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力破解有色金属发展难题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8:04:29
有色金属产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是支撑全省经济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2013年,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将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点专题调研活动之一,组织调研组赴河西、白银等有色金属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报告显示:
● 我省有色金属深加工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相对薄弱,是我省有色金属工业下一步结构调整的重点。
● 电价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因素。
● 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也是我省有色金属及相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我省有色金属及相关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产品研发受限等问题。
着力破解有色金属发展难题
——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关于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综述
2013年,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进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视野。11月28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关于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时,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要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发展力度,加快推进改革步伐。着力打破制约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促进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特别要大力发展民营资本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我省有色金属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早在4月1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部署今年专题调研工作时,将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省人大常委会今年重点专题调研活动之一,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着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行职责,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工作和“3341”项目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工业转型升级,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根本要求,调查研究我省有色金属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推进全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省委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6月25日至27日,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省发改委、省工信委,兰州市及红古区、永登县有色金属企业建设现场,中国铝业兰州分公司、中国铝业连城分公司生产车间,就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座谈。
8月1日至6日,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再赴河西五市酒钢集团公司、东兴铝业、索通公司、广银铝业、金川集团公司、宇恒镍网公司等相关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听取了当地政府的工作汇报,并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座谈。
8月28日,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先后深入白银市刘川工业集中区和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鸿泰铝业公司百万吨铝合金产业链项目、白银公司铜冶炼技术改造提升项目、铜冶炼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长通电缆铜铝导体新型材料开发应用项目实地,就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情况继续进行调研。
随着调研的深入,我省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逐一呈现。调研组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对调研情况向会议进行了报告。报告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见建议。会议审议报告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我省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发展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意见建议。
有色金属工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除石化工业以外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11月28日,调研组向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所作的关于我省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有色金属工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除石化工业以外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我省相继实施了一批扩能改造和深加工项目,全省有色金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长,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012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完成1240亿元,工业增加值完成316亿元,全行业实现利税62.5亿元,其中,利润30.4亿元,税收32.1亿元。有色工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税的比重分别达到16%和13%。今年上半年,完成增加值159.9亿元,同比增长25.7%。有色金属工业在拉动经济、增加税收、扩大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助推甘肃工业战略转型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
调研报告指出,我省有色金属工业重点以镍、铜、铝、铅、锌冶炼和稀土冶炼分离为主。截至2012年底,这六类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345万吨,产量达到294万吨,比“十一五”末增产11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排列全国第三位。
镍钴工业主要是金川集团公司一家企业,目前已形成年产镍16万吨、钴1万吨的生产能力。2012年镍产量12.8万吨,占国内电解镍产能的90%,排名世界第四位;钴产量7370吨,居世界第二位。
全省铜已形成80万吨的生产能力,其中,金川公司60万吨,白银公司20万吨。2012年实际产量71万吨,占全国产量12.3%,排名全国第三。
全省已形成电解铝生产能力206万吨,其中,中铝兰州分公司43万吨、连城铝业55万吨、华鹭铝业23万吨、酒钢东兴铝业公司85万吨。2012年实际产量176万吨,占全国产量9%,排名全国第五。
全省铅锌采选生产能力达到450万吨,铅冶炼生产能力3万吨,锌冶炼生产能力40万吨,铅锌金属加工材产量较小。主要生产企业26家,其中,矿山企业28家,冶炼企业7家,加工企业1家。2012年实际产锌3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6%,排名全国第六位;铅2.15万吨,排名全国第十七位。
甘肃稀土集团公司是我省唯一的大型稀土生产企业。2012年,氯化稀土产量22694吨,折稀土氯化物产量10439吨。
调研报告指出,我省有色金属深加工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相对薄弱,是我省有色金属工业下一步结构调整的重点。有色金属新材料和稀土新材料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在深加工方面,主要以铝、铜深加工为主,铝材加工以铝棒、铝板等原料类型材为主,加工深度较低;铜材加工深度相对较高。2012年全省有色金属加工材66.1万吨,深加工率为22%。其中,铝合金及加工材产品45万吨(包括铝管、棒、箔、带和铝型材加工能力20万吨,酒钢东兴铝业铝液直接铸圆棒25万吨),加工率25%;铜材加工产品(包括精密铜镍合金棒材、铜杆材等)20万吨,深加工率25%;镍板带和镍线材产品1万吨,深加工率7.7%;铅材加工产品700吨,深加工率3.2%;锌材加工产品300吨,深加工率0.09%。
在新材料方面,主要以金川公司镍钴新材料和省稀土公司稀土功能材料为主。目前,金川公司已形成球形氢氧化镍和四氧化三钴等电池材料1万吨、镍氢电池25万只、高纯铜200吨、贵金属深加工产品142吨、粉体材料7300吨、羰基铁5000吨生产能力。甘肃稀土公司已形成储氢材料1200吨、永磁材料1500吨、抛光材料3500吨、荧光材料100吨的深加工能力。
电价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因素
多年在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的工作历程,让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连城分公司总经理史生文,对甘肃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有着深入的思考。他对走过生产车间的调研组说:“有色金属工业是高载能行业,而甘肃发展有色金属工业有着独特的优势。甘肃是电力资源大省,2012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2958万千瓦,随着一些项目的实施,到‘十二五’末期,甘肃电力装机容量将突破4000万千瓦,这是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可靠能源保障。”
史生文说,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在甘肃的有色金属企业布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有技术、会管理的冶炼、加工人才队伍。近年来,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有色金属项目在甘肃的建成投产,更为甘肃发展有色金属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而且,甘肃地理位置优越,具有承接东西,辐射全国的重要作用。
“但过高的电价,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史生文等企业负责人对调研组说,电解镍的电费占总成本的25%,电解铜的电费占总成本的20%以上,电解锌的电费占总成本的60%以上。电解铝的电费占总成本的45%以上,电价每提高1分钱,每吨电解铝的生产成本将提高145元。
调研期间,省工信委主任李平告诉调研组,我省电力工业与以有色金属工业为代表的先进高载能产业未能实现优势互补,过高的电价市场使甘肃经济支柱产业“有优无势,有势无力”,电价已成为制约工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由于过高的电价,我省规划的一批千亿级煤电冶化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难以启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面临两难选择。”李平说,一方面,能源电力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高电价已经在电力煤炭冶金有色石化等高载能产业形成工业下降的传导效应,使甘肃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的动力丧失、投资吸引力下降。
“我省电力资源丰富,但外送困难,电力就地消纳又受电网公司电价制约。”省发改委主任赵春告诉调研组,省发改委经过努力,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出台了一些峰谷电价优惠政策,但还是受国家政策制约,电力优势不能有效发挥,导致我省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生产成本高,竞争优势明显不足。
电价问题引起了调研组的关注。调研报告指出,电价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因素。与周边省份相比,我省高耗能企业用电价格相对较高。目前,我省高耗能电价为0.415元/千瓦时,青海、宁夏、新疆分别为0.3548元/千瓦时、0.401元/千瓦时、0.369元/千瓦时。由于我省高耗能电价较高,对有色金属及相关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也是我省有色金属及相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指出,我省有色金属工业总体处于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环节,初级冶炼产品、低附加值产品比例大,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产业链条短。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材料,我省还不具备生产能力,这一问题已成为我省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主要薄弱环节。以电解铝为例,截至2012年底,我省电解铝产能突破200万吨,但下游铝加工产能仅有30万吨,占电解铝产能不足15%,且大多为初级铝加工产品。
调研报告还指出了我省有色金属及相关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产品研发受限等问题。调研发现,近年来,我省有色金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入偏低,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均不足3%,不能很好地支撑和促进下游新产品的研发与形成。调研报告指出,这将是制约我省有色金属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的一个至为关键的因素。
制定促进我省有色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具体举措,着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问题
“有色金属产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是支撑全省经济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调研报告指出,我省有色工业基础雄厚,产业条件较好,电力能源优势突出,矿产资源也有相对优势,发展有色工业的前景十分广阔。为此,就如何破解我省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调研组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建议省委、省政府把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摆到战略性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强化举措,集中力量,下大力气打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攻坚战,为促进我省工业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调研组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支持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集中发改、工信、国资管理、财政、国土、科技、税务等部门和金融、电力等方面的力量,专题研究制定促进我省有色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具体举措,形成促进发展的综合优势。同时,着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难题,抓住国务院下放企业投资33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交流电网工程项目核准等行政审批事项的机会,加快我省局域电网建设,推进大用户直供,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调研组建议,要充分利用我省现有产业基础、能源、土地、环境承载力等比较优势,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加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的产业和产业集群梯队。把优化资源配置与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结合起来,力争做强存量,做优增量,切实把有色金属产业做大做强。
调研组建议,要抓住国家制定出台支持西部加快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围绕有色金属产业链条的延伸,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项目为重点,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大企业、大集团,找准突破口,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大项目,扩大新产品领域,推动产业链条延伸。
调研组建议,要立足我省煤炭、风能、光能等资源优势,把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与煤化工、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结合起来,按照“煤-电-化-冶-加”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思路,培育一批企业集群,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依托大企业,加大资源勘查力度,在有色金属矿产勘查方面实现找矿新突破;支持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投资控股和贸易合作,建立后备资源基地,形成更加可靠的原料供应渠道。
注重科技创新,增加研发经费,开发新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调研报告引起了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共鸣,11月28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调研组关于我省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时,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健康发展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我省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调研组的报告内容详实,用大量数据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发展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多明、李慧,委员杨志宏、刘晓梅等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目前,我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研发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建议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培养人才,加大吸引高层次人才力度,增加研发经费,开发新产品,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委员张天理说,金川公司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著名企业,就是抓住了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的关键。他建议,要更加注重有色金属工业的科技创新,在当前国家提倡创新驱动的新形势下,首先要提高企业和地方主要负责人的科技创新意识,增加内生动力,重视科技创新的组织协调工作;科技创新要选准切入点,走内涵发展道路,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有色金属新材料的研发上,选好有色金属发展的技术路径,走有色金属新材料功能化、合金化、超纯化的路子;在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中,要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培养,打造自己的研发技术人才队伍和平台。
委员祁学军建议,要通过政府扶持,企业内部挖潜,促进有色金属产业降耗节能;要抓住中央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优化有色金属产业资源配置,打破壁垒,破解发展难题,激发活力。
审议时,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要着力破解发电企业发不起电,用电企业用不起电难题,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规划建设企业自备电厂,形成局域电网,并推进发电企业向电力大用户直供进程,有效降低用电成本,提高我省有色金属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我省有色金属工业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