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省人大常委会把脉农村金融创新工作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8-04 07:49:56

  在7月27日至31日召开的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农村金融创新情况的报告》及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全省农村金融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政府专题报告提出,为实现2017年全省贫困村全覆盖,将针对全省建档立卡的97万户贫困人口,每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的精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
  为全面落实好金融精准扶贫,省人大常委会今年将全省农村金融创新工作作为重点监督议题,于5月中旬成立了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青林为组长,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相关负责同志为副组长,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农办、省政府金融办、省扶贫办、省农牧厅相关负责同志,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成员的专题调研组,先后赴平凉市的崆峒区、泾川县和武威市的凉州区、天祝县开展了实地调研,听取了市、县(区)政府、相关金融机构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以及乡镇干部、农户、信贷员对农村金融创新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还委托12个市、州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并上报了调研报告。
  据了解,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农村金融创新工作,对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农村金融发展方式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金融、财政、扶贫、农牧等部门把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作为破解我省“三农”资金短缺问题、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更新农民思想观念、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的关键战略来抓,积极协调相关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了农村金融创新探索,在“如何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如何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如何防范农村金融风险”、“如何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报告显示,当前,全省农村金融创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对农村金融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相关政策理解、运用的差异,全省各地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动力不足,贷款难、贷款贵、期限短、额度小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农村产权确权登记正在推进,抵押担保体系尚待完善;现有农村金融政策和产品在操作层面的配套制度不完善,部分产品设计的政策目标不能完全实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缓慢,农户对信用的价值判断和贷款时限的规定等认识不清。
  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发掘已出台政策的潜力,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能力;各类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抵押担保方式,破解农村贷款难、贷款贵、额度小、期限短的难题;加快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解决农村资源和资产无“身份证”的问题;完善农村金融发展配套政策,适时启动农村金融地方立法。
  据省政府专题报告反映,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加快金融便民服务点布设进度,2017年实现全省贫困村全覆盖。全面落实金融精准扶贫,针对全省建档立卡的97万户贫困人口,每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的精准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省财政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全额贴息。针对租用或流转贫困户土地、吸纳贫困户参股、带动增收效果好的“产加销”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县级政策性担保机构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对带动贫困户生产销售网货产品、带动效果明显(以贫困户产品为主)的企业和网店,给予信贷支持。同时,推进涉农信贷担保抵押方式创新,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由政府和金融机构按3∶7的比例出资建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对精准扶贫小额贷款、贫困户危房改造贷款、异地搬迁贷款、贫困家庭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损失给予补偿;建立以政府主导的农村“三权”交易流转体系,逐步推广种养殖暖棚、日光温室等权能抵押贷款,有效盘活农民实际拥有的担保物权和资产收益权。 (记者 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