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人大建设触及基层“末梢神经” 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5-11-02 08:55:20
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聚焦到乡镇人大工作上,抓住基层,夯实基础,重心下移。通过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走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强乡镇人大建设和人大工作的新路子。
与时俱进,基层人大建设蓬勃发展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政府是人大的执行机关。政府应向人大报告工作,尤其是重大事项应由人大行使决定权。但长期以来,“重大事项”范围界定不清,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薄弱之处。这种情形在基层显得尤其突出。
对此,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对加强基层人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突出抓好县乡人大运行机制改革,采取倒逼机制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好。”
2014年8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在平凉市泾川县召开全省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座谈会,深入总结了平凉市近年来加强乡镇人大建设和人大工作的经验做法,形成“平凉经验”并向全省推广。
针对乡镇人大普遍存在的机构不健全、人员经费不落实、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把加强乡镇人大工作列入2014、2015年工作要点,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对乡镇人大工作的指导,先后研究制定了《甘肃省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参考》、《关于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的意见》、《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实施意见》等制度规范,对乡镇人大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和代表之家建设、代表活动及日常工作运行等,进行了详尽规定,为推动乡镇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今年9月中旬,记者前往平凉和庆阳等市县采访乡镇人大建设工作,目睹了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现状。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如今乡镇“人大代表之家”如雨后春笋般在甘肃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在地处平凉市崆峒区南部山区的上杨乡下杨村村委会,上到二楼,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明亮宽敞的“人大代表之家”活动室和专职人员办公室,办公室里从人员配备,到电脑、桌椅、档案柜、选民接待登记册等等一应俱全。
上杨乡人大主席朱有成告诉记者,该乡辖7个村33个社,1667户7288人。现有人大代表44人,其中市级2人、区级3人、乡级41人。目前全乡共建成“人大代表之家”3个,其中乡级1个,村级2个。代表们立足本乡实际,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扶贫开发、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在闭会期间,通过开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和代表“双联系”活动,较好地发挥了人大代表自身职能和依法履职作用。
“过去,人们形象地比喻乡镇人大是‘三个一’,即一个人(人大主席)、一枚章(人民代表大会)、一场会(一年一次或多年一次的人大会议)。现在感觉不一样了,我们乡镇人大有4枚印章,乡党委配备2名专职干事,按照‘十有’标准建起了代表之家,条件好了,经费也有保障了,代表们履职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起来。”谈起如今的乡镇人大建设,泾川县丰台乡人大主席赵华强深有感触。
据了解,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精神要求,甘肃省在乡镇设立人大办公室,作为乡镇人大的工作机构和辖区各级人大代表的联络机构。
目前,甘肃省已建成规范化的乡镇人大办公室956个,占乡镇总数的86%。办公室配置了办公桌椅、文件柜、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有的还达到了有场所、有牌子、有制度、有人员、有设备、有公示、有书刊、有计划、有记载、有经费“十有”标准。全省97%的乡镇都配备了专职人大主席,配备工作人员1300多人,其中专职工作人员578人。
干事有前途,经费有保障
过去,基层人大职权严重虚置,一些干部到人大工作后往往简单理解为“船到码头,车到站”,认为“干不干事都一样”。“举手代表”一度成为人大代表的代名词。
如今,在基层人大建设中,市县两级党委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一方面,坚持把乡镇人大主席岗位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注重把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年轻有为的乡镇干部,选配到人大主席岗位上;另一方面,注重把干得好的乡镇人大主席,优先选任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县直部门正职岗位,改变了以往乡镇人大主席都是50多岁、工作最后一站的做法,让乡镇人大干部有希望、有盼头、有奔头。
经费也是乡镇人大开展工作的关键。对此,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积极协调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乡镇人大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对乡镇人大经费科目和保障作了统一规定。各县市区政府认真贯彻有关规定,按照乡镇人代会会议经费每年不低于10000元,乡镇人大代表活动经费每人每年300-500元,无固定收入代表每天误工补贴不低于100元,乡镇人大工作经费每年不低于5000元标准,全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做到专款专用,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
崆峒区安国乡人大主席李竹奎说,从2012年开始,全乡人大工作无论是从软件还是从硬件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乡人大有2名专职人员;办公室也从1间扩大到了4间,办公设施一应俱全;活动经费更是从最早的1万元增长到了4.1万元。持续不断的学习培训,让基层代表从不愿说话、不会说话(抓不住重点)、不敢说话(怕得罪人),到如今的主动联系选民,积极参加“人大代表之家”的活动,再到积极建言献策,履职能力有了极大提升。
近两年来,甘肃各地在经济欠发达、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乡镇人大经费保障标准。2014年,金塔、敦煌、民勤等16个县市区的乡镇人大经费投入都在5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66%,舟曲县达到了102万元。目前,全省大乡镇每年人大经费达到5万元左右,小乡镇达到3万元左右,有效保障了日常工作需要。
群众的主心骨,“难心事”的代言人
此次在平凉市和庆阳市采访,记者深深感受到了基层大人建设的巨大变化,制度的优化完善,使得各级人大代表在依法履职上不再缺位。
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龙滩村委会主任杨举是该镇十八届人大代表,全村32家村民的危房一直是他的心病。2012年在该镇人代会上,他对危房改造的建议得到了镇领导的重视。作为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的双联点,镇政府积极与省人大常委会联系,重新设计、修建了新的安置点。如今,村民都住进了新房,压在杨举心上的“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在农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几乎都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低保等民生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琐碎,但解决不好往往会把小事闹大,引发社会矛盾。
林沟村位于庆阳市庆城县玄马镇西北部,那里地形复杂,山大沟深,全村320户、1373人、6个村组。长期以来,该村群众出行一直受困于崎岖、弯曲、狭窄、坑洼不平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严重影响了全村整体经济发展。
庆城县人大代表、林沟村委会主任邹庆龙提出的《关于修建玄马镇林沟村砂砾路的建议》引起了庆城县人大常委会的重视,及时转交县政府办理,并作为重点建议督办。
在采访间隙,记者有幸去了趟林沟村道路改造施工现场,只见总投资1200多万元、全长5.937公里、宽4.5米的水泥硬化道路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看到记者,参加修路的村民纷纷过来打招呼,直言“现在和上面沟通有了渠道,有困难就找人大代表。”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2012年3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贯彻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部署,在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深入开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积极探索代表闭会期间的履职方式,搭建代表参与扶贫、发挥代表作用的载体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各级代表履职积极性。
据初步统计,目前,甘肃省有6.8万多名人大代表参与这项活动,参与率达到84%,代表更多地走到群众当中,零距离接地气、听民声、察民情,为群众办成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成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主心骨,也成为群众“难心事”的代言人。
规范和完善,基层人大建设任重道远
乡镇人大是最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也是五级人大的基石。甘肃省共有各级人大代表8.3万人,其中乡镇人大代表6.38万人,占到77%。五级人大代表的主体在乡镇。
做好乡镇人大工作,既要依靠自身努力,更需要上级人大的指导和支持。在乡镇人大工作中,突出乡镇人大代表的主体地位,密切联系和服务代表,充分发挥好代表作用,才能有效保障代表履行职权,从而使乡镇人大和人大代表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甘肃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的2223个乡镇经过各方面不懈努力,已有95%以上的乡镇人大建设达到了规范化办公水平。
如今,甘肃省乡镇人大工作步入了党委重视、人大尽责、政府支持,有地位、有权责、有威信的科学化发展轨道。吕守奎
与时俱进,基层人大建设蓬勃发展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政府是人大的执行机关。政府应向人大报告工作,尤其是重大事项应由人大行使决定权。但长期以来,“重大事项”范围界定不清,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薄弱之处。这种情形在基层显得尤其突出。
对此,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对加强基层人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突出抓好县乡人大运行机制改革,采取倒逼机制把存在的问题解决好。”
2014年8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在平凉市泾川县召开全省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座谈会,深入总结了平凉市近年来加强乡镇人大建设和人大工作的经验做法,形成“平凉经验”并向全省推广。
针对乡镇人大普遍存在的机构不健全、人员经费不落实、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把加强乡镇人大工作列入2014、2015年工作要点,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对乡镇人大工作的指导,先后研究制定了《甘肃省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参考》、《关于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的意见》、《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实施意见》等制度规范,对乡镇人大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和代表之家建设、代表活动及日常工作运行等,进行了详尽规定,为推动乡镇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今年9月中旬,记者前往平凉和庆阳等市县采访乡镇人大建设工作,目睹了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现状。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如今乡镇“人大代表之家”如雨后春笋般在甘肃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在地处平凉市崆峒区南部山区的上杨乡下杨村村委会,上到二楼,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明亮宽敞的“人大代表之家”活动室和专职人员办公室,办公室里从人员配备,到电脑、桌椅、档案柜、选民接待登记册等等一应俱全。
上杨乡人大主席朱有成告诉记者,该乡辖7个村33个社,1667户7288人。现有人大代表44人,其中市级2人、区级3人、乡级41人。目前全乡共建成“人大代表之家”3个,其中乡级1个,村级2个。代表们立足本乡实际,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扶贫开发、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在闭会期间,通过开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和代表“双联系”活动,较好地发挥了人大代表自身职能和依法履职作用。
“过去,人们形象地比喻乡镇人大是‘三个一’,即一个人(人大主席)、一枚章(人民代表大会)、一场会(一年一次或多年一次的人大会议)。现在感觉不一样了,我们乡镇人大有4枚印章,乡党委配备2名专职干事,按照‘十有’标准建起了代表之家,条件好了,经费也有保障了,代表们履职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起来。”谈起如今的乡镇人大建设,泾川县丰台乡人大主席赵华强深有感触。
据了解,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精神要求,甘肃省在乡镇设立人大办公室,作为乡镇人大的工作机构和辖区各级人大代表的联络机构。
目前,甘肃省已建成规范化的乡镇人大办公室956个,占乡镇总数的86%。办公室配置了办公桌椅、文件柜、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有的还达到了有场所、有牌子、有制度、有人员、有设备、有公示、有书刊、有计划、有记载、有经费“十有”标准。全省97%的乡镇都配备了专职人大主席,配备工作人员1300多人,其中专职工作人员578人。
干事有前途,经费有保障
过去,基层人大职权严重虚置,一些干部到人大工作后往往简单理解为“船到码头,车到站”,认为“干不干事都一样”。“举手代表”一度成为人大代表的代名词。
如今,在基层人大建设中,市县两级党委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一方面,坚持把乡镇人大主席岗位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注重把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年轻有为的乡镇干部,选配到人大主席岗位上;另一方面,注重把干得好的乡镇人大主席,优先选任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县直部门正职岗位,改变了以往乡镇人大主席都是50多岁、工作最后一站的做法,让乡镇人大干部有希望、有盼头、有奔头。
经费也是乡镇人大开展工作的关键。对此,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积极协调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乡镇人大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对乡镇人大经费科目和保障作了统一规定。各县市区政府认真贯彻有关规定,按照乡镇人代会会议经费每年不低于10000元,乡镇人大代表活动经费每人每年300-500元,无固定收入代表每天误工补贴不低于100元,乡镇人大工作经费每年不低于5000元标准,全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做到专款专用,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
崆峒区安国乡人大主席李竹奎说,从2012年开始,全乡人大工作无论是从软件还是从硬件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乡人大有2名专职人员;办公室也从1间扩大到了4间,办公设施一应俱全;活动经费更是从最早的1万元增长到了4.1万元。持续不断的学习培训,让基层代表从不愿说话、不会说话(抓不住重点)、不敢说话(怕得罪人),到如今的主动联系选民,积极参加“人大代表之家”的活动,再到积极建言献策,履职能力有了极大提升。
近两年来,甘肃各地在经济欠发达、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乡镇人大经费保障标准。2014年,金塔、敦煌、民勤等16个县市区的乡镇人大经费投入都在5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66%,舟曲县达到了102万元。目前,全省大乡镇每年人大经费达到5万元左右,小乡镇达到3万元左右,有效保障了日常工作需要。
群众的主心骨,“难心事”的代言人
此次在平凉市和庆阳市采访,记者深深感受到了基层大人建设的巨大变化,制度的优化完善,使得各级人大代表在依法履职上不再缺位。
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龙滩村委会主任杨举是该镇十八届人大代表,全村32家村民的危房一直是他的心病。2012年在该镇人代会上,他对危房改造的建议得到了镇领导的重视。作为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的双联点,镇政府积极与省人大常委会联系,重新设计、修建了新的安置点。如今,村民都住进了新房,压在杨举心上的“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在农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几乎都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低保等民生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琐碎,但解决不好往往会把小事闹大,引发社会矛盾。
林沟村位于庆阳市庆城县玄马镇西北部,那里地形复杂,山大沟深,全村320户、1373人、6个村组。长期以来,该村群众出行一直受困于崎岖、弯曲、狭窄、坑洼不平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严重影响了全村整体经济发展。
庆城县人大代表、林沟村委会主任邹庆龙提出的《关于修建玄马镇林沟村砂砾路的建议》引起了庆城县人大常委会的重视,及时转交县政府办理,并作为重点建议督办。
在采访间隙,记者有幸去了趟林沟村道路改造施工现场,只见总投资1200多万元、全长5.937公里、宽4.5米的水泥硬化道路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看到记者,参加修路的村民纷纷过来打招呼,直言“现在和上面沟通有了渠道,有困难就找人大代表。”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2012年3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贯彻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部署,在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深入开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积极探索代表闭会期间的履职方式,搭建代表参与扶贫、发挥代表作用的载体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各级代表履职积极性。
据初步统计,目前,甘肃省有6.8万多名人大代表参与这项活动,参与率达到84%,代表更多地走到群众当中,零距离接地气、听民声、察民情,为群众办成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成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主心骨,也成为群众“难心事”的代言人。
规范和完善,基层人大建设任重道远
乡镇人大是最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也是五级人大的基石。甘肃省共有各级人大代表8.3万人,其中乡镇人大代表6.38万人,占到77%。五级人大代表的主体在乡镇。
做好乡镇人大工作,既要依靠自身努力,更需要上级人大的指导和支持。在乡镇人大工作中,突出乡镇人大代表的主体地位,密切联系和服务代表,充分发挥好代表作用,才能有效保障代表履行职权,从而使乡镇人大和人大代表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甘肃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的2223个乡镇经过各方面不懈努力,已有95%以上的乡镇人大建设达到了规范化办公水平。
如今,甘肃省乡镇人大工作步入了党委重视、人大尽责、政府支持,有地位、有权责、有威信的科学化发展轨道。吕守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