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周多明在山丹督查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时强调 把工作着力点聚集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9-08 09:51:24

 李桥乡上寨村贫困户梁尚民在外打工,父亲下肢残疾,母亲患有高血压,妻子因关节炎致残,儿子在江苏上大学。8月25日,来到张掖市山丹县督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调研双联工作的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多明了解到这一家人因病因学致贫的情况后,详细询问了梁尚民一家现在最大的困难、孩子上大学费用的来源、新农合一年报销的医药费,并翻看了各项惠农资金的发放情况。
 
  梁尚民的妻子丁秀琴告诉周多明,丈夫打工每年收入的2.5万多元,是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双联人员帮助自己申请了每年1200元的困难残疾人补贴,为上大学的孩子申请了生源地助学贷款,新农合每年能报销一定比例的医药费,各项惠农资金都能发放到账。
 
  就周多明关心的产业发展问题,丁秀琴说,在政府和双联人员的帮扶下,自家建成了40平方米高标准羊圈一个,投放扶贫基础母羊1只,按照帮扶计划,确保养殖数量不少于15只。有了政府的帮扶,我们一家人对脱贫致富有了信心。
 
  边听介绍,周多明边说,省委、省政府一贯心系困难群众,现在又派人来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有了帮扶人员的帮助,一定要有脱贫致富的信心,要按照帮扶计划一步一步发展产业。我们一起努力,让贫困户都能脱贫致富,大家的日子都会越过越好。
 
  来到上寨村村委会,周多明仔细察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计划和双联工作台账,详细了解了全村37户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和帮扶措施。他说,从计划和台账等可以看出,县、乡及双联人员准确掌握了贫困户的实际,采取的帮扶措施具有各自的特色和针对性。现在关键是要把这些措施逐项落到实处,并在落实中逐步完善,进而实现稳步脱贫致富。
 
  走进陈户镇范营村农贸市场,周多明察看了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交易情况,了解了全村53户贫困户的现状和帮扶计划落实进程,并与贫困户、村干部及有关人员座谈。
 
  面对贫困户,周多明问起了“1+17”精准扶贫方案的落地和双联行动的有关情况,请大家畅所欲言。贫困户王仁安说,自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村里硬化、绿化了街道,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马上还要进行土地整理,这又是一个让我们高兴的好消息。我们发展产业时,常常感到资金不足,希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要加大资金扶持、产业扶持力度,也要对贫困户进行思想扶贫,激活他们脱贫致富的动力,并建立约束机制,让他们不致富都不行。”村党支部书记刘仁德说,现在省上支持困难群众发展产业、进行创业的各项政策和资金比较多,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发展,帮扶一户,脱贫致富一户,不能急躁,更不能走形式。这样,村里的困难户一两年内脱贫不是问题。
 
  刘仁德说,在进行种植、养殖等帮扶的同时,村里还采取了能人进村带动扶贫。就是通过贫困户到村里种植、养殖大户和村民创办的企业学习技术兼打工的方式,稳定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收入。从现状看,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帮扶举措,既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又让全村更加和谐。
 
  就周多明关注的农贸市场建设与发展问题,刘仁德说,村里在搭建1个投融资平台,提升致富能力和智力能力2项素质,培育养殖、种植、劳务输出3项致富产业的同时,也在着力建设1个中心集镇市场。
 
  周多明对困难群众和村干部的真心话语表示赞许。他说,针对困难群众的发展资金问题,要有具体的计划,从事什么产业、规模多大、具体到每户每个产业需要多少资金,都要在发展进程中,根据每一个时期的现状,利用各种惠农资金或其他融资渠道来解决。
 
  针对思想帮扶问题,周多明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今后在举办各种致富技能等培训时,要同时进行思想帮扶。双联干部要时刻关注帮扶对象的思想动态,从经济和思想两方面进行帮扶,实现帮扶工作与群众主动要求脱贫致富相结合。还要在条件成熟时,组织贫困户外出学习,让他们看到别人发展的方式,找到自己的不足,学到致富的技术,形成发展的思路,达到致富的目的。
 
  周多明说,范营村农贸市场有区位优势,发展现状良好,对今后的发展也有了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规划。看准了就要放手干,把农贸市场建成当地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吸引商户,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26日上午,在山丹县精准扶贫暨双联工作座谈会上,周多明说,今年以来,山丹县的双联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按照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转变扶贫理念,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真帮实扶,帮扶单位工作积极主动,行动迅速有效,态度真心实意,很多项目已经启动,所需资金已基本落实到位。山丹县领导班子真抓实干,加强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总体谋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抓重点、抓短板、抓关键、抓支撑,强化项目支持,落实精准措施,统筹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抓好富民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夯实扶贫开发基础。驻村帮扶工作队克服生活、家庭和工作上的困难,迅速到位,潜下身心,充分发挥熟悉政策、视野开阔、便于协调的优势,下功夫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竭尽所能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想方设法带领群众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山丹县在落实省委“六个精准”上,出实招、见真效,结合本县实际,把省委、省政府的每一项部署,具体到村、细化到户,对每一项工作都列出了时间表和任务图,层层分解到村、落实到户。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贫困类型施策,把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和落脚点都聚焦到了最困难的地方、最困难的农户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抓实见效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周多明指出,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双联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化认识,提振信心,完善思路、扎实工作,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就下一阶段的双联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周多明强调,要创新机制,整体联动,健全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健全完善上下联动机制。各帮扶单位要把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在目标任务、帮扶力量、资金项目、培训资源等方面实现融合联动。要理清精准扶贫的“责任清单”,各有关方面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分工,切实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要靠实工作责任,着力完善各项基础措施,县上四大班子要发挥主导作用,县直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乡村两级干部要发挥组织领导责任,驻村帮扶工作队要全面掌握贫困村和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实。贫困户要发挥主体作用,转变观念,树立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思想和脱贫致富的决心与信心,自力更生,积极行动,努力改善自身贫困面貌。
 
  周多明指出,要坚持把扶贫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发挥各方作用,凝聚整体合力,联村单位要把资源优势、主要精力,向最困难的群众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聚集。整合财政扶贫和涉农项目资金,突出资金在培育富民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中的支撑作用,推动农村金融改革,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做大做强信贷融资平台,有效缓解群众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向特困片区倾斜安排,紧盯用水、行路、用电、上学、医疗、产业等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使长期困扰农村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进一步夯实加快发展的基础。
 
  周多明强调,要紧扣省上“1+17”精准扶贫方案,按照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提出的“精力再集中、精准再具体、精髓再彰显”的要求,紧盯水、电、路、房等重点领域,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要全面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培育区域特色强、竞争能力强、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集群,整体上提升优势产业发展的组织化、集约化水平,为群众脱贫致富找到支撑。切实做大做强蔬菜、养殖、林果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典型示范、能人带动、组建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休闲农业、农家乐等多元富民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建立农户联户参与养殖机制,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建圈、大户代养、入股分红”的形式,引导群众走联户养殖、滚动发展的路子。
 
  周多明要求,省文化厅作为组长单位,在加强工作协调指导的同时,要和山丹县共同落实定期督查、专项督查、组长单位督查、随机抽查等多种形式的督查制度,把日常督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机制贯穿于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的全过程,通过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向各单位提出工作建议。尤其是要督查帮扶项目的资金利用效率和工程质量,确保帮扶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帮扶项目建成民心工程。山丹县要把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年度考评,作为评先选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表彰,营造真心实意抓双联、齐心协力促发展的浓厚氛围。(记者 王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