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洛桑灵智多杰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20 15:57:16

农村义务教育和西部环境保护是我国的最大内需之一


    35下午,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洛桑灵智多杰在甘肃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科学分析形势、积极应对挑战、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报告,是一个充分体现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报告。2008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央政府在努力抗击冰雪灾害、坚决反对藏独分裂活动、举国抗救特大地震灾害、成功举办奥运会、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和支持,赢得了全世界的赞同和尊敬。我作为人大代表,完全赞同这个报告。
  结合报告,他说,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促稳定的大背景下,应该把农村义务教育和西部环境保护问题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农村义务教育和西部环境保护是我国最大的内需之一,也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同时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地区稳定的大事!
  洛桑灵智多杰说,自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村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还达不到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三是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公平的状况仍较普遍。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四是地震灾区学校重建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五是甘肃这样省份的藏区双语教育严重滞后,不利于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藏区稳定。
  洛桑灵智多杰建议,国家进一步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工作:
  (一)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我国义务教育已经走过了依靠人民办教育的历史阶段,现正步入由国家公共财政予以保障的历史阶段。但目前的财力支持力度仍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投入。要尽快建立义务教育生均成本核算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合理划分和确定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并使其事权与财权相一致。中央政府应加大对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对省级政府统筹落实义务教育经费的情况予以检查、评估、监督。
  (二)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解决好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教育资源是国家公共资源,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应平等。我国义务教育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校与校之间的差别很大,国家应当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安排等教育资源配置上向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大薄弱学校改造的力度。要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继续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支持中西部地区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特别注意把东西部教育的差异性、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等因素考虑进去。在改革试点的选择上也要尽量向西部倾斜。
  (三)大力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教师工资制度和津贴制度,从政策和制度上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对在农村贫困地区边远地区从教的人员,应在工资津贴上制订优惠政策,努力解决贫困边远地区骨干教师流失问题。
  (四)加快地震灾区中小学重建步伐。受5.12”汶川大地震影响,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受损严重,全省10个市(州)70个县的8682所学校的校舍、围墙均有不同程度倒塌或开裂,受损校舍达500多万平方米,课桌凳、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的损毁也相当严重。全省中小学重建约需资金150亿元。我省财政困难,重建任务艰巨,请求国家予以大力支持。
  (五)进一步加强和重视藏区的双语教育。国家应给予我省甘南藏区同西藏、青海一样的特殊优惠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藏区学生,实行包吃、包穿、包上学期间所有费用的三包政策;在内地举办甘南藏区民族班,实行免教材费、免作业本费、免住宿费、免杂费、补助生活费的四免一补政策;扩大甘南藏区的高校招生计划;提高藏区学生的加分幅度;面向藏区指定部分大专院校增设少数民族预科班;在民族院校和部分其他高校增设双语类专业。
  针对西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问题,他说,2007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甘肃代表团讲了四件事,全部是生态环境问题。2008年两会期间,总理在甘肃代表团又讲了四件事,其中再一次谈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甘肃的地理位置处在上风上水处,其生态环境影响整个长江、黄河中下游,甚至全中国。防止民勤沙化、保护敦煌生态环境、防止黑河石羊河沙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乃至西部和全国密切相关,是一个统一的生态有机系统,必须着眼于整个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洛桑灵智多杰说,甘肃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这些年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仍未得到根本控制,气候环境恶化、冰川退缩、水资源短缺严重、天然植被和湿地总体萎缩现象依然存在。
  对此,他建议,首先,要解决好河西走廊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河西走廊的农业是用水大户74.33%以上的水用于农业灌溉。河西走廊生产了甘肃全省70%以上的商品粮,是全省粮仓,但这却是以粗放的、高耗水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生态代价取得的。农业结构调整要解决不合理的种植业结构,将过高的粮食种植比重降下来,不适合耕种的耕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和具有西部特色的旅游业。
  其次,要解决好河西走廊地区人口压力过大的问题。河西走廊地区人口约500万人,人口密度远远超过了国际上规定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7/平方公里。人口膨胀,超载放牧,过度开垦,是导致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决人口压力问题一是加快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二是加快城镇化步伐。
  第三,解决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气温升高,导致祁连山雪线上升,冰川和积雪面积缩减。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在以年均26.5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竟达12.522.5。祁连山西段西北坡170条冰川中,95%的冰川都在以每年平均4.9的速度退缩。保护好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环境,是遏制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敦煌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治理河西内陆河流域沙化和盐碱化的关键。一是加大祁连山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目前,造一亩林的成本约为500元,封山育林成本为300元,封山育草成本为200元,但实际得到的造林补助费每亩只有50元,封山育林补助费只有75元。建议国家从政策、项目、资金上加大保护与建设力度,切实解决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二是扩大保护区范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确定的祁连山保护区总面积为265.3万公顷,而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保护区面积只有23万公顷,两者面积相差悬殊。省政府就此问题曾多次向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环保总局作了汇报,希望尽快批复确认。三是进行生态移民。我省已编制完成《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批准实施,通过规划明确划分保护区恢复区重建区,并进行彻底生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