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基固本方能“通关”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9-01 11:27:44
乡镇人大居于我国五级人大体系的“末梢”,离实际最近、离百姓最近、离各种社会矛盾也最近,对我国基层民主具有非凡意义。全省8.3万名各级人大代表中,乡镇人大代表6.38万人,占全省人大代表总数的77%。而全省1233个乡镇和137个街道中,为代表服务的人大机构却处于无人无钱无阵地的尴尬局面,直接影响了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履职积极性和履职水平。同时,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乡镇人大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如何破解乡镇人大建设和发展难题,促使乡镇人大走出困境,提高工作水平,省人大常委会在行动——
寻路最基层人大,打通“最后一公里”。如何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寻求创新,甘肃省各级人大一直在努力。
2006年6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在临潭县组织召开了全省县乡人大工作座谈会。这是地方人大建立以来,甘肃省首次召开的县乡人大工作座谈会。来自全省14个县、14个乡镇人大的负责同志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县乡人大工作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
2009年11月27日,甘肃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甘肃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对加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保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尤其是对乡镇人大主席的职责进行了详细规定。
加强乡镇人大建设,提高乡镇人大工作水平,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各地人大近年来高度关注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对乡镇人大工作多次进行调研,并就加强基层人大工作提出“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总原则。
从2014年开始,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把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作为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连续祭出实招,帮助最基层人大强身健体,促进最基层人大强基固本。
着眼解决最基层人大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大规模密集调研。15个调研组分赴全省各地,2000多份调查问卷发出,全省上下联动,形成30多份调研报告
问题倒逼改革,实践呼唤改革,群众期盼改革。“最后一公里”弱化的积弊受到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的同时,也引起省委高层的关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针对加强基层人大工作指出,要突出抓好县乡人大运行机制改革,采取倒逼机制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好。
2014年初,省人大常委会把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列入年度工作重点,并把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作为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014年4月开始,省人大常委会采取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专题调研与工作督查、上下联动调研与委托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向基层人大和人大代表发放2000多份调查问卷,并先后派出15个调研组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与各级人大代表座谈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各市州、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也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了30多份调研报告。
随着调研的深入,乡镇(街道)人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全省1233个乡镇和137个街道中,90%的乡镇只有1名人大主席,77%的街道人大工委仅有1名负责人,没有副主席,也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处于“光杆司令”、有将无兵、无人无钱无阵地的尴尬境地。
我省有各级人大代表8.3万人,其中乡镇人大代表6.38万人,占全省人大代表总数的77%。乡镇(街道)人大的尴尬境地与最基层最接地气的一级代表工作存在服务和保障不到位的问题,人大代表参与活动的热情与乡镇人大工作的实际运行状况及其所承担的职责严重不“配套”。
大胆创新,边试边行,在全省推广“一县一区”经验,为乡镇(街道)人大“强骨健体”
在继续深化调研,寻求解决良策的同时,省人大常委会决定对发现的好典型进行推广,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为乡镇(街道)人大“强骨健体”。
调研中发现,平凉市泾川县委下发加强乡镇人大工作的文件,对乡镇人大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乡镇在原有1名人大主席的基础上,根据乡镇规模大小,分别配备1至2名专职副主席。各乡镇设立了人大工作办公室,配备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规范了各项工作流程。同时,建立从乡镇人大主席中选任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干部培养模式,让乡镇人大干部有希望、有盼头、有奔头。
调研中同时发现,兰州市城关区2006年在全省城区率先全部设立街道一级人大工委,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街道党工委的领导。
2014年8月5日至6日,全省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座谈会在泾川县召开,会议将泾川县的做法归纳为“党委高度重视、健全工作机构、落实经费保障、创建代表之家、服务代表履职、开展代表述职、完善制度机制、强化工作考核、注重干部交流、加强队伍建设”等10条“泾川经验”向全省推广。会议明确提出,力争2015年底全省乡镇人大整体工作达到泾川县水平。
泾川会议后,全省各市州人大常委会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着力解决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等难题。目前,全省已有470个乡镇建成了人大办公室,达到了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人大标牌、有工作人员、有工作制度、有办公经费的基本标准。48个乡镇同时配备了人大主席和专职副主席,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462名。106个街道人大工委配备专职负责人,占街道总数的77%,配备了工作人员125名。
推行强基固本工程,经费保障意见和工作参考出台,着力实现乡镇(街道)人大硬件标准化、软件规范化、活动经常化
有了“经验”引路,但乡镇(街道)人大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却有着历史和机制的根源,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深化改革,需要综合施力。乡镇人大干什么工作、怎么干工作,尤其是怎样规范工作?省人大常委会继续探索。
2014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赴部分县区对落实泾川会议精神情况进行了追踪调研,继续寻求良方。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对加强乡镇人大工作提出的“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精神要求,省人大常委会遵循“法律有明确规定的,要扎实推进;法律规定比较原则、现实需要的,可以积极探索;法律明确不允许的,坚决不搞”的原则,决定在全省各乡镇、街道积极推进强基固本工程,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提高乡镇人大工作水平,实现乡镇(街道)人大服务代表“零距离”,代表联系群众“零距离”。
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在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设中突出党委对乡镇人大工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这一主线;切实发挥好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乡镇人大主席团的职能作用;着力加强乡镇人大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和制度建设;建好代表日常活动平台、代表闭会期间履职平台、代表联系群众平台、代表履职监督平台;不断健全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上下联动推进工作机制、县级人大常委会联系指导乡镇(街道)人大工作机制、代表履职服务保障机制、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运行保障机制、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考核评价机制。
强基固本,实招连续发力。
2014年11月,《甘肃省乡镇(街道)人大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印发。意见旨在解决乡镇(街道)人大“钱”的问题。意见规定,乡镇(街道)人大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乡镇(街道)人大经费实行分级保障,同时对乡镇(街道)人大经费包括乡镇人代会经费、代表活动经费、代表培训经费、无固定收入代表误工补贴、乡镇(街道)人大日常工作经费等提出了标准和保障措施。
2015年1月,《甘肃省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参考》出台。
工作参考对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乡镇人大主席团的职责、乡镇人大主席和副主席的职责、街道人大工委的职责、乡镇和街道人大办公室的职责进行了详细规定,同时对乡镇(街道)人大的学习培训制度、组织代表小组活动制度、组织代表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制度、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提出和交办制度、联系选民和人民群众制度、组织代表述职和接受监督制度、保障代表执行职务制度、建设“人大代表之家”制度、资料保存制度、工作考评制度等10个方面的制度进行了明确,为乡镇(街道)人大开展工作提供了“工作指南”,初步构建起基层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代表履职有了钱,有了制度,还要有平台和阵地。2012年初开始的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已经成为代表闭会期间履职的有效载体,成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成为密切各级人大、各级人大代表之间联系的桥梁纽带。如何让活动更加深入,如何让县乡人大代表履职更加规范,继2013年在兰州、白银、金昌三市进行试点后,2014年,“人大代表之家”创建工作在全省各市州全面推开。目前,全省已建成规范化“人大代表之家”2000多个。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2015年各地将全面完成“人大代表之家”创建任务,“人大代表之家”将成为人大代表学习培训的重要基地、联系选民的重要场所、履行职责的重要渠道、宣传人大工作的重要窗口,开展活动的重要阵地。
改革只有进行时,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设还在路上
2015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专程来到甘肃代表团,在听取相关汇报后,对我省,尤其是平凉市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抓紧总结推广平凉经验,促使全省县乡人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既是全省各级人大的集体诉求,更是8月31日召开的省委人大工作会议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如何抓住省委人大工作会这个难得的契机,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楚、把意见提充分?省人大常委会快马加鞭。
“以乡镇(街道)人大工作为主题的调研活动,不到两个月,我们就进行了三次。”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调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5年4月,以常委会研究室、办公厅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分别在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罗笑虎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孙效东的带领下,赴平凉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路奔忙,通过听汇报、看典型,先后实地走访了平凉市两县一区的5个乡镇、社区和6个“人大代表之家”。通过查看“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工作办公室建设情况、查阅人大代表活动记录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各乡镇(街道)和村组社区“人大代表之家”在人员配备、经费落实、代表参与及工作开展等方面的情况,并就如何深化和拓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全面加强乡镇人大工作和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如何履职等开展深入调研。
2015年5月中旬和6月初,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罗笑虎又率调研组再次出发,分别前往陇南市成县、天水市秦安县,就加强乡镇人大工作和精准扶贫等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部分乡镇人大办公室和“人大代表之家”,对当地乡镇“人大代表之家”建设、代表选举、代表履职、代表活动、选民意见建议答复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并就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创新基层人大工作与当地人大进行了深入探讨。
罗笑虎说,各级人大要不等不靠,积极主动作为,学习借鉴平凉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各自实际,抓好转化运用,解决突出问题,加强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基层人大工作水平。
罗笑虎指出,当前就是要把平凉的做法经验总结提升好、规范完善好。一方面,要从法律规定、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去总结提炼,提升到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持、完善和自信高度去认识把握,体现人大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另一方面,要按照硬件标准化、软件规范化、活动经常化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完善当前工作,尤其是基层人大代表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精细化,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具体的主题,开展活动要扎实有效。同时,平凉各县区要先行一步,切实改进工作,为全国、全省加强基层人大工作尤其是乡镇(街道)人大工作提供思路、探索路子、作出样板。
最近,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加强人大工作特别是县乡人大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这对基层人大来说,无疑又是一个特大利好。
好风凭借力,寻路最基层人大,打通“最后一公里”,扬帆正当时。 张孝峰
强基固本方能“通关”
寻路最基层人大,打通“最后一公里”。如何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寻求创新,甘肃省各级人大一直在努力。
2006年6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在临潭县组织召开了全省县乡人大工作座谈会。这是地方人大建立以来,甘肃省首次召开的县乡人大工作座谈会。来自全省14个县、14个乡镇人大的负责同志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县乡人大工作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
2009年11月27日,甘肃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甘肃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对加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保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职权,尤其是对乡镇人大主席的职责进行了详细规定。
加强乡镇人大建设,提高乡镇人大工作水平,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各地人大近年来高度关注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对乡镇人大工作多次进行调研,并就加强基层人大工作提出“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总原则。
从2014年开始,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把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作为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连续祭出实招,帮助最基层人大强身健体,促进最基层人大强基固本。
着眼解决最基层人大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大规模密集调研。15个调研组分赴全省各地,2000多份调查问卷发出,全省上下联动,形成30多份调研报告
问题倒逼改革,实践呼唤改革,群众期盼改革。“最后一公里”弱化的积弊受到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的同时,也引起省委高层的关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针对加强基层人大工作指出,要突出抓好县乡人大运行机制改革,采取倒逼机制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好。
2014年初,省人大常委会把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列入年度工作重点,并把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作为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014年4月开始,省人大常委会采取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专题调研与工作督查、上下联动调研与委托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向基层人大和人大代表发放2000多份调查问卷,并先后派出15个调研组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与各级人大代表座谈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各市州、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也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了30多份调研报告。
随着调研的深入,乡镇(街道)人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全省1233个乡镇和137个街道中,90%的乡镇只有1名人大主席,77%的街道人大工委仅有1名负责人,没有副主席,也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处于“光杆司令”、有将无兵、无人无钱无阵地的尴尬境地。
我省有各级人大代表8.3万人,其中乡镇人大代表6.38万人,占全省人大代表总数的77%。乡镇(街道)人大的尴尬境地与最基层最接地气的一级代表工作存在服务和保障不到位的问题,人大代表参与活动的热情与乡镇人大工作的实际运行状况及其所承担的职责严重不“配套”。
大胆创新,边试边行,在全省推广“一县一区”经验,为乡镇(街道)人大“强骨健体”
在继续深化调研,寻求解决良策的同时,省人大常委会决定对发现的好典型进行推广,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为乡镇(街道)人大“强骨健体”。
调研中发现,平凉市泾川县委下发加强乡镇人大工作的文件,对乡镇人大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乡镇在原有1名人大主席的基础上,根据乡镇规模大小,分别配备1至2名专职副主席。各乡镇设立了人大工作办公室,配备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规范了各项工作流程。同时,建立从乡镇人大主席中选任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干部培养模式,让乡镇人大干部有希望、有盼头、有奔头。
调研中同时发现,兰州市城关区2006年在全省城区率先全部设立街道一级人大工委,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街道党工委的领导。
2014年8月5日至6日,全省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座谈会在泾川县召开,会议将泾川县的做法归纳为“党委高度重视、健全工作机构、落实经费保障、创建代表之家、服务代表履职、开展代表述职、完善制度机制、强化工作考核、注重干部交流、加强队伍建设”等10条“泾川经验”向全省推广。会议明确提出,力争2015年底全省乡镇人大整体工作达到泾川县水平。
泾川会议后,全省各市州人大常委会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着力解决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等难题。目前,全省已有470个乡镇建成了人大办公室,达到了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人大标牌、有工作人员、有工作制度、有办公经费的基本标准。48个乡镇同时配备了人大主席和专职副主席,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462名。106个街道人大工委配备专职负责人,占街道总数的77%,配备了工作人员125名。
推行强基固本工程,经费保障意见和工作参考出台,着力实现乡镇(街道)人大硬件标准化、软件规范化、活动经常化
有了“经验”引路,但乡镇(街道)人大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却有着历史和机制的根源,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深化改革,需要综合施力。乡镇人大干什么工作、怎么干工作,尤其是怎样规范工作?省人大常委会继续探索。
2014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赴部分县区对落实泾川会议精神情况进行了追踪调研,继续寻求良方。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对加强乡镇人大工作提出的“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精神要求,省人大常委会遵循“法律有明确规定的,要扎实推进;法律规定比较原则、现实需要的,可以积极探索;法律明确不允许的,坚决不搞”的原则,决定在全省各乡镇、街道积极推进强基固本工程,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提高乡镇人大工作水平,实现乡镇(街道)人大服务代表“零距离”,代表联系群众“零距离”。
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在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设中突出党委对乡镇人大工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这一主线;切实发挥好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乡镇人大主席团的职能作用;着力加强乡镇人大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和制度建设;建好代表日常活动平台、代表闭会期间履职平台、代表联系群众平台、代表履职监督平台;不断健全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上下联动推进工作机制、县级人大常委会联系指导乡镇(街道)人大工作机制、代表履职服务保障机制、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运行保障机制、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考核评价机制。
强基固本,实招连续发力。
2014年11月,《甘肃省乡镇(街道)人大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印发。意见旨在解决乡镇(街道)人大“钱”的问题。意见规定,乡镇(街道)人大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乡镇(街道)人大经费实行分级保障,同时对乡镇(街道)人大经费包括乡镇人代会经费、代表活动经费、代表培训经费、无固定收入代表误工补贴、乡镇(街道)人大日常工作经费等提出了标准和保障措施。
2015年1月,《甘肃省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参考》出台。
工作参考对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乡镇人大主席团的职责、乡镇人大主席和副主席的职责、街道人大工委的职责、乡镇和街道人大办公室的职责进行了详细规定,同时对乡镇(街道)人大的学习培训制度、组织代表小组活动制度、组织代表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制度、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提出和交办制度、联系选民和人民群众制度、组织代表述职和接受监督制度、保障代表执行职务制度、建设“人大代表之家”制度、资料保存制度、工作考评制度等10个方面的制度进行了明确,为乡镇(街道)人大开展工作提供了“工作指南”,初步构建起基层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代表履职有了钱,有了制度,还要有平台和阵地。2012年初开始的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已经成为代表闭会期间履职的有效载体,成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成为密切各级人大、各级人大代表之间联系的桥梁纽带。如何让活动更加深入,如何让县乡人大代表履职更加规范,继2013年在兰州、白银、金昌三市进行试点后,2014年,“人大代表之家”创建工作在全省各市州全面推开。目前,全省已建成规范化“人大代表之家”2000多个。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2015年各地将全面完成“人大代表之家”创建任务,“人大代表之家”将成为人大代表学习培训的重要基地、联系选民的重要场所、履行职责的重要渠道、宣传人大工作的重要窗口,开展活动的重要阵地。
改革只有进行时,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设还在路上
2015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专程来到甘肃代表团,在听取相关汇报后,对我省,尤其是平凉市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抓紧总结推广平凉经验,促使全省县乡人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既是全省各级人大的集体诉求,更是8月31日召开的省委人大工作会议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如何抓住省委人大工作会这个难得的契机,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楚、把意见提充分?省人大常委会快马加鞭。
“以乡镇(街道)人大工作为主题的调研活动,不到两个月,我们就进行了三次。”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调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5年4月,以常委会研究室、办公厅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分别在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罗笑虎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孙效东的带领下,赴平凉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路奔忙,通过听汇报、看典型,先后实地走访了平凉市两县一区的5个乡镇、社区和6个“人大代表之家”。通过查看“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工作办公室建设情况、查阅人大代表活动记录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各乡镇(街道)和村组社区“人大代表之家”在人员配备、经费落实、代表参与及工作开展等方面的情况,并就如何深化和拓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全面加强乡镇人大工作和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如何履职等开展深入调研。
2015年5月中旬和6月初,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罗笑虎又率调研组再次出发,分别前往陇南市成县、天水市秦安县,就加强乡镇人大工作和精准扶贫等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部分乡镇人大办公室和“人大代表之家”,对当地乡镇“人大代表之家”建设、代表选举、代表履职、代表活动、选民意见建议答复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并就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创新基层人大工作与当地人大进行了深入探讨。
罗笑虎说,各级人大要不等不靠,积极主动作为,学习借鉴平凉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各自实际,抓好转化运用,解决突出问题,加强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基层人大工作水平。
罗笑虎指出,当前就是要把平凉的做法经验总结提升好、规范完善好。一方面,要从法律规定、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去总结提炼,提升到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持、完善和自信高度去认识把握,体现人大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另一方面,要按照硬件标准化、软件规范化、活动经常化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完善当前工作,尤其是基层人大代表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精细化,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具体的主题,开展活动要扎实有效。同时,平凉各县区要先行一步,切实改进工作,为全国、全省加强基层人大工作尤其是乡镇(街道)人大工作提供思路、探索路子、作出样板。
最近,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加强人大工作特别是县乡人大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这对基层人大来说,无疑又是一个特大利好。
好风凭借力,寻路最基层人大,打通“最后一公里”,扬帆正当时。 张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