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是惠及甘肃和全国的大事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8:04:24


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关于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时一致认为: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是惠及甘肃和全国的大事


11月28日,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情况调研组副组长、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力学向会议作报告时说,我省生态综合试验区的建议得到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及有关国家部委的重视,国家发改委指导我省编制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今年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将征集到的28个部委的意见进行了梳理归纳,并会同我省发改委对《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再次进行了修改。经过国家有关部委会签后,已于10月18日上报国务院审批。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掌握总体方案审批进度。我们也将积极跟进,力争促使《总体方案》得到批复。


着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既有经济意义,又有政治意义;既有眼前利益,又有长远利益


甘肃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是高原湿地和荒漠湿地的重要分布区,是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大沙漠汇合南移的阻挡区,是黄河、长江上游和河西走廊战略通道的生态屏障。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甘肃近90%的国土面积纳入了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甘肃定位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12年4月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这是甘肃的一个大战略,既有经济意义,又有政治意义;既有眼前利益,又有长远利益。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甘肃代表团提出关于将甘肃确定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建议。这件建议被列为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重点处理建议并交由国家发改委主办,环境保护部协办,全国人大环资委负责督办。


7月15日至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白恩培率全国人大环资委及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相关人员,前来甘肃就建议办理工作进行督办调研。


7月31日至8月2日,省人大常委会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情况调研组赴甘南藏族自治州就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之后,8月19日至21日,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再次赴临夏回族自治州进行专题调研。


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草地退化沙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利益均衡无法实现


为保护甘南黄河重要补水功能,国家和省上在甘南州设立了9处森林生态、野生动物植物和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0万公顷,占全州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临夏州目前设有森林生态、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3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1处。截至2011年底,临夏州森林覆盖率达到10.59%。


调研期间,调研组发现,目前两州还存在管护力量不足,森林资源保护难度大;草地退化沙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利益均衡无法实现;资金投入不足,生态保护建设后劲乏力等问题。


调研报告指出,目前,甘南州草地重度退化面积1220万亩,约占全州天然草地面积的30%;中度退化面积2040万亩,约占全州草地面积的50%。草地鼠虫害面积1629万亩,占天然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2.3%。玛曲县黄河沿岸沙化草地面积250余万亩。全州畜牧平均超载20%。临夏州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干旱、洪涝、冰雹、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面积58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9.9%,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每年有7000多万吨泥沙注入黄河,直接危及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水利水电设施,对中下游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安全隐患,治理任务非常艰巨。


甘南临夏两州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缺乏必要的项目资金支持。在生态保护建设中,两州政府和群众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代价,表现为“上游负担,下游受益”的利益格局。《临夏州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国家尚未批复,《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中湿地保护与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项目至今未落实,制约了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推进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缺乏有力支撑。


把甘肃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零敲碎打”、分散治理的生态建设模式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建议,积极争取,尽快批准设立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调研组指出,甘肃生态屏障建设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典型性和示范性,把甘肃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有利于形成推动区域和流域综合治理的总体性规划,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零敲碎打”、分散治理的生态建设模式,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健全生态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等长效机制,从而形成整体合力和综合效益。通过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有利于加快我省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走出一条内陆欠发达地区转型跨越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路子。


调研组还建议,标本兼治,加大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力度;破解难题,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进度,全面落实《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大投入,确保生态保护取得实效;尽早研究,着手建立科学考评工作机制。


加大跟踪力度,力促这个项目早批准早实施,为甘肃经济、生态发展做贡献


11月29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关于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时,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我省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报告既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甘南、临夏两州保护治理的成效和经验,又高度负责地分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苏秦川委员建议,保护与建设甘肃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安全屏障,既是甘肃生态安全的大事,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大事。因此,要举全省之力,积极争取国家立项落实;要紧紧结合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贯彻意见的精神,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尤其是要做构建生态文明的大文章,把保护与建设甘肃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等重点生态安全屏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列入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战略,从领导、政策支持、项目谋划、技术支撑、制度建设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建设。


王禄维委员说,人们都说青海是水塔,我认为甘肃是水塔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源补给区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十分重要。这不仅仅是惠及甘肃的大事,也将对全国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他建议,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及补偿力度。


何振中等委员建议,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跟踪力度,力促这个项目早批准早实施,为甘肃经济、生态发展做贡献。


范志斌、王祖国、谢铭委员建议,省政府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监察督查工作机制,确保涉及生态的项目和资金落地有声,实施到位,见到成效。项目实施应突出重点,示范引领,形成特色。在研究水源补给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同时,对水资源的利用一定要做出科学规划,顺应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