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盼文化大省早日建成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43:05
你的梦想是什么?回答肯定是各具特色。
对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甘肃代表团代表来说,他们的梦想之一就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早日绿树成荫,硕果累枝。连日来,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代表们通过自己的建议和审议发言,表达着对建设文化大省的期盼。
带着喜讯赴盛会
甘肃贫穷落后,东西狭长的版图形状常常被甘肃人自嘲地称为“干骨头”。
但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却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灿烂的历史文明,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甘肃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资源均排名全国前五位,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宝库,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甘肃更像是一块“绿如意”。
2013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支持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得批复的喜讯,为这块“绿如意”赋予了新的内涵。
这一喜讯,让全省人民振奋,更让新任的全国人大代表振奋。从赴京前的培训、视察,到面对新闻媒体的话筒;从代表建议的准备,到大会期间的审议发言,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始终是代表口中的“热词”。
代表们深知,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得批复,甘肃付出了很多努力。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即将完成自己任期使命的我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就对此提出了建议,并对前来甘肃团参加审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面直陈甘肃人民的呼声和期盼。
随后,在我省的争取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家有关部门把这一建议作为重点建议进行了重点办理。
为民履职的接力棒传递到了新一届。代表们明白,除了向大会传出这个喜讯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促进这一纸批复早日建成硕果累累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工商联副会长(兼),甘肃盛达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赵满堂在审议发言时说,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国家不能一纸批复就行了,而是要给予支持,给予实实在在的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
其实,这也是全团代表的心声。
带着举措说建设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的工作布局。
“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
围绕全省的工作布局,各市州积极分解落实着自己的任务。
3月7日上午,面对前来听取审议意见的文化部有关领导,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天水市委书记马世忠说,天水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陇东南文化历史区的核心区域。在实施“1313”工程中,天水将规划建设中华始祖文化园、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大地湾史前遗址公园、麦积百里石窟长廊、天水佛文化园等文化主题公园和文化园区。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委书记周强说,国务院批准了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我省的文化发展搭建了战略平台,这对提升文化旅游品位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文化旅游大开发大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加速作用。
在介绍了临夏州实施“1313”工程规划建设情况后,周强呼吁,临夏、庆阳的文化产业园得到了国家批准,但没有挂牌,希望国家相关部门予以重视,让文化产业园早日名正言顺。
带着期盼提建议
面对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关键就是要用创意来撬动,并落实在项目上。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说, 国务院批准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在全国是唯一的,以创新来抓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是一个重要举措。甘肃是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文化资源是我省的优势和长处,文化建设需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甘肃省在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上尚属空白,在全省范围内,敦煌集文化资源富集、品牌影响巨大、产业基础良好等诸多优势条件于一身,是全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最为显著的地区,创建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符合甘肃文化大省战略的需要,也符合敦煌的发展实际,必将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赶超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跨越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连辑建议,将敦煌纳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读者杂志社编委会主任彭长城认为:“建设文化大省,还要重点在全省范围内培养优秀项目的领军人物,留住人才。”目前,我省工资水平还不高,使得“孔雀”常常“东南飞”。他认为我省文化要发展,还是应从最基本的“待遇”出发。
彭长城同时建议,四库全书是珍贵的国家文物,目前甘肃在影印出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资金缺口还较大,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并在专家、技术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剧协副主席、省陇剧院副院长雷通霞代表建议,可考虑创新文化企业融资手段,鼓励多元融资渠道,大力扶持重点文化优势企业。同时,加大对文化艺术人才的扶持与培养力度。
除了自身努力,充分梳理、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外,建设文化大省还需要国家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支持,以最短的时间实现文化的跨越发展,真正让文化大省实至名归,真正让这块“绿如意”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