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应对金融危机支持重点企业发展综述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6:04:49
工业保卫战——我省应对金融危机支持重点企业发展综述
风起于青萍之末。
当大洋彼岸的“次贷”风暴漫卷全球时,身处我国西北内陆的甘肃也未能幸免,带领全省经济乘风破浪快速前行的工业巨轮更是遭受重创,一时踯躅难行。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甘肃人深知其理,从省委、省政府到各市州,从社会各界到每个企业,与风浪搏击,和时光赛跑,经过长达半年之久的共同努力,我省工业经济已渐渐走出阴霾,曙光初现——
5月份,全省工业增速首次由负转正,下行曲线触底反转。
6月份,形势继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9.8%,环比增长25.44%。
7月份,工业增速继续攀升,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3.37亿元,同比增长14.3%。
省统计局官员说:“种种迹象表明,甘肃工业已经企稳回升。”甘肃“工业保卫战”初战告捷。
成绩来之不易啊!一个个看似直白简单的数字符号,饱含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又凝聚着多少人的希冀和期待……
工业是甘肃经济的支柱,保工业就是保财政,保工业就是保就业,保工业就是保稳定,保工业就是保大局
我省特殊的经济环境,赋予了工业特殊的经济地位。
甘肃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在经济总量中,工业份额较重。有这样一组数字,让我们能够看得更为清晰:工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高达70%,70%以上的税收由工业提供,70%左右的就业人员在工业领域。
可以这样说,甘肃经济社会每前进一步,七成的动力和贡献来自工业。
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经济构成,使甘肃经济发展对工业有着过高的依存度。试想,一旦工业企业有个风吹草动,它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行业,一个领域,而将是整个全局,真乃“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个可怕的“试想”,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蚕食过程中逐步演绎成了可怕的现实。而我省工业内部的特殊构架,更使其成为“重灾区”。
我省工业是一个典型的“两高一资”结构,“两高一资”产业比重占到了工业总量的80%以上。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比重大,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比重小。这样一种“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的工业组织,随着危机之中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需求严重“缩水”,不仅使全省工业企业受到牵连,而且累及整个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62.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从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工业成为“拖GDP后腿”的主要因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危机对我省工业实体经济的破坏已初露端倪。去年上半年还在高速行进的工业经济,下半年突然调头朝下,连续6个月梯级下滑,可谓“冰火两重天”。到了今年年初,虽然下滑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然呈现负增长:2、3、4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同比分别为-2.4%、-2.9%、-1.8%。从“经年难遇的繁荣时代”突然跌到了“经年难遇的衰退时期”,甘肃工业遭遇了近年来最为惨烈的滑落,多家企业出现亏损,特别是一些“省级队”——大型企业也陷入泥潭。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作为“保增长”的核心力量——工业经济,还必须担纲实现年初我省既定的2009年GDP增长目标10%的重任——要知道,达到这一目标,工业能否如期实现预定的目标,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既要调结构,又要保增长,两项大考不期而遇,给积重难返的工业出了一道高难度的“命题文章”。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工作,既“考”企业的创新和提升能力,又“考”党委、政府的责任和担当。
当去年全省工业还处在正增长的状态时,省上已经洞察到“两高一资”企业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在去年底举行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深谋远虑,对工业发展趋势作了科学判断:2009年全省工业发展将比2008年更为困难,面临的形势将比全国更为严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业企业要高度重视工业工作,未雨绸缪,采取措施,力保工业稳定发展。
为了贯彻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的指示精神,两天后全省工业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要求企业的领导同志务必站在全局的高度,从维护职工利益和社会稳定出发,切实增强推动工业发展的责任感,齐心协力,努力完成保工业增长的重要任务。会上,石军副省长动情地说:“如果工业持续下滑,一产和三产无论如何也补不上去,财政收入也将严重下滑,更为可怕的是部分职工就会失去饭碗。”
会后,保工业就是保财政,保工业就是保就业,保工业就是保稳定,保工业就是保大局,成了我省经济部门和企业干部的共识,大家都绷紧了弦,睁大了眼,目标只有一个: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50亿元,确保10%的增速!
省委、省政府确立“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就是确保全省经济发展”的决策方略,出台政策“组合拳”,举全省之力推进工业发展
为确保GDP实现既定目标,“工业保卫战”在全省打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各级党委、政府左辅右弼,扮演着经济“稳定器”和“助推器”的角色。在企业前行的道路上,各项政策措施则更多地起到了削峰填谷、熨平波动的功效。
去年后半年,工业“滞涨”苗头隐现,省委、省政府就果断出台“16条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推进企业结构调整。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减免税费,给积重难行的企业减轻了负荷。
看似简单的一减一免,不仅仅减轻了企业负担、增进了企业效率,重要的是提升了政府的决策质量和公众形象。
“关键时刻,政府能够伸出有力的双手,拉企业一把。作为企业中一员,谁都会感到信心倍增。”兰州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永和说。
应该看到,金融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作性。政府及时出台措施扶助企业发展经济,正是为了放水养鱼,尤其是在当下泰山压顶的形势下,政府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与企业一起抱团取暖,共同渡过险关。同时,市场意义上的政府,没有直接配置资源的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企业的扶持,特别是对大型企业的有力支撑。
随着时光的推移,我省针对企业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渐渐浮出水面,扶持企业的范围和轮廓也清晰起来。
5月8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推进全省工业发展问题。陆浩书记、徐守盛省长等领导对抓重点企业、促工业发展作出了明确指示,要求牢固树立“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就是确保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会议结束后,重点企业的遴选工作摆到了议事日程,各项工作有步骤、有目的地推进。最终,工业总产值和上缴税金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比重较大、成长性较好、政策效应较强的23户企业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