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慧在河西调研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时强调 提高认识 紧抓机遇 突出区域优势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7:59:03
9月2日至6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李慧带领省人大常委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调研组,先后赴河西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等地,调研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情况。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支持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这是对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思路的明确肯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也是甘肃省继兰州新区之后,又一个提升至国家层面的战略平台。此举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甘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将产生深远影响。
调研期间,李慧一行先后赴敦煌市的博物馆、雷音寺、龙行天下项目、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莫高窟,嘉峪关市的关城、世界文化遗产检测中心、魏晋墓、南市区水文化项目和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张掖市的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大剧院、张掖市“三馆”、大佛寺及武威市的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武威文庙、西夏博物馆、凉州白塔寺,实地察看这些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了解各市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法律支撑保护、重大项目监督、人才引进培养等工作进展情况。
在与各市有关人员的座谈会上,调研组一行认真听取了各市关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情况汇报。李慧对各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绩表示肯定和赞赏。她指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调研是省人大常委会今年的重点调研活动之一。此次调研的各市都地处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围绕“一带”(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建设“三区”(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工程中的“一带”当中,各市发展思路清晰,重点项目突出,开工建设快速,文化产业占比有较大突破,为全省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做了很好的表率。
李慧强调,要进一步提升各级干部群众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地位的认识,凝聚人心推动工作,把人民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热情变为创建工作的具体行动。
李慧强调,要把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举措,紧抓机遇,突出区域优势,深度挖掘嘉峪关市的长城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魏晋文化、水文化以及武威市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石窟文化、边塞军旅文化等众多文化生态形式,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实施文化品牌带动战略,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档次和规模;要把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挖掘现有的区域性优势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延伸产业链,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地方经济和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把项目建设与城市风貌相结合,使二者神韵相互一致、相互和谐、相互提升,努力向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李慧强调,要认真筛选一批能够引起投资者兴趣的大项目、好项目,按照项目类别分阶段实施,切实增强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加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文化人才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第一宝贵资源,要着力打造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发挥文化人才巨大效应,破解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历史建筑风貌传承和现代建筑风貌创新的结合,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体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成效。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及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办公室负责人陪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