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调研“落地” 建议“生根”——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组在甘调研纪实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5-15 11:22:28

  切实了解掌握甘肃“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尤其是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以及“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国家编制“十三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调研“落地”  建议“生根”
——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组在甘调研纪实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的安排部署,为了使规划中涉及民族工作的部分更加接“地气”,充分反映各族人民的声音,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组成了7个调研组,分别赴四川、新疆、云南、西藏、甘肃、贵州和内蒙古等省区,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生态补偿机制和城市民族工作等进行调研。
  5月6日至12日,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为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唐世礼、梁胜利为组员的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组,开始了在甘肃为期6天的调研行程。
  调研组一行先后走进甘南、临夏、兰州三地,深入基层,通过座谈讨论、实地考察、走访群众等方式,全面了解掌握了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走进甘南——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藏汉文化的接合部,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处,是安多藏区传统的宗教文化核心区。全州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现辖8个县市,99个乡镇、664个村。有藏、汉、回、蒙等24个民族,73万人,其中藏族占54.2%,有藏传佛教寺庙123座。
  5月6日中午,调研组一行到达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合作市。干净整洁的市容、色彩鲜明的民族建筑,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甘南州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以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甘南州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保障,全力加强各项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自然条件严酷,社会发育程度低,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基础条件未根本改善,交通、市政、水利等“瓶颈”制约依然存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生态恶化趋势未有效遏制,公共服务水平普遍不高,城乡民族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服务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
  为此,甘南州提出建议,希望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延续并加大落实支持甘肃藏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项目。
  据了解,中央支持甘肃藏区发展的政策涉及甘南的147项中,有白龙江流域综合治理、沙化草原治理、水电开发补偿和电价优惠等22项还没有落实,而这部分政策对接难、争取难、落实难,需要国家协调相关部委,继续延续支持藏区发展的政策措施,逐年提高藏区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总量,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提高对甘南州的特殊性政策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和生态转移支付补助标准,并逐年加大增量。
  “甘南的地域和气候都有它的特殊性,中央在政策上给予的倾斜和支持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甘南州一位负责人真诚地说。
  针对甘南州自然条件严酷、社会发育程度低的现实,甘南州还向调研组提出,希望国家提高藏区项目建设国家投资补助比例,免除公益项目的地方配套。
  “这个地方过去条件非常艰苦,哪里有这么宽敞的会议室!就一间小屋子。甘南这么冷的天,冬天连煤都烧不起。由于交通不便,乡上的干部要去县里办点事儿,只能走着去……”在夏河县桑科乡政府的会议室里,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向来自北京的调研组成员介绍了该乡多年前的办公条件。
  “这些年,党和国家为我们藏乡办了很多实事好事,现在的生活办公条件比过去好太多了。”桑科乡政府一位负责人听到这里,忍不住插话道。
  夏河县地处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以拉卜楞寺闻名全国,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比较明显。“十二五”期间,在中央和省委、州委的帮助协调下,夏河机场建成使用,兰合铁路开工在即,拉卜楞寺文物保护工程、省佛学院搬迁、藏中搬迁等重点工作全面展开,敬老院、幼儿园、文化室等公共服务项目基本覆盖各乡镇。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历史欠账大等基本县情的影响,基础设施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产业支撑能力也严重不足,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座谈中,夏河县建议取消地方配套资金。“我们县是国扶贫困县,财政自给率只有7%。目前,下达援藏项目均有40%左右的地方配套比例,筹措困难非常大。建议全额取消政府投资民生项目、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全额落实项目资金”。
  夏河县还提出,“十二五”期间的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大部分都集中在乡镇、行政村实施,但是由于藏区群众居住分散,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半径有限,建议在规划“十三五”时,尽量考虑藏区实际,对公共服务项目以自然村为单位立项实施,实现公共服务项目自然村全覆盖。
走进临夏——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成立于1956年11月,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全省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全州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203万人,现辖1市7县。州内五大宗教俱全,中国伊斯兰教的三大教派、四大门宦及其22个分支大多源自临夏,信仰伊斯兰教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占总人口的57%。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信仰伊斯兰教,有独特的民族语言,形成于十三世纪中叶,是以中亚撒马尔罕地区的色目人为主体,融合汉、蒙、藏、回等民族,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5月8日,调研组一行见到了这个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民族。
  2011年3月2日,东乡县城曾经发生了特大地质灾害,山体塌陷滑坡几乎撕裂了整个县城。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省、州、县各级政府众志成城、合力攻坚。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奋战,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一期工程建设任务,一个地质安全、功能完善、风格独特的新县城初具规模,实现了楼成、路通、灯亮、树绿的目标,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49平方公里扩大到1.78平方公里,绿化面积由原来的380亩扩大到595亩。
  看到这个崭新的小县城,大家争相在伊斯兰民族特色的建筑前拍照留念,一位调研组成员笑言:“东乡人抓住了这次灾后重建的机遇,建设了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你们学校有没有开‘后门’的情况啊?”在东乡县沿岭乡幼儿园,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神色认真地询问幼儿园的负责人。
  “没有,当然没有!”
  “那说明你们学校还不够受群众欢迎。”话音刚落,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要办群众和孩子喜欢的、也上得起的幼儿园。”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语重心长地说。
  “东乡县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加上交通不便,全县青壮年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五年左右,在全省各县市和全国56个民族中受教育程度最低,青壮年文盲率最高,希望对我县学前至高中教育阶段施行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补助政策。”座谈中,东乡县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东乡县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扶贫开发、社会事业进步、城镇园区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并向调研组提出了他们的困难和请求。
  他们强烈呼吁,希望国家将东乡县列为特困少数民族整体推进综合扶贫开发县并予以重点扶持;请求帮助立项建设沿洮二级公路项目,制定出台支持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等。
  5月9日,调研组一行来到了积石山县癿藏中心卫生院。该卫生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服务人口4万多人,服务半径4公里,辐射癿藏、小关、中咀岭、铺川等乡镇。
  “你们这里有多少医务人员啊?”调研组成员问。
  “29个。我们这里人才来不了、留不住啊!”卫生院负责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只能加大本地医务人才的培养力度,外地人到我们这里是留不住的!”
  “他们的收入怎么样?”
  “政府全额拨款,这方面还是很好的。”
  察看过癿藏中心卫生院和寨子沟乡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后,调研组来到了贫困户马秀花的家中。一进门,屋子里破旧的景象让在场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土墙直接裸露,没有粉刷,土炕上仅铺着一层薄薄的褥子,黑乎乎的棉絮从针脚里钻了出来。
  “我就是户主。儿媳妇走了好几年啦,嫌家里太穷了。儿子在新疆的砖厂打工,一年就回来一两次。家里就我和两个孙女儿,一个7岁,一个9岁。”听了马秀花的介绍,大家都有些沉默。
  “儿子一年能给家里挣回多少钱?”唐世礼关切地问。
  “没钱,他挣的就够自己吃的。”马秀花认真地回答。
  “现在家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梁胜利问。
  “缺钱!”马秀花斩钉截铁的回答逗笑了在场的所有人,但屋内随即又是长时间的沉默。
  “这样的家庭缺乏致富的基础,只能更多地从社会救济的渠道予以帮助。培养好两个孙女,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希望。”从马秀花家中离开后,唐世礼对县乡负责人说。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设一定要突出我们本民族的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建设风格……”
  “城市建设要方便群众,首先要让市民出行时有停车的地方……”
  来到在建的临夏市第三中学,调研组一行参观了这个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的展板,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都市跃然“板”上。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和调研组成员一边听取介绍,一边向临夏市负责人提出自己的建议。
  临夏市学和民族用品厂是一家地地道道的民族企业。在厂房里,大家第一次见到了礼拜帽的制作全过程。厂长朴实的话语给调研组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礼拜帽成本高、利润薄,挣钱不多,但是我们的厂子给全市提供了几百个就业岗位,也算是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了贡献吧。”
  随后,调研组一行还赴临夏市人民医院察看了医院的运营情况。
  “这些年来,临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提起近年来临夏的发展,随行的临夏州领导说。
  “但是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临夏州要达到中央、省上的要求和各族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临夏州负责人提出,请求国家尽快出台支持临夏州怒江州凉山州建设全面小康试验区的特殊扶持政策;请求国家支持临夏综合保税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请求支持建设临夏北塬4C机场;请求国家支持临夏州免费教育;请求落实取消民族地区项目建设地方配套资金的政策;请求国家扩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和标准。
走进兰州——
  兰州,甘肃省会,甘肃省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教中心。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兰州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以及国家级兰州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域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55个,近16万人。
  5月11日下午,调研组一行来到了兰州市唯一一所完全民族中学——兰州市民族中学。
  操场里,孩子们踢球的、跑步的,热闹却井然有序。
  站在学校的操场上,学校负责人向调研组一行详细介绍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离开前,大家还有幸观看了该中学组织专人排练的、充满民族特色的、别样的“广播体操”。
  据介绍,这套民族健身操包括了回、藏、维、蒙、汉五个民族的舞蹈动作,寓意民族团结。看着孩子们朝气蓬勃的身影,在场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掏出了手机,想要把这特别的一幕保存下来。
  5月12日,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座谈会在兰州召开。
  会议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青林主持。
  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咸辉就甘肃“十三五”规划初步考虑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进行了汇报。
  咸辉介绍说,甘肃省民族地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共2州5县,总人口333.11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2.9%。全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41.05万人,占全省人口的9.43%,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都是甘肃的独有民族。近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民族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是,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民族地区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咸辉建议,国家继续加大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甘肃的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资源能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推进全省与中亚西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交流合作;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实现均衡发展的战略考虑,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支持甘肃和西部地区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取消民族地区公益性项目地方配套资金,适当提高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补助标准;加大对我省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甘肃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的补助标准,对生态移民和后期产业发展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予以全额投入,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从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两个方面给予支持,帮助甘肃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临夏州贫困落后发展现状和自身发展能力十分欠缺的实际,以及灾害频发的恶劣自然环境,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充分肯定了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后,调研组指出,这次调研的目的是切实了解掌握甘肃“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尤其是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以及“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国家编制“十三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希望甘肃认真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有关工作,切实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