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甘肃法院工作侧记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7-24 10:34:36

  为了使人大代表能深入了解法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公开、推动司法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对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7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组织邀请的19名全国人大代表来到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拉开了为期4天的对甘肃全省法院工作视察的序幕。
  据了解,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在今年10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人民法院行政审查专项工作。结合这项工作,为了直接听取全国人大代表对此的意见和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分批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了视察法院专项活动。
  这次到甘肃法院视察,是最高人民法院今年开展的第五批专项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尔梅、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效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梁明远参加视察。
  在4天的时间里,来自天津、内蒙古、河南、河北等地的全国人大代表深入兰州、定西、甘南等市州的部分县区法院和派出法庭,通过旁听庭审、实地视察和参加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了当地法院在审判执行工作、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视察中,甘肃法院工作中的一些亮点,引起了代表们的高度关注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信息化建设: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
  这是我们院的内网信息化工作平台。这个平台可按案件不同类型将办案流程细化到每个节点,同时根据法律规定设置不同时限,可对立案、分案、开庭、送达、结案、归档等重要流程节点进行智能提示、预警,有效防止超审限;根据各岗位赋予不同权限,设置上至院长下至审判员的严格审批流程和时限,实现了公文流转和审批提速;法官可实时查询案件的所有关联信息,了解全院工作动态……
  执行指挥中心借助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数字法院系统、4G远程指挥系统、“点对点”执行查控系统、执行联动系统等五大系统,集远程中央指挥、大要案决策分析、全省案件动态管理、司法网络查控、快反应急处置、跨部门联动威慑等多功能为一体,是全省法院执行工作的指挥中枢。执行指挥中心主要提供执行现场远程实时指挥、被执行人财产“点对点”网络查控、执行信访远程视频接访等功能……
  省高级人民法院安防应急指挥中心是省高院利用最新网络传输技术、集成数据库技术及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等先进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安防预警、调控、指挥、监督功能为一体的重要信息化应用工具……
  扫描二维码,案件执行信息随时随地可查;律师通过网上办案平台,可互联网阅卷;审判管理可视化……
  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的来临,将法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也不是期待实现的远景目标。7月14日,当全国人大代表来到甘肃省高院视察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感到非常振奋。
  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梁明远向代表们介绍说,近年来,甘肃省高院抢抓全国政法系统实施“信息化快速通道”建设工程和最高人民法院“天平工程”建设工程的机遇,乘势推进全省法院信息化建设,先后建成开通了中国法院网甘肃频道、甘肃法院门户网站和全省法院三级专网,启动了覆盖人民法庭的四级专网建设,开发建成了融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办案流程管理系统、法官个人工作平台为一体的数字法院应用系统以及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全省共有85个中、基层法院完成了局域网络硬件建设,100多个中、基层法院接入了三级业务专网,实现了数据共享、远程提讯、视频会议、远程协同办案、远程庭审观摩等功能,部分法院已经建成了延伸到派出法庭的远程视频系统。
  代表们还了解到,目前,甘肃省高院已建成覆盖全省三级法院和人民法庭的四级专网及380个科技法庭、46套远程视频提讯系统,建成互为备份、连接全省法院的高速信息专网;省高院建成数据汇集平台和审判信息、执行指挥、综合集控、新闻发布等“一个平台”、“四大中心”,实现了案件管理信息化、司法公开和司法评估、拍卖网络化、立案庭审数字化、执行信访远程化、办公流转无纸化、楼宇管控智能化,远程立案、远程庭审、远程执行、远程信访成为法院工作方式新常态。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成为甘肃省法院系统为民服务的新宗旨。
  在详细了解了甘肃省高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情况后,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一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毛雁俊说:“甘肃省高院把信息化技术与法院工作融合,把案件透明度和数字化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设置了远程视频立案、接访。法院信息化体系将成为甘肃省法院审判及各项工作整体水平提升的突破口。”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兰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士岭说:“甘肃省高院把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了法院工作,创新技术优势,全面提升了法院公正司法的水平和公信力。”


马背法庭:既节约了司法成本,又方便了诉讼当事人
  7月的甘南草原,绿草如茵。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牧民们早早就来到了指定的草场,等待“达杰承们让”的到来。这些年,他们已经习惯由“达杰承们让”为他们解决纠纷。
  “达杰承们让”,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马背法庭”。
  在一块普通的牧场上,由一顶帐篷,一面国徽,几张简单的桌椅和审判长、书记员的名牌组成的法庭,就是“马背法庭”了。如今,“马背法庭”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碌曲、夏河三县上万平方公里美丽的大草原上,已经亮起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每到放牧季节,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碌曲、夏河三县法院就派2至4名法官组成法庭,骑马深入牧民聚集的边远牧区草场,巡回于一顶顶牛毛帐篷之间,向牧民群众宣讲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及时调解处理牧民间争草场、卖牛羊、分家产的纠纷。在马背法庭上能用简单程序的,当庭审理结案;要用普通程序的,组成合议庭,限期开庭审结。几起案子下来,法官们快捷的审判方式和公正无私的裁决,不仅令双方当事人满意,而且使旁观的牧民群众受到直观的法制教育。
  7月15日,夏河县的马背法庭又开庭了。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旁听人员比以前要多,他们就是来甘肃视察的全国人大代表。
  在法官的调解下,一桩牲畜买卖纠纷终于得以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袁敬华说:“我从电视上看过报道,但是没有现实体验过这种开庭形式,这次我们是实地看到了一个马背法庭开庭的场景!现在看来,这种形式对于解决当地农牧民的实际纠纷问题、对于化解矛盾起了很大的作用。”
  代表们还了解到,近年来,甘肃省法院系统在司法便民工作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全省法院系统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组建马背法庭、车载法庭,加大就地开庭、巡回办案力度,方便群众诉讼;普遍建成一站式、全方位、一体化的立案信访大厅或诉讼服务中心,建成12368诉讼服务热线。省高院信访工作连续五年受到省上表彰,集中清理执行积案、党政机关执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专项积案清理、涉民生案件专项集中执行等活动均提前完成任务,位居全国前列,多次被授予全国先进集体。
  “这种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的马背法庭,在群众住地开庭审案,既节约了司法成本,又方便了诉讼当事人,值得在全国推广。”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院长助理、老年病科主任司艳华说。


双语法官:帮助当地百姓打破语言壁垒,使其能够懂法用法
  在夏河县法院,代表们见到了全国优秀法官——才让旺杰。
  甘肃省夏河县作为藏族同胞聚居的县区,其辖区内8万人口中近八成都是藏族同胞。过去,当地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纠纷解决方式:有声望的族中长者聚拢冲突双方,从中调停,达成共识后互相献上哈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各种纠纷呈现的异样化,这种依靠族中权威的解决方式早已不能代替正常的法律救济途径。但这种方式还一直能被沿袭,也自有原因,那就是法官与藏民之间语言的对接问题。
  在成为全国优秀法官前,才让旺杰已经在夏河当地小有名气。因为精通汉藏两门语言,同时兼具法律专业知识储备,旺杰帮助当地百姓打破语言壁垒,使其能够懂法用法。慢慢的,双语法官成了才让旺杰的“帽子”。
  代表们见到才让旺杰时,他刚接手了一件离婚案件,一位藏族妇女正在向他介绍情况,才让旺杰一边听一边用藏语解答问题。因为是用藏语对话,双方的交流很顺畅。
  “说到双语法官,人们总不由自主地界定,认为无非是会两种语言而已。可是,事实上他们的角色任务并不是简单地完成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与互通,更应该是把那些法律术语用简单易懂的本民族语言解释出来,能够让当地群众理解并相信法律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武器。许多法律术语在藏语里没有明确对应的释义,我需要吃透汉语意思,才能准确地将其拆解成简单平实的藏语。只有这样,才能让普通牧民知道法条的真实含义。”才让旺杰告诉前来视察的全国人大代表。
  为了立足保障少数民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宪法权利,甘肃省高院筹建了“双语”法官培训中心,最高人民法院在培训中心设立了“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甘肃省委政法委、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和西北民族大学分别在基地设立了相应培训、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联合省直其他政法部门出台了加强政法干警“双语”培训工作意见,同时建立汉蒙、汉哈“双语”人才省际合作培养机制,共举办双语培训班31期,培训干警2970余人次,培训中心成为全国、全省民族地区法律人才培训的重要阵地。同时,还组织编写了《宪法学》等藏汉双语教材10部,填补了全国双语法律教材的空白。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北京出席了双语教材首发仪式,对双语法官培养培训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媒体先后刊登了甘肃双语法官培养培训的主要做法。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中学政教处主任查嘎岱说:“甘肃省高院重视对双语法官的培养,编写了教材,我认为是很了不起的。打官司也是感情的交流,一个少数民族当事人汉语水平低,如果用母语交流会更加便利,我们鄂尔多斯也需要培养双语法官。”
  在参观了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后,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委员、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原总工程师包景岭说:“在法律院校教育学习之外,甘肃法官培训学院的培训工作做得非常好,法官的双语教育不是建一个学校,请几个老师就完事了,还要注重教材的编写和培训的日常管理。在这方面,甘肃法院走在了全国前列,值得大力学习。”


人民陪审员:既当陪审员又当调解员,还是宣传员、普法员、监督员
  7月16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来到定西市漳县人民法院。在漳县人民法院三岔人民法庭,代表们了解了法庭工作和人民陪审员工作开展情况,先后参观了科技法庭、人民陪审员工作室、调解室、办公室,并与人民陪审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听完介绍后,代表们对法庭整体工作及人民陪审员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代表们了解到,漳县人民法院认真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落实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为契机,全面加强和规范人民陪审员工作,特别注重发挥人民陪审员在调解、信访以及法治宣传、服务群众等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民陪审员工作,县财政每年将人民陪审员经费纳入预算,足额予以保障。漳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法院通过向新任命人民陪审员颁发任命书、组织人民陪审员面对宪法宣誓、表彰优秀人民陪审员、制作统一服装、兑现陪审补贴等活动,激发人民陪审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人民陪审员由过去的18名增加到现在的37名,是全院法官人数的123%。
  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漳县法院由审判管理办公室随机抽取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全程参与阅卷、调解、审理、合议、审核法律文书、判后释疑等过程,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既是裁判员又是调解员、宣传员、普法员、监督员“五员”一体的多重角色。通过努力,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的案件呈现出案件数、调解率、息诉罢访逐年上升的态势,2012、2013年人民陪审员陪审率仅为41%、48%,而2014年为88%、2015年上半年达到96%。
  袁敬华代表说:“很多对法院工作不了解的人,认为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就是陪衬员,但是通过对漳县法院的视察,看到这里的人民陪审员工作做得实实在在,他们有办公室,有统一专门的服装,他们既当陪审员又当调解员、宣传员、普法员、监督员。特别是通过人民陪审员的调解,及时化解了矛盾,促进了和谐稳定,这是非常大的一个亮点。”
  漳县法院在人民陪审员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只是甘肃省法院人民陪审员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介绍,甘肃省法院已提前完成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人民陪审员总数已达4045人。人民陪审员在弘扬司法民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宣传法院工作、维护司法公正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贾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