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乡亲们的腰包更殷实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6:03:08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纪实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白坡村的夏收已接近尾声,略为悠闲的10多个村民聚在村口小卖部前的阴凉处,边乘凉边交流着各家的收成情况。
下午四时许,几辆车停在了小卖部前。在村民们疑惑的目光中,这些人径直走进了村子……
带着问卷入户话增收
令村民们诧异的是,车上下来的人每人手中都拿着一叠纸。
这些人进村后,分头叩响了农家院落的大门。
村民们很快搞清楚了,这些人是省人大常委会促进农民增收专题调研组的成员,他们手中的那叠纸原来是调研组专门设计的调查问卷。
据悉,为了增强调研实效,调研组决定在实地调研的同时,还专门设计印刷了甘肃省促进农民增收调查问卷。每到一个县区,调研组都要随机抽取一个村子,入村入户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不仅包括了被调查对象的家庭基本情况、家庭主要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情况、挣工资情况、自营活动收入情况、财产及转移性收入情况及消费结构等内容,还用大量篇幅仔细询问影响农民增收的其他因素。
在村民舍佳军家,调研组副组长、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程正明和陪同调研的平凉市委副书记张军利向舍佳军仔细解释了问卷的内容后,舍佳军一项项回答着,程正明一项项仔细填写着。
而在其他农户家里,调研组副组长、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家勋和全国人大代表王庆粉、毕红珍,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保护办公室副主任雪毓萍,省农牧厅副巡视员祁万瑛等,也在分别和村民一问一答,认真填写。
听到消息的其他村民也挤上前来,从调研组成员手中要过调查问卷,有的蹲着摊在膝盖上,有的趴在窗台上,一项项仔细填写着。
崆峒区是调研组到达的第一站,白坡村也是调研组随机抽取的第一个问卷调查村。
吃过晚饭,调研组成员聚在了一起,相互交流着问卷调查的情况。最后,调研组通过了一项“决议”:每天晚上,调研组都要召开例会,汇总当天的调研和问卷调查情况,部署次日的工作。
在随后10多天的日子里,调研组一行在平凉、庆阳、白银、金昌、临夏5个市州的11个县区入村入户现场填写调查问卷100多份,同时委托调研县区的人大常委会把另一部分问卷调查填写后报送省人大常委会。
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创历史新高
“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是我省多年来农业生产现状的真实写照,加之我省地方财政困难,对农业投入非常有限,涉农产业发展缓慢,导致我省农民收入人均水平低、增长幅度小、增收难度大。为了破解农民增收难题,2008年5月,甘肃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促进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六大行动十五项措施。
六大行动实施一年来的效果如何,全省上下十分关注。这次促进农民专题调研,是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甘肃省委所点之题。
按照主任会议安排,省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尚英为组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程正明,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家勋为副组长,全国人大代表王庆粉、毕红珍,省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办公室副主任于效庆,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保护办公室副主任雪毓萍,省农牧厅副巡视员祁万瑛为组员的专题调研组。
为了增加调研的广度和深度,调研组每到一地,还邀请在当地的部分全国、省和市州人大代表参加了调研。
7月22日,调研组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省上各有关部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汇报。
当日的会上,省农牧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劳务工作办公室、省中小企业局、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汇报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
听取汇报后,马尚英说,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很重要很复杂的综合性工程,这次对促进农民增收进行专题调研,得到了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要积极配合,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共同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马尚英指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仅要有计划,更要有措施保证。专题调研要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搞清楚促进农民增收涉及的部门有哪些,挖深挖透农民增收的来源中那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促进增收的潜力何在。
马尚英还对调研组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他说,专题调研组要在调研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转交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贯彻实施,真正起到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作用,为促进我省农民增加收入发挥积极作用。
从当日的会上记者获悉,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23.80元,增长16.95%,增幅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是继2007年我省农民纯收入增速9.1%水平后的又一新高,增速为10年以来新高,位居全国第9位。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增速创历史新高,在调研组到达的几个市州,均得到了证实。2008年平凉市农民人居纯收入2414元,同比增加319.2元,增长15.24%,“增幅是历年来最高的,增速也是近10年来最高的”;庆阳市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85元,比2007年净增355元,增长17.5%,“增加额和增幅均为历史新高”;白银市达到2676元,比上年净增353元,增长15.2%,“为近年来增速最高一年”。
在全省2723.80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867元,增长21.2%;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543.2元,增长8.2%;人居财产性收入19.5元,下降16%;人均转移性收入293.1元,增长80.4%。
据分析,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支撑,收入来源发生重大变,增收途径向多元化转变,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但省内区域差距较明显,农民收入呈现区域不平衡性,2008年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嘉峪关市为6400元,而最低的临夏州仅为1847元。
水,农民心中的“痛”
增幅、增速均创历史新高,意味着农民兄弟的腰包鼓得较快,也说明国家和我省各级政府实施的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正在显现效果,但与农民增收的愿望相比,大家心中还是有许多的“痛”。
7月23日下午,调研组副组长程正明在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白坡村村民舍佳军家入户调查时,舍佳军告诉调研组,他家的基本分工是,父母主要负责家中承包地种植,爱人负责家务和喂牛,他自己在村里的一个皮革厂打工,闲暇时帮助爱人养牛。
说到他家的下一步打算,舍佳军说,他很想贷款买几只牛犊育肥,增加家庭的收入,但信用社贷款的利息太高,贷款买牛显然不现实,贴本。
农民小额贷款难,成为许多农民心中的“痛”,调研组了解到,许多农民对银行贷款担保难、手续繁杂、利息高颇有微词。
其实,在与农民的对接中,许多金融机构也颇显急切。
记者从正宁县人民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中了解到,银行方面认为要尽快成立“村镇银行”,鼓励在本地设立村镇银行,以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引导各类投资者投资设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的农村小额贷款机构,让更多的民间资金到农村投资。小额贷款机构的市场准入实行核准制,由银监会实施监管。该类机构可开展发放贷款业务,但不得吸收任何形式的存款,不得搞变相集资。资金运用主要限定在对农民、个体经营者和乡镇小企业发放贷款,但应给予充分的利率浮动权,同时享受涉农贷款的税收优惠。
对于“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甘肃农民来说,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痛”,那就是对“水”的企盼。
6月30日上午,调研组来到了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道口村进行入户调查。
这个有1803人的回民居住村曾荣获“白银市文明村”、“白银市科级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种植业、畜牧业和务工收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3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424元。
在入户填写完调查问卷后,调研组与部分村民在村部进行了座谈。
调研组副组长程正明开宗明义:今天我们和大家座谈,就是想听听农民兄弟对各级政府和部门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还有什么要求和希望?
村支书马金虎也是开宗明义:只要帮助我们解决了缺水的问题,其他的事农民都好办!
村支书一个“水”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有位70多岁的老人感慨:我们一辈字都在盼水着哩!
会宁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关键靠水。水是根本,是会宁的梦。会宁县县长贾汝昌也念起了水经。
会宁缺水,众所周知。据悉,近年来国家在干旱缺水的白银和会宁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70年代是救命水,80年代是脱贫水,90年代是致富水,现在是小康水。
其实,为水而痛的不光是会宁。在来到会宁的前一天,调研组来到靖远县五合乡枸杞基地。
近几年该乡已发展枸杞种植1.8万亩,枸杞生产投资小,见效快,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
在枸杞园里,正在采摘枸杞果的农民比划着告诉调研组:缺水,枸杞没长大。如果浇水充足,枸杞果从现在的1厘米长可以长到3厘米长。
在环县调研时,当地农民也向调研组诉苦,近一年了,当地几乎没有有效降水。
东乡县,是调研组实地调研的最后一站。
当地的同志却把调研组一行径直带到了董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蓄水池旁。
这是2008年建成的一个引水工程,提水净化后给该县17个乡镇的13.35万人提供洁净的饮用水。
参观人饮工程,似乎与调研组的调研题目无关,但调研组的成员都明白,东乡县也在盼水。
在水上想办法,做文章,我省近几年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在兴修各种水利工程,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调水引水的同时,加快推进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特别是把推广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作为旱作农业发展的革命性措施,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2008年,全省示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面积289.5万亩。
一路走来,调研组成员看到,各地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长势良好,深受农民兄弟的欢迎。
组织化走进市场,农民的企盼
加强农业基础投入,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支撑,走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增加农业产出,我们一直在努力。但增产却不一定增收。因为在激烈的市场面前,个体的农民势单力薄,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增产了却未必能卖个好价钱。
云朝村是泾川县飞云乡果品产业发展的重点村之一,是经国家质量认证中心、绿色食品中心认证的良好农业规范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绿色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全村212户910口人,95%为果农,户均果园6.4亩,人均1.5亩。2008年,全村人均果品纯收入3116元,占人均纯收入3800元的82%,基本实现了果品产业整存突破。
6月24日下午,调研组一行来到云朝村入户调查,并与部分村民进行了座谈。
村民刘小军,家里种了果园,还办了养鸡场。刘小军对他家目前的现状很满意,对调研组副组长程正明和全国人大代表王庆粉说,现在党的政策确实好啊,粮食直补,农机直补,孩子上学免费,还有合作医疗,确实好。
但村民刘自明在村头与记者交谈时,却道出了另一番景象。
刘自明说,他们村出产的苹果品质很好,基本上都让陕西的客商每年悉数收购了。客商压价很厉害,因为苹果成熟后,不尽快出售,就会烂掉。他说,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由专家入村培训果农,有日常的科技服务,有他们自己的销售队伍,有自己的恒温库让村里的苹果能实现反季节销售,卖个好价钱。
刘自明告诉记者,他自己是临近陕西省长武县果品协会的会员,代办一些纸箱、果袋等代售业务。他说,长武县果品协会对他们这些会员曾进行过专门的培训。
指着不远处的云朝村果农协会的牌子,刘自明告诉记者,他们村里的果农协会,基本上有名无实。
记者注意到,在果农协会大院的外墙上,有一块黑板,上面书写着果农示范样板户的名字,刘自明的名字也在上面,但落款时间却是2007年8月18日。
在深入各市州进行实地调研前,调研组的部分成员赴山东、河南曾就促进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
据他们介绍,在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10000多个,许多地方的农民不仅是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还通过合作组织成为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股东。他们不仅仅向产业链条上的加工企业提供原料,还要作为股东参与企业的利润分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民能否增收又是重中之重。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就在调研组出发前不久的6月1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通知》。
我们相信,有了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有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不懈努力,有了农民群众的辛勤劳作,我们的日子会更加美好。
记得调研组一行6月25日下午在庆阳市宁县太昌乡联合村入户调查时,中共党员、78岁的宁县二中退休教师王汝信送给调研组一首自作的诗歌。
王汝信在诗中写道:“感谢党的政策好,惠民政策恩无边,余虽年迈精力减,愿逐后尘更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