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兰州9年5次上调水价 水企亏损遭质疑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6:04:53


这是自2000年以来,兰州物价部门第5次调整城市供水价格。


  720日下午240分,甘肃省兰州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公开听证会正式举行。甘肃省物价局有关人士表示:此次兰州居民水价调整幅度最终是多少,将在听证会中听取各方意见,待修改完善后再确定。


  此前,200512月起,兰州市物价局将兰州市居民用水价格从0.9/吨调整为1.45/吨。实际上,在当时,加上每吨水需要缴纳0.3元的污水处理费,兰州市民最低生活用水价格为1.75/吨。而今年41日起,兰州市城市居民污水处理费每吨由0.3元上调为0.5元,目前兰州市民最低生活用水价格为1.95/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兰州,这个西北5省省会城市中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倒数第二的城市,水价跃居第二。


  成本增加成水价上调主因?


  在听证会上,甘肃省物价局向媒体解释了上调水价的三个原因:供水企业在扩大供水、提高水质、强化供水基础等方面加大了建设投入;政府价格政策调整以及电、煤炭、药剂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维护费用等增加;此外,兰州市现行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利于水资源节约。


  此前,甘肃省物价局公布了两套调价方案:把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由现行的每立方米1.45元分别上调至1.75元、1.85元,提价幅度分别为20.69%27.59%,居民人均年增支分别为12.17元和16.22元。涨价后,居民年水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61%0.64%,尚低于国际上公认有利于节水标准的2%


  在物价部门和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下称兰州威立雅”)罗列的涨价理由中,成本成为了关键词。那么,成本究竟是哪些内容呢?


  负责兰州城市供水的兰州威立雅由原兰州供水集团与法国威立雅水务(黄河)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法国威立雅”)2007年合资组建,获得30年的供水特许经营权。法国威立雅拥有其45%的股份。兰州水务集团始建于1955年,员工近3000人,曾是不堪重负的国有供水企业的典型。而法国威立雅则是世界水务行业的龙头,目前在中国拥有20个运营项目。


  两者的弱强联合,一度引起广泛争议。威立雅以17.1亿元的高溢价取得兰州水务集团45%的股权,数倍于招标竞争对手。当时已有人质疑,除了提高水价,兰州威立雅还能靠什么收回投资?


  自法国威立雅进入兰州以来,兰州水价至今还未上调。720日的兰州水价听证会,预示着新一轮调价的到来。


  早在20089月,兰州市物价局就向省物价局转报了兰州市建委《关于进行兰州市供水价格调整调查的请示报告》。报告称兰州威立雅自2007年以来,由于各种原材料价格以及人工成本大幅上涨,致使企业供水成本达每立方米1.95元,与现行水价倒挂,造成企业严重亏损,运营困难,要求将兰州市供水价格调整至每立方米2.16元。


  根据企业财务报表显示,兰州威立雅2008年实际售水量约为2.1亿立方米,售水收入2.88亿元,售水成本3.46亿元,亏损5791.21万元,每立方米亏损0.276元。兰州威立雅申报的单位供水成本为每立方米1.95元。


  716日,甘肃省物价局公布了甘肃省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队关于兰州威立雅供水成本监审的报告。经审核,企业2008年实际亏损数为5484.59万元,每立方米亏损0.261元。因此,兰州威立雅审核后的单位定价成本为每立方米1.72元。其中,2008年实际单位供水成本为每立方米1.633元,2009年新增单位供水成本每立方米0.086元。


  《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到,在整个关于水价涨幅的争议中,兰州威立雅的企业亏损及成本预算成了最大的焦点。


  是什么原因导致亏损呢?是监管性的亏损、管理上的亏损,还是社会责任上的亏损?老百姓所看到的,只是亏损前提下,一轮又一轮的水价上涨。


  在听证会上,我们要求兰州威立雅出示过去两年的企业报表,但最终,我们什么也没见到。兰州市消协秘书长房青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听证会上反对涨价的兰州银笛乐器有限公司代表曾明注意到,在兰州威立雅提供材料的末尾,有一句很显眼的话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提供的供水成本相关原始数据的真实性由该公司负责。


  为什么真实性是由公司自身负责的?数据真实吗?,曾明提出质疑,企业每年的折旧费是5000多万元,光自身折旧费都负担不起,水企的欠债如此多,又是怎么获得兰州30年的供水特许经营权,控制了多个省市的供水行业的?


  企业成本缘何转嫁给消费者?


  富有戏剧性的是,本次听证会上,14名代表中只有2位反对水价上涨,大多数代表都对水价上涨表示了理解。


  同意涨价的消费者代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何文盛认为:并不是涨价不合理,而是水价的定价机制不尽如人意。所有的担心都来自于公众对水价成本明细的不知情及对涨价可能成为供水企业转嫁不合理成本的猜疑。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