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大地添绿 生态改善 产业发展 百姓增收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天水陇南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12-08 10:34:17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多明率调研组在陇南调研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情况。
  2015年11月27日,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天水市陇南市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此前的9月和10月,省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先后对天水、陇南两市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据了解,这是省人大常委会自2012年以来,连续第4年针对全省重点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大地添绿 生态改善 产业发展 百姓增收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天水陇南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地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自然类型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脆弱,承担着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生态功能,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3年12月18日,国务院通过《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部署建设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重大生态工程。201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5年9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指出,推进我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从2012年开始,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每年选取一个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区域,对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情况进行调研。2012年调研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进展情况;2013年调研甘肃省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建设情况;2014年调研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情况;2015年调研天水、陇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情况。记者了解到,2016年,将对兰州、白银、定西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情况展开专题调研。
 
  天水初步建立了以十条林带网为骨架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和以花牛苹果、大樱桃为主导的特色果品产业体系。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果业生态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陇南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市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把培育核桃、花椒、油橄榄等特色林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真正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9月7日至12日,由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保护办公室、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省水保局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赴天水市就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时隔不久,10月15日至21日,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多明的带领下,调研组再赴陇南市各县区,针对当地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11月4日,调研组专门召开了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汇报会,听取了省政府相关部门的专题汇报,进一步了解了政府相关部门在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方面,特别是对天水、陇南两地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
 
  调研组了解到,201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后,天水、陇南两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工作部署,抢抓机遇,以生态建设为平台,加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天水市秦州区等5个县区实施了甘肃泾、渭河流域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基地建设项目,初步建立了以十条林带网为骨架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和以花牛苹果、大樱桃为主导的特色果品产业体系。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果业生态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森林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38%,林果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天水市多措并举,努力做大做强林果产业。组织实施果品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建成了348.39万亩干鲜果基地,创建了5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了以渭河流域南北浅山区为主的花牛苹果、以葫芦河流域为主的蜜桃、以麦积区为主的优质葡萄、以秦州区为主的大樱桃、以清水县为主的优质早熟核桃5大优势产区。果品产业的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提升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发展空间。截至2014年,果品总产量173万吨,实现产值6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600多元。
 
  天水市围绕“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建设,重点开展了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加快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渭河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截至2014年,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42.2平方公里。2015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17.85平方公里,占计划的75.12%。新修标准梯田9.87万亩,占计划的71.68%。重点治理区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流域综合治理在水土保持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规模化治理和产业化开发、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科技含量、高效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水土保持生态旅游业、有效开展城市水土保持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调研组了解到,陇南市紧紧围绕“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战略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市委“433”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分解细化《总体方案》实施意见,先后编制了《陇南市2012~2014年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建设实施方案》、《陇南市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年度实施方案》、《陇南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年度实施方案》等,制定了涉及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环境综合整治、地质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专项规划,共349项,总投资134.4亿元。
 
  陇南市把培育核桃、花椒、油橄榄等特色林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以退耕还林为支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流转土地,建设特色产业标准化基地1052亩,总产值129亿元,人均收入2800元以上,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一半。武都区花椒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2万吨,产值18亿元,面积、产量、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国单县区第一。育苗产业是徽县的富民支柱产业。目前,育苗面积累计达到9.65万亩,总产值达到13亿元,销售收入5.3亿元。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苗木收入1935元,占当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33.2%,占农民家庭收入的80%,真正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陇南市以宜林荒山荒坡和“两江一水”流域的生态脆弱区等区域为重点,实行整山系、整流域、整片带推进,统筹实施长防林、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按照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路子,健全机制,细化方案,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和泥石流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03平方公里,退耕还林面积380.6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118.9万亩、公益林建设446.1万亩。先后建立了2个国家级、6个省级和1个县级等9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到1668万亩。
 
  国家批复甘肃省建立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以来,并无专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向国家部委汇报,呼吁在现有中央投资渠道内,加大对甘肃的倾斜支持力度。
 
  天水、陇南两市取得的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调研报告指出,国家批复我省建立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以来,并未安排专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生态安全屏障主要依靠现有渠道资金和项目进行保护建设。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甘肃“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也没有安排相应的投资。加之我省地方财力严重不足,难以支撑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同时,重大生态建设项目比较少,投资规模小,中央补助标准低。
 
  另外,天水、陇南两市地处秦巴山脉黄土梁峁沟壑区,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原有林草遭到破坏,植被稀疏,土壤抗冲蚀性差,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与生态灾害叠加,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区域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梁峁沟壑区高寒阴湿,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态修复和治理速度缓慢,生态建设和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报告指出,目前,两市特色林果产业初具规模,效益显现,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但由于投入不足,基地建设标准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营管理比较粗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精、深、细加工滞后,产业链条短。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大多以原材料或初级加工品出售,产业附加值低,质量效益不高,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换成市场优势。
 
  再者,我省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差,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选林难度大、成本高,国家投资标准远低于实际造林成本。林业部门和单位实施重点工程的积极性普遍降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处于尴尬境地。
 
  针对这些现实问题,调研组建议,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推进生态建设。要抢抓新机遇,搭建新平台,进一步分解细化《甘肃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积极论证可行项目,以项目带动资金投入,全面对接、落实各项国家扶持政策。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努力抓好绿色生态建设、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废弃物处置、地质灾害防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重大水利项目、生态扶贫工程等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调研组建议,甘肃在全国具有特殊且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长期以来,通过摸索实践,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根据省内各市州自然差异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总体方案划分的五大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坚持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建设模式——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大力发展经济林,培植支柱产业。同时,研究探索多种发展模式,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分类指导,创新发展,形成符合各地实际的经验成果和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努力建设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甘肃。
 
  调研组建议,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清理我省现行法规规章中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制定完善有关法规规章。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补偿途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严守生态红线,完善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执法监察和专项督查,使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调研组建议,甘肃生态保护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投入少,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向国家部委汇报相关情况,呼吁在现有中央投资渠道内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对重点生态保护地区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加大对我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将我省剩余41个县市区纳入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建议国家设立重大生态保护建设专项资金,对重点生态建设任务重的地区提高造林差异化补助标准,在贫困地区安排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等项目免除连片贫困地区地方配套资金。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抓紧时间,积极论证生态保护建设的重大项目,争取进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以项目带动国家投资,取得国家的有力支持。省人大常委会要通过向全国人代会提建议、议案的方式,引起国家部委的重视,争取国家的支持。
 
  对今后的生态建设,党政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要更加重视,多谋划立项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继续扩大生态屏障建设面积,提高社会效益。要继续抓好生态保护建设方案措施落实、项目资金落实,切实解决保护、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针对调研报告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11月27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分组审议时,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天水、陇南两市位于长江流域,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在全省生态建设方面相对基础较好,两市能够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发挥优势,让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在发展特色林果产业的同时,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良好、产业发展、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道路。
 
  记者注意到,在实地调研时,带队赴陇南市进行调研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多明表示:“这次在陇南的调研,让我们精神一振、耳目一新。”
 
  周多明认为,陇南在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方面已走在了全省前列,生态优势不断显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势头强劲,扶贫攻坚形势喜人,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发展模式特色突出。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主观上增长经济,客观上保障生态,两不误、两促进,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陇南模式”。
 
  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分组审议时,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多明说,生态环境建设的调研今年已是第4年。从调研的情况看,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总体不错,陇南市在这方面的做法尤其突出。在陇南召开调研座谈汇报会时,我总结了“陇南模式”,即“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和生态两者高度融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收到了大地增绿、农民增收、政府增税“三全其美”的效果。这种模式除陇南外,在我省很多的地方都很适用,值得在全省推广,甚至在全国推广。调研中,当地政府也建议省政府考虑将陇南作为全省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这些建议,省政府应一并进行研究。”
 
  王渊委员审议时对周多明总结的“陇南模式”完全赞同。他说,调研报告实事求是,总结经验到位。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青林审议时说,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天水市陇南市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很有深度,全面分析了两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两市实际,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办法,很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我省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作为三大平台之一,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把生态保护作为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马青林据此提出建议,要加大生态保护规划涉及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
 
  马青林说,生态保护受益的不仅仅是甘肃的老百姓,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应积极争取中央的支持。
 
  马青林还提出,生态保护要与产业培育结合起来。他说,这方面,天水、陇南在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了一条路子。油橄榄、花椒、核桃、苹果、樱桃等经济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另外,要建立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充分调动林区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对甘肃来说,扶贫攻坚、生态建设都是大事。谢凝委员审议时说,省人大常委会连续4年紧扣生态建设这个主题展开调研,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在贯彻省委部署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谢凝建议,对于生态建设,我省可以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再做一点文章。他说,我们可以借鉴其他省、自治区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积极引入社会和个人力量从事生态环境建设。
 
  王禄维委员审议时建议,对今后的生态建设,党政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要更加重视,多谋划立项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继续扩大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面积,提高社会效益。要继续抓好生态保护建设方案措施落实、项目资金落实,切实解决保护、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康安东委员审议时说,陇南天水一带,小水电站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蓄水后对林业渔业的影响都比较大,而且短时期内当地生态不易恢复。他建议,政府要加大规划和审批监管力度,积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避免有些地方小水电站一个接着一个建的乱象。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何丽霞是一位林业工程师。她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在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中,应增加我省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中尽量选用乡土树种的内容。薛文阅