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深化省情认识 不负人民重托—在甘全国人大代表集中视察侧记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8:11:58

   


 


“中医药是我们甘肃真正的独特优势。我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和省上进行更好的顶层设计,需要专门、专门做,把这个事情做好!”2月28日,在甘肃省陇西县视察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时,全国人大代表郭玉芬一连用了两个“专门”,表达她对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注和急切之情。
  2月27日至3月1日,即将赴京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和驻甘部队全国人大代表在兰州集中,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材料,重点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听取了省政府有关情况介绍,并先后赴定西市陇西县、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视察,了解我省中医药产业及企业发展与安全生产情况。
  集中活动期间,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孙效东主持有关情况介绍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青林一同进行视察。
  我省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需要国家大力支持
  2月28日,一向以干旱著称的定西市迎来了一场春雪。
  一大早,省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和驻甘部队全国人大代表冒着大雪带来的湿滑,向定西市陇西县进发,实地视察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
  陇西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和“西部药都”之美称,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和国家级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陇西黄芪和白条党参通过了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识认定。陇西目前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仓储、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价格形成中心,也是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从2008年起,陇西连续承办了六届中国·陇西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有力地扩大和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我省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几乎每个县区都有中药材种植,陇西更是我省中药材产业的一个典型缩影。
  一到陇西,代表们径直来到了中国·文峰药材交易城。
  中国·文峰药材交易城是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文峰分园区内的骨干建设项目,总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188亩,总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于2011年8月建成运营。截至2013年底,交易城共入驻省内外中药材经营企业708家、个体经营户500多家,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是展示甘肃陇药特色品牌和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对外开放、宣传的重要窗口。
  一边走一边看,代表们向交易城内的商户详细了解药材的交易情况。
  随后,代表们又深入当地制药、物流企业,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听取市、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座谈时,定西市市长唐晓明向代表们介绍了定西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情况。
  唐晓明说,近年来,定西倾力打造“中国药都”,并把中医药确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力促发展,使之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已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深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发展阶段。2008年以来,全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占全省的35%、全国的6%,种植面积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三大主栽品种当归、黄(红)芪、党参面积分别占全省的60%、50%和56%,全国的40%、20%和35%。2013年,中药材总产量24.13万吨,占全省的25%、全国的3%;中医药产业种植业实现产值69亿元,加工业实现产值30亿元,市场销售额172亿元,农民人均从中获得纯收入79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岷县、陇西、渭源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较大的县,农民人均中药材产业收入超过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当了解到定西市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岷县、陇西、渭源等县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一时,代表们非常振奋,他们建议加大对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科研投入,搞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打造陇药品牌,真正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中药材已成为定西市的第一大产业,全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但每个环节都存在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向代表坦言了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隐忧和问题。
  张令平分析说,在种植环节,标准化种植规模不够大,农业保险不够普及,不能解决农民种植中的风险问题,农民积极性不高;加工环节中,加工能力严重不足,“药材不进行深加工,就等于卖草”,加工能力提升潜力巨大、任重道远;储运环节,标准化储存问题很大,仓单储存还没搞上去;交易环节,交易量不大,交易税改革、电子交易、信息发布、金融服务等需要创新和发展;研发环节,人才问题难以解决,研发档次不高,科技支撑不到位。
  郭玉芬代表说,中医药产业是我省真正的独特优势,资源很好,市场也很好,要加强顶层设计,把这个独特产业做大做强。
  王明孝代表表示,如果定西市需要,将从测绘专业出发,为定西市提供技术服务。
  刘连昌代表则建议,要立足自身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要力争做到全国一流。
  张苇代表认为,规划一作出,就要有项目牵引和支撑,要争取国家大力支持。
  何丽霞代表认为,要加大宣传力度,把资源优势宣传出去,形成品牌。
  康仁、常海霞、石寿芳、王镇环等代表认为,要扩大规模,提升深加工能力。
  康仁代表说,“深加工,才能赚大钱。羊毛都出在西北,但上海生产的羊毛衫却赚了大钱。”
  一同视察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青林说,我省中医药产业虽然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当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恳请代表们利用好全国人代会的平台,积极呼吁国家给予支持,上下拧成一股绳,把我省的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在兰州新区布局建设国家级现代石化基地
  3月1日上午,代表们来到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实地视察企业的发展及安全生产情况。
  代表们走进企业精神教育基地、主要生产车间、职工生活小区了解情况,与企业负责人座谈。
  兰州石化公司是集炼油、化工、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检维修及矿区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炼化企业,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炼化生产基地,能源战略地位突出。公司现有土地总面积30平方公里,各类用工4.5万人,员工家属15.6万人,总资产397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700亿元。
  作为共和国长子,兰州石化公司自投产以来,先后开发和创造了国内石油石化领域的40多个第一,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735亿元,税费102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石化公司总经理李家民介绍说,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省市相关部门的精心协调和大力支持下,兰州石化公司克服资源紧张、经济放缓、市场疲软的不利影响,坚持“问题思维、缺陷管理、持续改进”的工作理念,眼睛向内、苦练内功,紧紧围绕安全、优化、效益工作主线,积极统筹各项业务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整体呈现管理提升、生产稳定、效益好转、安全受控的良好态势。全年加工原油1050万吨,生产乙烯63万吨,高效厚利产品产量大幅增长;500万吨/年常减压、120万吨/年延迟焦化、20万吨/年高压聚乙烯、11万吨/年聚丙烯装置能耗排名中油炼化企业第一,25项关键技经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营业收入735亿元,税费102亿元,同比减亏24.56亿元,炼油实现盈利1.15亿元,减亏增盈成效显著,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等荣誉。
  李家民介绍说,按照“优化老区、发展新区、调整结构、循环发展、发挥优势、产业延伸”的原则,公司确定了总体发展思路。
  李家民说,兰州石化作为甘肃经济支柱产业,健康协调有序发展既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必须要统筹好老区优化与新区发展。从长远看新区发展是方向和大势所趋,要用国际一流石油石化企业的标准和眼光,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前期准备。从短期来看,老区优化仍然是重中之重,油品质量升级、化工产品转型、厂区周边环境整治、安全环保隐患治理等任务刻不容缓,必须要按照国家油品质量升级的期限和安全生产的要求,加快推进油品质量升级和安全环保隐患治理项目,只有做到老区稳定发展,才能为新区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常海霞、何丽霞、张惠萍等代表表示,视察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企业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也是甘肃不断繁荣发展的缩影,我们今天应该更加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代表们认为,兰州市作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和黄河上游最大的化工城市,石油化工产业一直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是拉动兰州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兰州新区布局建设国家级现代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实施兰州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拓展升级,符合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呼吁国家予以重视支持。
  代表们表示,通过视察深化了对省情的认识,开阔了眼界,增进了对相关领域的了解,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履职。他们表示,将精心准备、认真思考,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不辜负全省人民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