关注热词排行第一,到今年,有关社会保障的话题已经连续四年独占鳌头,成为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内容。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医疗改革、稳定物价、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依然是热度极高的话题。这些话题不仅聚拢了人气,也有效汇集了民意。
【社会保障】
关键词:废除养老金“双轨制”
在公众参与的“社会保障”分项调查结果中,要求废除养老金“双轨制”的呼声最高。多数公众认为,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双轨制”有悖社会公平,废除养老金“双轨制”条件已经成熟。
虽然国家已经连续9次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但与公务员及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相比,差距并没有得到明显缩小。在一些地方,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水平仅是同地区公务员退休工资的1/3左右。为此,有百姓表示,养老金“双轨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大幅增加企业职工的退休金,保障企业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尽快缩小直至取消养老金“双轨制”的差距,急需成为各级政府落实民生政策的重中之重。
公众寄语:
◆养老金“双轨制”已经长达十几年,废除养老金“双轨制”不要一拖再拖了,希望本次两会能解决或进一步在政策层面上加快化解养老金“双轨制”社会问题的进程。早日打破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也会更加有益于社会矛盾的化解。
◆企业退休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双轨制”已经延续多年,应当到了解决的时候了,否则,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公平何在?难道退休以后还有身份的区别吗?
相关回应:
2013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就养老金“双轨制”问题正面回应:“下一步,我们将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养老金“双轨制”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业内专家也纷纷提出了建议。经济学家孙飞认为,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金制度设计上存在先天缺陷,仅将企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格局,而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未纳入社保体系,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行政体制存在障碍,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最大受益者。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养老金“双轨制”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现在已经深受诟病。这个规则肯定会修改,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双轨制”并轨,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压力,保障收支进一步走向平衡。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于天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现有养老金管理体制不变,即使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年年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与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差距越拉越大的现象也不会得到根本改变。我们可以借鉴离休人员养老金“单轨制”模式,将企业退休人员与政府机关、事业部门退休人员养老金管理并入同一序列,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收入分配】
关键词:期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实效
“物价像头发一样,工资却像眉毛一样”,这句调侃道出了公众在生活中平衡收入与支出时的艰难。有98%的网友认为目前国内收入分配差距大。而统计数据也表明,公众的直观感受并非夸张: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至2012年的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数值区间大致在0.47到0.49,超过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0.4的警戒线。严峻的现实让公众对于即将开启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了更多期待。60%的网友认为应该提高工资标准并设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62%的网友对改革退休金制度心存期待,还有41%的网友则认为,收入分配改革更应该从规范公务员津贴,防止灰色收入过高入手。
春节前夕,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被外界解读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有专家分析认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细化了我国首个定量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目标——人均收入倍增计划。但收入分配能不能真正做到“投入与产出等比”依然备受关注。
公众寄语:
◆贫富差距的拉大,部分行业的垄断,东西部区域收入的巨大悬殊,城乡差别的进一步扩大,都和收入分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期盼两会加大分配改革的实施力度,让我们真正享受改革的成果。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增强“渗透力”和“执行力”,要采取改革的办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让各项政策形成聚合叠加效应。要建立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让每个人都能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相关回应: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在收入分配改革意见出台时表示,过去10年,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和无序。对于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稳定来说,过大的收入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都是不利的因素。如果经济增长出现下滑局面,这种因素就会更加凸显。
今年2月1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3年年会”上表示,制定和执行改革的总体方案,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而且必然遇到以权谋私的特殊既得利益者的强力阻挠和反对。只有官产学各界有识之士的协同努力,才能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坚定信心,获得克服阻力、推进改革的社会支持,把改革推向前进。
3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说,十八大针对居民收入增长提出了倍增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确保实现收入倍增这一振奋人心的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议在一定时期内暂时免征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倍增、培育我国中产阶级。
【住房保障】
关键词:推动房价合理回归
当前房价过高,年轻人买不起房,特别是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按目前的收入和房价,一辈子都买不起房,亦租不起房,不能安居乐业,矛盾比较突出,已成为当前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2012年年底频现的高价地,让不少买房者惶恐不已。
3月1日,国务院公布房地产调控“国五条”实施细则,房价问题被炒得越来越火。有不少公众认为,即便细则发布,房价还是不会跌;有公众认为,卖房时的各种税,房主最终全部转给了买房者。有公众提出,如果房价问题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可以出台更多关于廉租房或者经济适用房政策缓解这个问题。
公众寄语:
◆广东省粤西山区穷县高州市的最高房价已经接近7000元,平均房价接近5000元,攀比国内一些一线城市房价。中央抓大放小,三、四线城市不实行限购政策,许多东莞、深圳、广州、甚至香港等一、二线城市的楼房炒家都来到高州市这些三、四线小城市大肆购房,这样一来迅速推高当地房价,使当地平民遭殃。我们不禁要问,县级城市是我国最基础、最广泛、数量最多的城市,人数也最多,为什么要置最广大的县级城市居民的根本利益于不顾,不对所有城市实施限购政策呢?为什么限购政策不一视同仁呢?为什么一、二线城市居民可以享受限购政策带来的实惠而我们三、四线城市居民不能享受呢?
◆政府调控房价的手段就是增加房屋交易的税费,这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卖房者将税费都转嫁到购房者,实际上是由购房者承担。希望制定一个好的政策,让房价真正降下来。期盼新一届领导能够使老百姓住得起房。
◆只有政府降低土地出纳金,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对全国房产实施信息联网,以家为单位基数,对2套房以上的拥有者征收高额的房产税,这样房价才能合理降下来。至于房产联网,技术上应该不是问题吧,以身份证和户口簿来统计,这样作假的就会大大降低。
相关回应: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李晓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老百姓希望房价降,但实际上不断上升的地价推高了房价,高地价最终转嫁到了老百姓身上。政府调控不能只调房价不调地价。
一份来自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的全国性调查显示,地价加上税费最高已经接近地产开发总成本的70%。李晓林认为,只要市场有需求,房地产市场就会火热,地价再高开发商也敢拿,最终地价会核算到房价里,而居民对房子的刚性需求会持续到2020年前后。
经济学家巴曙松在接受中国证券网采访时认为,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是简单的放松还是收紧的问题,而是需要认真总结几轮房地产调控的经验与不足,尝试建立市场化的、法制化的调节体系,提高调控效率。2012年,保障房施工面积约占房屋总施工面积的14%,对房地产投资额持续发挥支撑作用,同时也为国家的房地产调控赢得了时间。下一阶段的重点,应当是完善保障房的分配、管理和退出等制度,把保障房分配给真正需要的人群,防止分配环节的腐败行为。
谈到“国五条”实施细则,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说,明确二套房的交易成本进一步提升,会造成两种可能,要么将负担转嫁给买房人,要么房主惜售使市场供应量减少,间接推升二手房价。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巨力集团董事长杨建忠认为,卖房征收交易税,彰显了中央严控房价的决心,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房价不是加重个税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最终买单者还是购房人,就难免伤及无辜。
一些代表委员表示,在土地财政压力之下,地方政府变相放松调控的冲动仍存。切实执行房价控制目标和问责机制,将是对地方政府的一种约束,确保调控政策有效落实。房价控制旨在稳定预期。为此,有代表委员呼吁,楼市调控亟待从根本上打破“调控-观望-升温-调控”的怪圈,将市场导入良性循环。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住建厅党组书记李栋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仍处在关键时期,房价上涨预期增强。抑制不正常的高房价、多建质量好的保障房,是解决群众买不起房的两大良方。
【医疗改革】
关键词: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医疗改革,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生活,因而备受公众关注。但是,医疗改革已进行多年,“两难”问题依旧没有改变,医疗体制改革总体上面临的任务还任重道远。
有公众认为,医改后药价反倒提高了;也有公众表示,药价虚高导致看病难;更多的公众认为,目前的医疗报销比例不合理,还有待提高。面对诸多问题,两会召开前,公众显然也有更多期待。有公众表示,最期待公立医院继续改革,保证公益性和高效运行,一些百姓更期待着实现异地医保报销。
公众寄语:
◆医改怎么能离开中国国情,怎么能离开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医改不能口是心非,重在落实行动。我们国家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农民人口占八亿,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只有依靠乡村医生。但时至今日,乡村医生队伍人心涣散,人员老化现象十分突出,一些大学生宁愿转行也不愿意进入乡村医生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城市社区卫生队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城乡统筹发展,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这些多么暖心的词语,不能只停留在政府的文件上,官员的口头上,而应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相关回应:
两会召开前,各地组织代表进行了前期调研。不少代表希望加快实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和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卫生人才培养;从国家层面制定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人才支持和帮扶相关政策,形成规范化、常态化、高效的帮扶合作机制。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研究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管理职能,推进医疗保障资源城乡一体化管理。
医学界的人大代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医改的作用正在逐步体现,但是网友反映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异地报销难、医患关系紧张、以药养医、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下一步,应该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政策和资金倾斜,让更多的人就近接受医疗服务。
【环境污染】
关键词:加强监管刻不容缓
进入2013年,环保事件频频发生。从1月14日开始,北京雾霾持续近三个礼拜,且扩散到小半个中国,拉开了2013年公众对于环境污染关注的序幕;年初,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故引发的河流污染,波及山西、河北、河南三省;春节后,有媒体披露,“有企业将污水通过高压水井压到地下1000多米的水层,将地下水彻底污染”,全国城市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两会前夕,京津冀又数日遭受雾霾肆虐。治理环境污染的话题再一次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网络调查中不少公众认为,现今环保问题日趋严峻,核心原因在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为此,公众期待政府能重拳治理污染。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在公民中间达成一个环保共识,通过提升公民专业素质,加强监督与自我监督。
公众寄语:
◆污染问题涉及最基本的生存权,涉及每一个民众的健康,在这一点上政府部门责无旁贷,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治理手段。
◆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引入更为严苛的法律。从欧美的立法来看,涉及环境污染问题企业会被罚得倾家荡产,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立法还达不到,期待能更加严格一点。
相关回应:
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随着全国城镇化率超过52%,中国进入了“大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带血的GDP”和“有毒的GDP”,尤其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直接威胁城镇居民的生存底线。他建议,要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如PM2.5)纳入国家约束性指标,完善污染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环境监督体系建设,严格规范企业排污,健全空气和水污染的应对体系。
“雾霾是环保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大城市病’的一个体现,是一个城市规划带来的问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丁金宏认为,要消弭雾霾,除了要加大在环保领域的投入之外,还要对近年来不少大城市盲目扩张的现象予以警惕,这里面就需要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在规划方面看得更远一些。
不少人大代表说,现在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仍在博弈,必须从水源地环境保护、加强水污染全面治理、加强生态保障建设等方面强化措施,但当务之急是让法治真正发挥作用。政府应当适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标准并严格执法、违法必究,同时与公众通过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以及环境公益诉讼等方式形成良好的互动。企业应当严格守法并承担相应的环境社会责任,实现达标排放,以尽快改变污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