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青林在临夏州调研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情况时指出 将生态建设与群众的切身经济利益相结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57:11
8月19日至21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马青林率调研组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就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时指出,将生态建设与群众的切身经济利益相结合,实现脱贫致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才能增强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只有保护生态环境,才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共识,从而将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落到实处。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保护办公室主任张力学,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马雪花一同调研。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甘肃代表团提出关于将甘肃确定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建议。建议被列为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重点处理建议并交由国家发改委主办,环境保护部协办,全国人大环资委负责督办。
7月15日至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白恩培率全国人大环资委及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相关人员,前来甘肃就建议办理工作进行督办调研。
这次专题调研是继7月31日至8月2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周多明率调研组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就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之后,再次在全省范围内选取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保护重点地区赴临夏州进行的专题调研,也是为把我省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所做的基础性工作。
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可以说,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成黄于临夏,全州水土流失面积689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4%,每年有7000多万吨泥沙注入黄河,直接危及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水利水电设施安全,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威胁。
加强临夏州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不仅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黄河水源补给能力,对为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实施生态安全屏障行动”部署后,临夏州按照省上确定的建设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提出“绿色发展、生态立州”战略,着力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走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全州生态建设持续推进。至2012年底,全州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底的10.59%提高到14.5%。“十二五”以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3平方公里。优化发展布局,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全州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7.3∶29.1∶43.6调整到2012年的21.1∶30.6∶48.3。
调研期间,康乐县集体林权改革中探索出的新型发展模式引起了调研组的关注。2010年集体林权改革时,康乐县上湾乡马巴村经村民大会集体讨论决定,将已经确权到296户群众手中的大洼山林地,由退休教师张建明牵头投资218.5万元,65户群众每户入股1万元,其他群众通过林地折价、投劳折现等多种方式入股,成立建明生态园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大洼山的统一造林、统一管护和统一开发。
8月19日上午,马青林一行来到大洼山育林基地,现场察看长势良好的林木及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和放养的山鸡。张建明介绍说,育林基地所育的苗木3至5年就可以出售,林下放养的山鸡3至4个月可以上市销售,种植的中药材当年就能见效益。马青林对康乐县集体林权改革中探索出的这种新型发展模式表示赞许。他说,这一发展模式,有人带头,群众广泛参与,广泛受益,提高了群众造林、管护、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通过不断循环发展,群众敢于投入,也舍得投入,形成生态受保护、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局面。
从19日上午开始,调研组一路走来,先后前往康乐县夏家寨苗圃,富林盛、水沟梁育苗基地,莲花湾、头岔海造林绿化点进行实地调研。在前往和政县的途中,赴临康和二级公路行道树绿化工程、桦林化石保护馆面山绿化工程、城子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大古台流域荒山造林绿化工程、大南岔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现场进行调研。察看了临夏市红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实地了解有关育苗基地、养殖场、污水处理厂生产经营情况。赴永靖县黑方台滑坡地质灾害点等现场进行调研。
调研期间,马青林说,2012年4月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要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构想,并逐步完善为全力打造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战略平台的发展思路,根本目的是通过三大战略平台建设,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这一战略,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这次调研,是省人大常委会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所做的具体工作。
马青林说,临夏州在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工作中,成效显著,经验宝贵。临夏州提出“绿色发展、生态立州”的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这几天所到之处,绿化成活率达到90%以上,荒山育林草木茂盛,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看到了天蓝、山绿、水清的景象。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临夏州在生态建设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主要是封山育林禁牧政策落实到位,措施有力,群众受益;全州开展专业队伍与群众造林相结合的大面积植树造林,新增人工造林面积达到76.24万亩;更为可贵的是将生态建设与群众收入相结合,适合经济林的地方全部种上经济林,不适宜经济林的地方发展林下经济,群众得到收入,提高了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同时,发展育苗业、养殖业、旅游业等特色富民产业,形成循环经济,带动群众增加收入,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马青林指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贯彻国家生态建设战略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的理念,党的十八大对生态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在迈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生存环境也有了更高要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顺应了十八大精神,顺应了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是巩固我省全国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位的需要。我省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是高原湿地和荒漠湿地的重要分布区,是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大沙漠汇合南移的阻挡区,是黄河、长江上游和河西走廊战略通道的生态屏障。我省的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全国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是我省扶贫开发奔小康的需要。我省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活非常困难,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形成开发恶化贫穷、再开发再恶化更贫穷的恶性循环。只有通过扶贫开发,将生态建设与群众的切身经济利益相结合,实现脱贫致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才能增强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只有保护生态环境,才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共识,从而将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落到实处。
马青林强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要统筹协调,争取支持,发挥综合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立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理念。要将生态保护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通过脱贫致富达到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目标。要将生态保护建设与产业培育相结合,通过旱作农业发展养殖业、育苗业、经济林、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培育,增加群众收入,解决生态保护建设与发展的矛盾。要将生态保护建设与治理地质灾害、改善生存环境、治理水土流失、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条件相结合,与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提升劳动者素质相结合。要科学谋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充实建设内容和项目,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提供有力支撑。
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保护办公室负责人,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农牧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参加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