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确保群众喝上安全卫生的放心水——陇原环保世纪行媒体部门见面会侧记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8:04:51


12月10日,甘肃省陇原环保世纪行媒体部门见面会召开,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负责人向陇原环保世纪行2013年“保护饮用水水源地”记者团记者介绍了全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全省城市公共供水厂水质、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等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这是继今年8月13日至17日、10月10日至15日,陇原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办公室组织“保护饮用水水源地”记者团赴白银市、兰州市、定西市、庆阳市部分县区,重点就4市贯彻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情况进行现场采访报道之后,为推动我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等工作,再次组织的采访活动。


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办、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负责人,陇原环保世纪行2013年“保护饮用水水源地”记者团记者参加会议。   


查处环境违法企业,取缔排污口,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防止水污染事故发生,确保全省饮用水环境安全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水源地环境隐患排查力度,省环保厅组织力量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以及上游地区的化工、造纸、冶炼等重点行业进行了全面排查。”省环保厅副厅长董光国在见面会上介绍说,2011年,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排污口清理整顿,取缔排污口144个。2012年,开展了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防止了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全省饮用水环境安全。2013年,组织了全省废水排放企业专项执法检查,检查各类废水排放企业807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10家,其中取缔关闭3家、限期治理17家、限期整改90家;开展了全省城市河流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排查工作,经查,全省29处河流型水源保护区的界桩、警示牌、围栏设立情况较好,水质良好。


从2013年起,对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面开展水质例行监测工作   


针对记者关注的水源地水质状况,董光国说,从2013年起,省环保厅对市州级水源地每月进行例行监测,对县市区级地表水型水源地、地下水型水源地分别每季度、每半年进行例行监测,监测项目为地表水型水源地61项、地下水型水源地23项。另外,对市州级水源地每年进行1次全分析监测,对县市区级水源地每2年进行1次全分析监测,监测项目为地表水型水源地109项、地下水型水源地39项。


董光国说,根据监测数据,可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我省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取水量、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提供及时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我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共划定126个县市区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全省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量、水质均符合国家标准。   


全省初步建成78个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开展水质常规化自检工作,切实保障农村供水水质安全  


“省委、省政府连续7年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列为当年为民办实事之一。”省水利厅副厅长陈德兴介绍说,截至2013年,全省已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4200处、分散式供水工程4.8万处,解决了12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通过一大批集中供水工程和极度干旱山区分散供水工程的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目前的70%。


就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陈德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联合下发了《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保护与水质监测工作方案》,编印了《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工作手册》,从制度上保障水质安全。在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我们采取了水源保护措施,配备了必要的水质净化处理和消毒设备,从源头上保障水质安全。


陈德兴说,目前,全省初步建成78个县级水质检测中心,组织开展了水质常规化自检工作,切实保障农村供水水质安全。我们还会同卫生部门和省水文局水环境监测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抽检,确保群众喝上安全、卫生的放心水。结合今年开展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效益年活动,我们委托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已投运农村供水工程的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了随机抽检,以强化对农村供水水质的监管。


明确饮水安全工程、水源、水质、供水管理及运行机制、水价核定、水费计收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保障饮水安全工程长期良性运行   


在回答记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量大面广,如何保障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提问时,陈德兴说,2005年以来,我们建成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达4200多处,为规范工程运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省政府制定印发了《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试行办法》,明确了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水源、水质管理,供水管理,水价核定,水费计收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为保障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奠定了基础。


陈德兴说,在工程规划设计中,通过配备管理站、管理设备、管理设施,为工程建后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工程建成后,每个工程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落实了编制和管理人员,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对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对骨干工程运行管理实施视频监控和自动化控制,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推进集中供水工程水费管理,按户安装计量水表,按成本核定水价,计量收费;对供水成本过高的工程,由当地政府落实水价补贴。全面推进建立县级工程维修养护基金。目前,全省有34个县市区建立了工程维修养护基金,总额达1505万元,确保了工程的正常维修和长效运行。我们还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工程管护维修队伍建设,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服务质量,工程一旦出现险情,抢修车辆和人员会及时到达,全力进行抢修,确保工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