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来甘调研 力促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 李慧张绪胜出席座谈会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8:19:19
10月14日至16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等有关方面负责人来甘肃,就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上甘肃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将甘肃列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建议案(第2934号)进行调研。据悉,该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为今年的重点办理件。
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陇西县首阳镇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首阳药圃园、陇西县中医院、陇西县人民医院、文峰药材交易城、中天中药材物流园、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奇正药材有限公司、奇正藏药公司、甘肃陇神戎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中医院,通过实地走访察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详细了解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慧主持了在兰州召开的办理调研工作座谈会,副省长黄强、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张绪胜参加座谈会。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不仅对于改善民生、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会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甘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当前,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且增长势头强劲,大宗地道药材呈规模化发展,中药加工制造业快速增长,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甘肃确定为全国首个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2013年,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甘肃陇东南地区为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上,甘肃代表团在所提建议中反映,虽然近年来甘肃中医药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全省财政自给能力弱,农民收入水平低,中药产业投入不足,中药材种植选育和药材资源保护开发滞后,中药材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省内中药材初级加工量和制药企业使用量不足药材总产量的30%,特别是受中医药人才资源制约,研发创新能力滞后,科技投入不足,以中药材为原料的现代中药制剂、配方颗粒、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能力弱,中药材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代表们提出,这些困难和问题既是制约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国家支持甘肃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中医药产业,以中医药产业发展为辐射点,带动旅游业、文化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既能促进省域经济发展,也能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为此,代表们建议:将甘肃列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制定出台意见,在产业政策、重大项目布局和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建立帮扶机制,开展对口支持,从国家层面上提出实施方案,鼓励有实力的中药研究机构和大型制药企业参与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支持甘肃中医药产业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尽快建立国家中药提取物标准体系,支持新产品开发及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将甘肃大宗地道药材当归、党参、黄(红)芪列入可用于食品的药材品种,支持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将甘肃特色中药材批发市场纳入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项支持范围,给予重点扶持。
据悉,经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沟通研究,该建议被列入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的19个重点办理的代表建议案之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食药监局协办。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有关部委高度重视,制定了办理方案和计划,协办部委于今年7月份拿出了协办意见,目前正在汇总中。
在实地调研中,调研组认为,把甘肃建设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对国家的振兴和发展,促进甘肃的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重大。调研组表示,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甘肃建设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基础条件,很有潜力,我们力争将这一建议办理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
调研组建议,作为中医药大省,甘肃要进一步研究制定中医药强省的路线图,提出建设试验区的可行规划纲要,从种、医、教、研、产、保健六位一体争取在“十三五规划”中把甘肃省建为中医药强省;要研究提出中医药产业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清单,对一些尚未明确的政策做一些先行先试,如是否要建立中药材种植的保险制度问题、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制度、中药材种植补贴制度等。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省卫计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方面负责人陪同调研。部分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及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食药监管局、省扶贫办等有关负责人参加了在兰州召开的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